張強
摘 要:選取了四川宣漢縣某典型滑坡進行研究,現場詳細調查了滑坡區的工程地質條件,重點描述了滑坡的基本特征(形態特征、變形特征、物質組成及結構特征)及變形破壞機制,并采用傳遞系數法計算了滑坡在不同工況下的穩定性系數。在此基礎上,結合滑坡自身特點,針對性提出了防治措施方案。
關鍵詞:滑坡 基本特征 穩定性分析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P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4(a)-0074-02
1 滑坡區工程地質條件
1.1 地形地貌
滑坡區屬低山丘陵斜坡地貌,地勢西高東低,為斜坡地形,坡度約為30~50 °,垂直高度32~38 m。坡面凹凸不平,坡面上植被覆蓋率較高,約為20%~30%。
1.2 地層巖性
滑坡區覆蓋層主要為第四系坡積、殘積和滑坡堆積的粘土夾塊碎石土,塊碎石的含量變化較大,斜坡上部的塊碎石含量較高,斜坡下部的塊碎石含量較低,塊碎石的成分為棕紅色砂質泥巖,風化強烈,填充物為粉質粘土,多為可塑狀態。基巖為侏羅系中統遂寧組(J2sn),巖性以棕紅色、紫紅色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為主夾數層紫灰色、紫紅色細粒石英砂巖。砂巖主要分布在下部,可見小型斜交層理和細緩波痕,砂質泥巖主要分布在上部,含零星灰質團塊和蟲跡,水平層理發育,云母片沿層面富集。底部為棕紅色、紫灰色細粒長石石英砂巖,常具斜層理,底面有時較平整,有時坑洼不平,并含下伏層之泥礫。
1.3 地質構造及地震
滑坡的區域構造部位在揚子地臺西北緣,川東凹褶帶與大巴山褶皺帶的交界處,滑坡所屬級構造部位為五寶場背斜東翼和平樓山向斜之間五寶場背斜軸線北東30 °,軸部的最老地層為侏羅系中統遂寧組第二段(J2sn),兩翼產狀對稱,傾角為10 °左右。北東在高梯子以東傾沒,與北西向關山坪向斜反接,末端以東有一小逆斷層,軸線NW54 °,傾向NE,傾角250,斷距5.9 m。滑坡所處于單斜地帶,巖層傾向為95~110 °,傾角為80~100 °。
區內地震活動性較強,歷史上5級以上地震發生的次數較多,尤其是2008年5.12大地震的影響,該區震感明顯。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2010版),滑坡區地震基本烈度為Ⅵ度,地震基本加速度為0.05 g,屬抗震設計第二組,特征周期為0.40 s。
1.4 水文地質條件
滑坡區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上層滯水和基巖裂隙水,其地下水較缺乏,主要受降雨和地表水的補給,沿裂隙向下排泄,據現場踏勘,在局部覆蓋層地段可見上層滯水。
2 滑坡基本特征
2.1 形態特征
滑坡平面形態呈圈椅狀,前緣高程630 m,后緣高程658 m,相對高差28 m,坡度29~42 °,前緣寬39 m,后緣寬24 m,長42 m,面積1675 m2,滑體平均厚度6 m,體積約1.34×104 m3,主滑方向230 °。滑坡體有明顯剪出口,屬小型土質滑坡,斜坡體附近的山坡植被以杉樹和灌木為主,覆蓋率約40%。
2.2 滑坡體變形特征
據現場調查訪問,滑坡體在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當地農戶發現坡體后緣坡度陡緩轉折處有輕微開裂,裂縫走向與坡向近垂直。2010年8月汛期,在降雨作用下,平臺左側前緣陡坡上部土體沿基伏面整體下滑,坡體后部下挫約9.4 m,形成一近直立的滑坡壁。目前滑坡淺表層局部發生垮塌,表明滑坡仍在變形之中,在強降雨或地震等外營力作用下,可能會再次發生滑動。
2.3 滑坡物質組成及結構特征
滑體物質由粉砂質粘土夾碎塊石構成,碎石主要成分為泥質砂巖碎屑,表層土含大量植物根系。滑床由侏羅系中統遂寧組(J2sn)砂質泥巖組成。滑帶巖性主要為粉質粘土夾少量碎石、角礫。
