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眼見耳聞,沒有人會相信一把鋼鋸、一支琴弓就能演奏出美妙的音樂。這種獨特的樂器叫鋸琴,它起源于十七世紀的意大利,被稱為世界琴藝中的高難絕技。鋸琴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傳入我國,它在中國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記錄著一位老人一生不倦的追求,這位老人就是我國鋸琴發展的奠基人王彭年。
鋸琴演奏《白毛女》
激勵戰士奮勇殺敵
王彭年,1928年出生,山東曲阜人,曾就讀于山東齊魯大學。王彭年與鋸琴結下不解之緣,還得從他的少年時代說起,他從小就喜歡音樂,并對音樂有一股與生俱來的靈氣。中學時代,在一位音樂老師的影響下,王彭年喜歡上了鋸琴,鋸琴的音韻極富情調,特別是拉起《漁光曲》《小夜曲》等,令人陶醉,后來它成了王彭年的精神寄托。
后來,王彭年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到了部隊文工團,正好文工團里有鋸琴,領導就分配給王彭年拉。王彭年想到他的愛好竟成了革命武器,以后能為革命服務,心中很高興。
1948年10月打淮海戰役時,王彭年跟隨魯中南軍區文工團,滿腔熱血地投入到戰斗中。在軍營里,他以一首《白毛女》選曲《北風吹》的鋸琴演奏,極大地鼓舞了解放軍戰士們奮勇殺敵的士氣。那時,白毛女作為受剝削、受壓迫人民的代表,所表現的是一種悲劇韻律,而鋸琴最適合拉悲劇,它音調哀怨,有較強的悲劇表現力,很好地烘托出《白毛女》的悲劇氛圍。聽著他的演奏,演員哭了,樂隊哭了,觀眾們哭了,戰士們高喊著“不怕犧牲,奮勇殺敵”的口號,奔赴前線。
新中國成立后,文工團開始進行改制,傳入中國不到二十年的鋸琴,因普及不廣,演奏難度
大,被樂隊取消,王彭年只好改拉二胡、說山東快書。然而,事隔三十年之后,一個偶然的機會,王彭年與曾伴隨他一起走過戰爭歲月的鋸琴再次相逢。
鋸琴演奏如怨如泣
傾倒無數海軍官兵
那是1975年,文工團到北海艦隊演出,王彭年發現水兵艦室里掛著一把鋼鋸,這是一把非常普通的鋼鋸,但王彭年非常激動,因為過去他曾經拿著它,當作武器來“戰斗”,現在又看到了它,觸景生情,百感交集。王彭年問在場的戰士:“這把鋸是干什么用的?”有個水兵告訴他:“首長,這是我們用來堵損管用的。”這是軍事術語,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鋸木頭堵漏用的。王彭年說:“這把鋸不但對你們有用,我還可以用它來演奏歌曲。”當時,戰士都不相信:不可能吧,這鋸木頭的大鋸,怎么能夠演奏音樂呢?
王彭年向戰士們介紹道:最早發現鋼鋸能演奏出音樂的是十七世紀意大利的一個伐木工人,早期的鋸琴是以敲擊為主,后來才有了用馬尾弓拉鋸背的演奏方式,但是它并不像其他樂器有著明確固定的音符,每個演奏者只能根據自己的樂感來把握它的音準。
王彭年對戰士們說:“你們給我找一把二胡的弓子,我來給你們演奏歌曲。”
雖然已有二十多年沒摸過鋸琴,但王彭年一點都沒有生疏的感覺,憑著扎實的功底,又拉起了《白毛女》中的《北風吹》。他全身心投入到樂曲中,似乎沉醉在那特定的韻律里,一曲完畢,掌聲四起,潛水艇部隊的領導和水兵們高興得不得了,支隊長拉著王彭年的手說:“真沒想到老王同志你還有這么一手!今天的晚會,你一定要給我們演奏這個。”王彭年答應說:“好吧,今天晚上我就演奏這個。”
當天晚會,來了幾千名觀眾,黑壓壓的一大片,除了部隊官兵外,還有地方政府官員、當地漁民。那是一次難忘的演出。當王彭年在臺上一拉鋸琴,從這條狀的鋼鐵中奏出悠揚的樂曲時,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王彭年沒想到,他久違多年的老朋友鋸琴,居然能受到觀眾的如此喜愛。在觀眾的熱烈要求下,王彭年拉了一曲又一曲,觀眾席里仍喊聲不斷:“再來一個!”
演出完畢,漁民們紛紛向部隊反映:你們海軍真有能人啊,用鋸木頭的鋸都能奏出音樂、拉出歌曲來,咱們中國出能人了。劇團團長得知后非常高興,對王彭年說:“彭年,這個鋸琴咱們拿走,以后不論到什么地方演出,非演這個鋸琴節目不可!”
