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惠英??
時下教學界倡導“學生快樂地學,教師幸福地教”,這一口號是針對目前許多學生學習被動、教學氣氛沉重的狀況提出的。為了讓學生從根本上親近語文,筆者試著從語文樂學品質和非智力因素之間的關系入手,探討學生樂學語文的新途徑。
非智力因素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綜合性概念。在這個問題上,心理學界至今尚沒有統一的界定。對于這一概念,筆者認為,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但對認知過程起著啟動、定向、引導、維持、強化作用的因素,常指人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習慣等心理行為成分。大發明家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就是人對科學研究的動機、對科學研究的深厚興趣、對科學研究的情感、對科學研究執著的意志、對科學研究堅強的性格和良好的習慣等。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意對學生智力因素的培養,同時應該注意對語文學習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現代教育理念強調要讓學生樂學,提倡樂學就是要讓學生從心理上想學習、主動地學習、愉快地學習、快樂地學習,永無止境地學習。“樂學”中的“學”就是學習,學習本身是一種智力活動,屬于智力因素范疇,而“樂”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意識與驅動,屬于非智力因素。提倡樂學,就是要求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要注意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統一。
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樂學品質與非智力因素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關系呢?筆者現從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習慣等五個方面進行分析,闡述它們與語文樂學品質的關系。
一、激發動機可培養學生樂學品質
人的任何一種有意識的活動都具有一定的動機,學生的學習活動也不例外,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力量。
學習動機體現的是學習的需要,這種需要是社會、家庭和學校對學生施加的客觀要求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它表現為欲望、愿望等。就其心理成分來說,學生學習動機主要是學生在學習上的自覺性,學生一旦有了學習自覺性,就會迸發出極大的學習熱情。因此,學習自覺性是學習動機中的主導因素。想要對學生的學習自覺性進行培養,除了要對學生進行理想、前途、感恩教育,還要充分利用課文中的積極因素。
例如,在學習《始終眷念著自己的祖國》時,我們可以討論以下問題:錢學森在學業上取得了哪些成就?他的學業為什么能如此出色?他在科學研究上取得了哪些輝煌成果?他在美國有哪些優裕的生活待遇?他為什么要回國?美國為什么要阻攔他回國?他為什么不顧美國當局的迫害,沖破層層阻撓回國?討論這些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為祖國而勤奮學習的自覺性,使學生自覺地學習。
二、培養興趣可培養學生樂學品質
學習興趣是學生主體對學習客體的特殊認識傾向,是學習活動中最活躍的成分,它能使學生津津有味地學習知識,并從中得到很大的滿足。興趣有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之分,直接興趣是由學習過程本身和知識內容的特點直接引起的。間接興趣是學生對學習對象不直接感到興趣,但是他意識到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因而孜孜不倦地學習。這兩種興趣對于學習都是必要的,缺乏直接興趣會使學習成為枯燥無味的負擔,沒有間接興趣又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毅力和恒心。因此,教師應將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相結合,以此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去學習。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將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相結合來培養學生積極的樂學品質呢?在直接興趣的培養上,我們可以巧妙地利用課文中的資源創設教學情境。如《宇宙有些什么》一課,可以通過課件展示課文內容涉及到的浩瀚的宇宙空間,以及各種星體圍繞太陽運動的動態畫面,隨機出示課件,以此激發學生對探索宇宙空間的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地閱讀課文。在間接興趣培養上,可以播放我國第一個航天員楊利偉進入太空以及后來的翟志剛太空行走時的情形,并引導學生暢談進入太空的意義,從而引發學生為祖國科學事業發展而好好學習的積極性。
三、調動情感可培養學生樂學品質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內心體驗和態度,表現為喜怒哀樂、厭憎好惡、憂樂榮辱等等。人的學習需要有情感的動力,情緒飽滿、積極熱情的學習,會提高學習效率;情緒低落、消極悲觀的學習,則會降低學習效率。因此,對于學校教育來說,語文教師應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熱愛語文、熱愛祖國的高尚道德情操。
例如,在教學《春》一課時,教師可從豐富優美的詞匯、表現多樣的修辭、自然嚴謹的文章結構和美妙無比的春景的鑒賞中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美,這樣,學生熱愛語文、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就會油然而生。在學習《別云間》時,可以通過對“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等詩句的賞析與感情朗讀,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的樂學品質。
四、增強意志可培養學生樂學品質
意志是人自覺地克服困難、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素質,意志主要表現為實現目標而努力克服一切障礙的堅定性。學習意志是學生堅持學習的一個重要心理因素,它能使由情感轉化而來的動機得到強化。學習是一個艱苦的勞動過程,需要克服各種困難與障礙,這就需要學習者具有堅定的意志品質。
堅定的意志品質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鍛煉出來的。那么,如何鍛煉人的意志品質呢?在學習過程中,又應如何培養學生堅定的意志品質呢?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將意志品質培養滲透于語文課文的教學之中。
例如,在教學議論文《成功》一課時,教師要重點讓學生討論課文是通過哪些事實與道理來說明勤奮對于成功的重要性的。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學生明白要成功就要有堅強的意志。同樣,我們在教學趙普為治國而勤學的事例時,可以讓學生交流古代匡衡鑿壁借光、東漢孫敬懸梁刺股等勤學的故事,通過交流討論,使學生懂得學習靠的是堅定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除課文事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班級中學困生通過勤學苦練最終提高了學習成績的事例來培養學生堅定的樂學品質。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筆者的論述僅是為了便于闡釋非智力因素與學生形成樂學品質的關系。事實上,這幾個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心理成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彼此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密不可分,以其整體的滲透性來影響個體的學習,影響樂學品質的培養。此外,學生的樂學品質也有許多種類,這就需要我們巧妙地利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來促進學生各種優良的樂學品質的形成。只要語文老師能在語文教學中注意整體開發和利用學生學習語文的非智力因素來培養學生綜合的樂學品質,學生就一定會形成樂學品質,并將終身自我努力學習。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松陵一中(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