2.4 滑坡的變形破壞機制
該滑坡的變形,主要是因為其組成物質的本身物理力學性質較差,在2010年汛期發生過滑動,其滑動面的巖土體強度為殘余強度,在暴雨作用下,大量的地表水滲入土體,增加了滑體的自重,同時降低其滑帶土的力學指標,使其穩定性降低。此外,人為在坡腳開挖,增加了坡體的臨空面,坡腳失去支撐,加速了滑坡的變形。
3 滑坡穩定性分析
3.1 計算方法
采用傳遞系數法,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
式中:——第i塊段的剩余下滑力傳遞至第i+1塊段時的傳遞系數(j=i),即
式中:Wi—第i條塊的重量(kN/m);
Ci—第i條塊內聚力(kPa);
φi —第i條塊內摩擦角 (°);
Li—第i條塊滑面長度(m);
αi—第i條塊滑面傾角(°);
A—地震加速度(重力加速度g);
Fs—穩定系數。
3.2 計算參數
根據現場調查和工程類比,選取的滑坡計算參數取值如表1。
3.3 剖面選取
選取縱向3條剖面(1-1′,2-2′,3-3′)剖面進行穩定性評價(圖1)。
(4)計算結果
利用傳遞系數法,按其處于不同工況,對穩定性進行計算(表2)。計算結果表明,滑坡整體在天然工況下處于基本穩定狀態,在暴雨和地震工況下處于欠穩定狀態,可能下滑失穩,因此對其進行治理十分必要。
4 滑坡的治理工程措施
根據滑坡滑動模式分析及穩定性計算成果可知,滑坡體的滑動模式主要為沿表層土體沿基伏面進一步變形,因此設計在滑坡前緣小路內側布置抗滑擋土墻。擋土墻地基土為塊石土,覆蓋層較薄,下伏基巖,承載力條件較好,擋墻結構形式采用重力式。
擬建擋墻采用C15片石混凝土砌筑,外露面采用M7.5砂漿勾縫,長40 m,墻高4.5 m,墻體呈梯形,頂寬1 m,埋深1.0 m,面坡坡率1:0.3,背坡坡率1:0.0,墻身設置一排泄水孔,孔距2 m,孔徑Φ100 mm,外傾5%,下面一排距地面0.5 m,沿墻體的走向設伸縮縫,間距10 m,縫寬2 cm,縫內用瀝青木板沿內外頂填塞,深度不小于150 mm。擋土墻具體參數、結構圖見表3及圖3。
5 結語
(1)滑坡區屬低山丘陵斜坡地貌,覆蓋層主要為坡積、殘積和滑坡堆積的粘土夾塊碎石土,基巖為侏羅系中統遂寧組(J2sn)棕紅色、紫紅色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為主夾數層紫灰色、紫紅色細粒石英砂巖,平面形態呈圈椅狀,前后緣相對高差28 m,坡度29~42 °,滑坡分布面積1675 m2,滑體平均厚度6 m,體積約1.34×104 m3。(2)滑坡變形現象明顯,坡體前緣陡坡上部土體沿基伏面整體下滑,坡體后部下挫形成一近直立的滑坡壁,目前滑坡淺表層局部發生垮塌。(3)滑坡整體在天然工況下處于基本穩定狀態,在暴雨和地震工況下處于欠穩定狀態。(4)根據滑坡滑動模式分析及穩定性計算成果,滑坡體的滑動模式主要為沿表層土體沿基伏面進一步變形,設計在滑坡前緣小路內側布置C15片石混凝土抗滑擋土墻。
參考文獻
[1] 黃潤秋,許強.中國典型災難性滑坡[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 周海清,陳正漢,王恭先.大荒田滑坡成因分析及治理[J].地下空間,2001,21(5): 492-495.
[3] 徐邦棟.滑坡分析與防治[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1.
[4] 許建聰,尚岳全,陳侃福,等.強降雨作用下的淺層滑坡穩定性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5(18):3246-3251.
[5] 連金芳.滑坡穩定性評價方法評述[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理工卷,2009(4):305-306+311.