于是,王彭年帶上鋸琴離開了北海艦隊,前往天津、煙臺的部隊演出,演出效果同樣轟動。為此,他想擁有一把自己的鋸琴,那把鋸子還得還給人家,因為那是人家潛水艇上作戰用的裝備。回到北京后,王彭年覺得今后為部隊服務,少不了拉鋸琴,自己配備一把鋸琴非常必要。
身背一把鋸琴
走遍大江南北
當時,前門外有一家非常大的五金店,里面各式各樣的鋸條都有。一天,王彭年帶著一把弓子直奔前門。
五金店里掛的到處都是鋼鋸,王彭年讓售貨員給他拿了一把,他左量右量,說:“不行,換一把。”別看只是一把鋼鋸,要是作為鋸琴來用的話,里面的要求和學問就多了。選鋸琴要求長短、軟硬度、薄厚度等條件,所以要認真挑選。王彭年一把一把地挑,一把一把地試,終于挑出了一把,他向售貨員借了把椅子,坐在柜臺外拉了起來。他這一拉不要緊,因為鋸琴的聲音穿透力很強,即使拉個簡單的曲子,聲音也會傳出很遠,加上王彭年高超的演奏技藝,那奇特的旋律招來了不少聽眾。大家圍著正如癡如醉拉鋸琴的王彭年,邊聽邊議論:這東西怎么還能拉出音樂來?
不大一會兒工夫,圍觀者已是里三層外三層近百人,他們聽完一曲還想聽一曲。王彭年拉畢一曲,他們就喊:“再拉一個!”觀眾越來越多,直到把柜臺圍得水泄不通。后來,店領導說:“老同志,看來你是個音樂家,至少是搞音樂的,你在這里搞,我們沒法做生意。這樣,你到我們倉庫里去挑吧,我們歡迎!”那些觀眾還不愿走,七嘴八舌地說:“你們什么時候演出?演出的時候,告訴我們時間,我們一定去看。”王彭年激動地說:“那好,感謝大家捧場了,什么時候有演出,一定告訴大家。”
從此,王彭年身背鋸琴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他更是把這種樂器演到了廠礦企業、大專院校,演到了音樂廳、中南海、大會堂……
那年正值建國三十五周年,云南電視臺邀請王彭年參加他們的一個大型文藝晚會,北京的很多知名演員、大腕兒都去了,王彭年背著鋸琴也去了,沒想到上飛機時,卻鬧出了一場誤會。通過機場安檢時,檢查人員問王彭年:“這位同志,你背的是什么endprint
東西?”王彭年說:“是樂器。”檢查人員說:“這是樂器嗎,怎么像支沖鋒槍?”王彭年解釋說:“這不是武器,這是一把鋸。是帶它到云南電視臺參加文藝晚會的。”檢查人員更加狐疑了:“你帶把鋸參加文藝晚會?這鋸能有什么用呢?”王彭年說:“我去演節目,而且我這個節目特別受歡迎。”檢查人員仍不相信:“你別說了,這是不可能的事!”堅持不讓王彭年登機。王彭年說:“你們要真不信的話,我就拉給你們聽聽。”于是就給他們拉了《桑塔露琪亞》《我的祖國》等好幾首歌曲。
誰知這一拉,欲罷不能,拉一個不行,再來一個也不行,過了好長時間,安檢人員說:“王同志,你別拉了,我們非常欽佩您的技藝,非常高興欣賞了您的技藝,請您上飛機吧。”
情注鋸琴藝術
不斷發展創新
幾十年來,王彭年除了到全國各地演出外,還對鋸琴藝術理論進行了研究。1988年,他在山西鋸條廠成功完成了鋸琴改造,改造后的鋸琴大大拓寬了演奏音域,出現了高中低音鋸琴和表演鋸琴,大大降低了初學鋸琴愛好者的學習難度。
為了尋求一個鋸琴藝術理論的研究空間,1989年10月22日,王彭年和廣大鋸琴愛好者成立了中國音協鋸琴學會,這一天,王彭年一生難忘。
鋸琴學會成立那天,前來祝賀的有三百多人,海軍的領導來了,中國音樂家協會的領導來了,山西太行鋸條廠廠長派了七個代表,千里迢迢送來了他們專門為鋸琴協會研制的一百把演奏鋸琴、二十把贈送嘉賓的專用鋸琴,成立大會開得非常成功。
如今,鋸琴學會會員已發展到三百余人,老中青少四代演奏群體已經形成,更有一些王彭年的學生,現已活躍在世界鋸琴樂壇。2000年8月,從捷克傳來喜訊:我國選手李元慶在世界鋸琴演奏家大賽中榮獲金獎。
鏈接
鋸琴又稱樂鋸,顧名思義,是能用來演奏樂曲的鋸子。樂鋸所選用的是手鋸中的大型號,因為樂鋸的音域同手鋸的大小成正比,手鋸越大,音域越寬。
鋸琴在十七世紀起源于意大利,后來逐漸流傳到全世界,在二十世紀初曾較為流行,但迄今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未曾聽過鋸琴演奏,對第一次看到或聽到的人而言都會感到驚奇,因為取材不易,演奏難度也較高。
手鋸是由鋸條和手柄兩部分構成,演奏方法是將手鋸柄的上半部置于左腿之上,右腿壓住手鋸的下半部,左手拇指同食指、中指捏住手鋸的上端,借助左腿的上托力和右腿的下壓力,用左手的三指將鋸條微微彎成S形,右手持弓于S形的凸起處擦奏,即可發出樂音。當左手上下移動時,S形的下凸起點會隨之上下移動,高音也就隨之產生高低變化。此時,右腿輕微抖動,鋸條的勁度也隨之產生微小的變化,從而產生顫音以美化音色。鋸琴的演奏除了憑經驗外,更重要的是憑聽覺來校正高音和控制音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