[6] 肖詩榮,田東方,胡志宇.三峽庫區楊家坪Ⅱ號滑坡穩定性分析及工程治理[J].三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44-48.endprint
摘 要:選取了四川宣漢縣某典型滑坡進行研究,現場詳細調查了滑坡區的工程地質條件,重點描述了滑坡的基本特征(形態特征、變形特征、物質組成及結構特征)及變形破壞機制,并采用傳遞系數法計算了滑坡在不同工況下的穩定性系數。在此基礎上,結合滑坡自身特點,針對性提出了防治措施方案。
關鍵詞:滑坡 基本特征 穩定性分析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P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4(a)-0074-02
1 滑坡區工程地質條件
1.1 地形地貌
滑坡區屬低山丘陵斜坡地貌,地勢西高東低,為斜坡地形,坡度約為30~50 °,垂直高度32~38 m。坡面凹凸不平,坡面上植被覆蓋率較高,約為20%~30%。
1.2 地層巖性
滑坡區覆蓋層主要為第四系坡積、殘積和滑坡堆積的粘土夾塊碎石土,塊碎石的含量變化較大,斜坡上部的塊碎石含量較高,斜坡下部的塊碎石含量較低,塊碎石的成分為棕紅色砂質泥巖,風化強烈,填充物為粉質粘土,多為可塑狀態。基巖為侏羅系中統遂寧組(J2sn),巖性以棕紅色、紫紅色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為主夾數層紫灰色、紫紅色細粒石英砂巖。砂巖主要分布在下部,可見小型斜交層理和細緩波痕,砂質泥巖主要分布在上部,含零星灰質團塊和蟲跡,水平層理發育,云母片沿層面富集。底部為棕紅色、紫灰色細粒長石石英砂巖,常具斜層理,底面有時較平整,有時坑洼不平,并含下伏層之泥礫。
1.3 地質構造及地震
滑坡的區域構造部位在揚子地臺西北緣,川東凹褶帶與大巴山褶皺帶的交界處,滑坡所屬級構造部位為五寶場背斜東翼和平樓山向斜之間五寶場背斜軸線北東30 °,軸部的最老地層為侏羅系中統遂寧組第二段(J2sn),兩翼產狀對稱,傾角為10 °左右。北東在高梯子以東傾沒,與北西向關山坪向斜反接,末端以東有一小逆斷層,軸線NW54 °,傾向NE,傾角250,斷距5.9 m。滑坡所處于單斜地帶,巖層傾向為95~110 °,傾角為80~100 °。
區內地震活動性較強,歷史上5級以上地震發生的次數較多,尤其是2008年5.12大地震的影響,該區震感明顯。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2010版),滑坡區地震基本烈度為Ⅵ度,地震基本加速度為0.05 g,屬抗震設計第二組,特征周期為0.40 s。
1.4 水文地質條件
滑坡區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上層滯水和基巖裂隙水,其地下水較缺乏,主要受降雨和地表水的補給,沿裂隙向下排泄,據現場踏勘,在局部覆蓋層地段可見上層滯水。
2 滑坡基本特征
2.1 形態特征
滑坡平面形態呈圈椅狀,前緣高程630 m,后緣高程658 m,相對高差28 m,坡度29~42 °,前緣寬39 m,后緣寬24 m,長42 m,面積1675 m2,滑體平均厚度6 m,體積約1.34×104 m3,主滑方向230 °。滑坡體有明顯剪出口,屬小型土質滑坡,斜坡體附近的山坡植被以杉樹和灌木為主,覆蓋率約40%。
2.2 滑坡體變形特征
據現場調查訪問,滑坡體在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當地農戶發現坡體后緣坡度陡緩轉折處有輕微開裂,裂縫走向與坡向近垂直。2010年8月汛期,在降雨作用下,平臺左側前緣陡坡上部土體沿基伏面整體下滑,坡體后部下挫約9.4 m,形成一近直立的滑坡壁。目前滑坡淺表層局部發生垮塌,表明滑坡仍在變形之中,在強降雨或地震等外營力作用下,可能會再次發生滑動。
2.3 滑坡物質組成及結構特征
滑體物質由粉砂質粘土夾碎塊石構成,碎石主要成分為泥質砂巖碎屑,表層土含大量植物根系。滑床由侏羅系中統遂寧組(J2sn)砂質泥巖組成。滑帶巖性主要為粉質粘土夾少量碎石、角礫。
2.4 滑坡的變形破壞機制
該滑坡的變形,主要是因為其組成物質的本身物理力學性質較差,在2010年汛期發生過滑動,其滑動面的巖土體強度為殘余強度,在暴雨作用下,大量的地表水滲入土體,增加了滑體的自重,同時降低其滑帶土的力學指標,使其穩定性降低。此外,人為在坡腳開挖,增加了坡體的臨空面,坡腳失去支撐,加速了滑坡的變形。
3 滑坡穩定性分析
3.1 計算方法
采用傳遞系數法,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
式中:——第i塊段的剩余下滑力傳遞至第i+1塊段時的傳遞系數(j=i),即
式中:Wi—第i條塊的重量(kN/m);
Ci—第i條塊內聚力(kPa);
φi —第i條塊內摩擦角 (°);
Li—第i條塊滑面長度(m);
αi—第i條塊滑面傾角(°);
A—地震加速度(重力加速度g);
Fs—穩定系數。
3.2 計算參數
根據現場調查和工程類比,選取的滑坡計算參數取值如表1。
3.3 剖面選取
選取縱向3條剖面(1-1′,2-2′,3-3′)剖面進行穩定性評價(圖1)。
(4)計算結果
利用傳遞系數法,按其處于不同工況,對穩定性進行計算(表2)。計算結果表明,滑坡整體在天然工況下處于基本穩定狀態,在暴雨和地震工況下處于欠穩定狀態,可能下滑失穩,因此對其進行治理十分必要。
4 滑坡的治理工程措施
根據滑坡滑動模式分析及穩定性計算成果可知,滑坡體的滑動模式主要為沿表層土體沿基伏面進一步變形,因此設計在滑坡前緣小路內側布置抗滑擋土墻。擋土墻地基土為塊石土,覆蓋層較薄,下伏基巖,承載力條件較好,擋墻結構形式采用重力式。
擬建擋墻采用C15片石混凝土砌筑,外露面采用M7.5砂漿勾縫,長40 m,墻高4.5 m,墻體呈梯形,頂寬1 m,埋深1.0 m,面坡坡率1:0.3,背坡坡率1:0.0,墻身設置一排泄水孔,孔距2 m,孔徑Φ100 mm,外傾5%,下面一排距地面0.5 m,沿墻體的走向設伸縮縫,間距10 m,縫寬2 cm,縫內用瀝青木板沿內外頂填塞,深度不小于150 mm。擋土墻具體參數、結構圖見表3及圖3。
5 結語
(1)滑坡區屬低山丘陵斜坡地貌,覆蓋層主要為坡積、殘積和滑坡堆積的粘土夾塊碎石土,基巖為侏羅系中統遂寧組(J2sn)棕紅色、紫紅色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為主夾數層紫灰色、紫紅色細粒石英砂巖,平面形態呈圈椅狀,前后緣相對高差28 m,坡度29~42 °,滑坡分布面積1675 m2,滑體平均厚度6 m,體積約1.34×104 m3。(2)滑坡變形現象明顯,坡體前緣陡坡上部土體沿基伏面整體下滑,坡體后部下挫形成一近直立的滑坡壁,目前滑坡淺表層局部發生垮塌。(3)滑坡整體在天然工況下處于基本穩定狀態,在暴雨和地震工況下處于欠穩定狀態。(4)根據滑坡滑動模式分析及穩定性計算成果,滑坡體的滑動模式主要為沿表層土體沿基伏面進一步變形,設計在滑坡前緣小路內側布置C15片石混凝土抗滑擋土墻。
參考文獻
[1] 黃潤秋,許強.中國典型災難性滑坡[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 周海清,陳正漢,王恭先.大荒田滑坡成因分析及治理[J].地下空間,2001,21(5): 492-495.
[3] 徐邦棟.滑坡分析與防治[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1.
[4] 許建聰,尚岳全,陳侃福,等.強降雨作用下的淺層滑坡穩定性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5(18):3246-3251.
[5] 連金芳.滑坡穩定性評價方法評述[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理工卷,2009(4):305-306+311.
[6] 肖詩榮,田東方,胡志宇.三峽庫區楊家坪Ⅱ號滑坡穩定性分析及工程治理[J].三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44-48.endprint
摘 要:選取了四川宣漢縣某典型滑坡進行研究,現場詳細調查了滑坡區的工程地質條件,重點描述了滑坡的基本特征(形態特征、變形特征、物質組成及結構特征)及變形破壞機制,并采用傳遞系數法計算了滑坡在不同工況下的穩定性系數。在此基礎上,結合滑坡自身特點,針對性提出了防治措施方案。
關鍵詞:滑坡 基本特征 穩定性分析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P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4(a)-0074-02
1 滑坡區工程地質條件
1.1 地形地貌
滑坡區屬低山丘陵斜坡地貌,地勢西高東低,為斜坡地形,坡度約為30~50 °,垂直高度32~38 m。坡面凹凸不平,坡面上植被覆蓋率較高,約為20%~30%。
1.2 地層巖性
滑坡區覆蓋層主要為第四系坡積、殘積和滑坡堆積的粘土夾塊碎石土,塊碎石的含量變化較大,斜坡上部的塊碎石含量較高,斜坡下部的塊碎石含量較低,塊碎石的成分為棕紅色砂質泥巖,風化強烈,填充物為粉質粘土,多為可塑狀態。基巖為侏羅系中統遂寧組(J2sn),巖性以棕紅色、紫紅色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為主夾數層紫灰色、紫紅色細粒石英砂巖。砂巖主要分布在下部,可見小型斜交層理和細緩波痕,砂質泥巖主要分布在上部,含零星灰質團塊和蟲跡,水平層理發育,云母片沿層面富集。底部為棕紅色、紫灰色細粒長石石英砂巖,常具斜層理,底面有時較平整,有時坑洼不平,并含下伏層之泥礫。
1.3 地質構造及地震
滑坡的區域構造部位在揚子地臺西北緣,川東凹褶帶與大巴山褶皺帶的交界處,滑坡所屬級構造部位為五寶場背斜東翼和平樓山向斜之間五寶場背斜軸線北東30 °,軸部的最老地層為侏羅系中統遂寧組第二段(J2sn),兩翼產狀對稱,傾角為10 °左右。北東在高梯子以東傾沒,與北西向關山坪向斜反接,末端以東有一小逆斷層,軸線NW54 °,傾向NE,傾角250,斷距5.9 m。滑坡所處于單斜地帶,巖層傾向為95~110 °,傾角為80~100 °。
區內地震活動性較強,歷史上5級以上地震發生的次數較多,尤其是2008年5.12大地震的影響,該區震感明顯。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2010版),滑坡區地震基本烈度為Ⅵ度,地震基本加速度為0.05 g,屬抗震設計第二組,特征周期為0.40 s。
1.4 水文地質條件
滑坡區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上層滯水和基巖裂隙水,其地下水較缺乏,主要受降雨和地表水的補給,沿裂隙向下排泄,據現場踏勘,在局部覆蓋層地段可見上層滯水。
2 滑坡基本特征
2.1 形態特征
滑坡平面形態呈圈椅狀,前緣高程630 m,后緣高程658 m,相對高差28 m,坡度29~42 °,前緣寬39 m,后緣寬24 m,長42 m,面積1675 m2,滑體平均厚度6 m,體積約1.34×104 m3,主滑方向230 °。滑坡體有明顯剪出口,屬小型土質滑坡,斜坡體附近的山坡植被以杉樹和灌木為主,覆蓋率約40%。
2.2 滑坡體變形特征
據現場調查訪問,滑坡體在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當地農戶發現坡體后緣坡度陡緩轉折處有輕微開裂,裂縫走向與坡向近垂直。2010年8月汛期,在降雨作用下,平臺左側前緣陡坡上部土體沿基伏面整體下滑,坡體后部下挫約9.4 m,形成一近直立的滑坡壁。目前滑坡淺表層局部發生垮塌,表明滑坡仍在變形之中,在強降雨或地震等外營力作用下,可能會再次發生滑動。
2.3 滑坡物質組成及結構特征
滑體物質由粉砂質粘土夾碎塊石構成,碎石主要成分為泥質砂巖碎屑,表層土含大量植物根系。滑床由侏羅系中統遂寧組(J2sn)砂質泥巖組成。滑帶巖性主要為粉質粘土夾少量碎石、角礫。
2.4 滑坡的變形破壞機制
該滑坡的變形,主要是因為其組成物質的本身物理力學性質較差,在2010年汛期發生過滑動,其滑動面的巖土體強度為殘余強度,在暴雨作用下,大量的地表水滲入土體,增加了滑體的自重,同時降低其滑帶土的力學指標,使其穩定性降低。此外,人為在坡腳開挖,增加了坡體的臨空面,坡腳失去支撐,加速了滑坡的變形。
3 滑坡穩定性分析
3.1 計算方法
采用傳遞系數法,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
式中:——第i塊段的剩余下滑力傳遞至第i+1塊段時的傳遞系數(j=i),即
式中:Wi—第i條塊的重量(kN/m);
Ci—第i條塊內聚力(kPa);
φi —第i條塊內摩擦角 (°);
Li—第i條塊滑面長度(m);
αi—第i條塊滑面傾角(°);
A—地震加速度(重力加速度g);
Fs—穩定系數。
3.2 計算參數
根據現場調查和工程類比,選取的滑坡計算參數取值如表1。
3.3 剖面選取
選取縱向3條剖面(1-1′,2-2′,3-3′)剖面進行穩定性評價(圖1)。
(4)計算結果
利用傳遞系數法,按其處于不同工況,對穩定性進行計算(表2)。計算結果表明,滑坡整體在天然工況下處于基本穩定狀態,在暴雨和地震工況下處于欠穩定狀態,可能下滑失穩,因此對其進行治理十分必要。
4 滑坡的治理工程措施
根據滑坡滑動模式分析及穩定性計算成果可知,滑坡體的滑動模式主要為沿表層土體沿基伏面進一步變形,因此設計在滑坡前緣小路內側布置抗滑擋土墻。擋土墻地基土為塊石土,覆蓋層較薄,下伏基巖,承載力條件較好,擋墻結構形式采用重力式。
擬建擋墻采用C15片石混凝土砌筑,外露面采用M7.5砂漿勾縫,長40 m,墻高4.5 m,墻體呈梯形,頂寬1 m,埋深1.0 m,面坡坡率1:0.3,背坡坡率1:0.0,墻身設置一排泄水孔,孔距2 m,孔徑Φ100 mm,外傾5%,下面一排距地面0.5 m,沿墻體的走向設伸縮縫,間距10 m,縫寬2 cm,縫內用瀝青木板沿內外頂填塞,深度不小于150 mm。擋土墻具體參數、結構圖見表3及圖3。
5 結語
(1)滑坡區屬低山丘陵斜坡地貌,覆蓋層主要為坡積、殘積和滑坡堆積的粘土夾塊碎石土,基巖為侏羅系中統遂寧組(J2sn)棕紅色、紫紅色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為主夾數層紫灰色、紫紅色細粒石英砂巖,平面形態呈圈椅狀,前后緣相對高差28 m,坡度29~42 °,滑坡分布面積1675 m2,滑體平均厚度6 m,體積約1.34×104 m3。(2)滑坡變形現象明顯,坡體前緣陡坡上部土體沿基伏面整體下滑,坡體后部下挫形成一近直立的滑坡壁,目前滑坡淺表層局部發生垮塌。(3)滑坡整體在天然工況下處于基本穩定狀態,在暴雨和地震工況下處于欠穩定狀態。(4)根據滑坡滑動模式分析及穩定性計算成果,滑坡體的滑動模式主要為沿表層土體沿基伏面進一步變形,設計在滑坡前緣小路內側布置C15片石混凝土抗滑擋土墻。
參考文獻
[1] 黃潤秋,許強.中國典型災難性滑坡[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 周海清,陳正漢,王恭先.大荒田滑坡成因分析及治理[J].地下空間,2001,21(5): 492-495.
[3] 徐邦棟.滑坡分析與防治[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1.
[4] 許建聰,尚岳全,陳侃福,等.強降雨作用下的淺層滑坡穩定性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5(18):3246-3251.
[5] 連金芳.滑坡穩定性評價方法評述[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理工卷,2009(4):305-306+311.
[6] 肖詩榮,田東方,胡志宇.三峽庫區楊家坪Ⅱ號滑坡穩定性分析及工程治理[J].三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44-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