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米

不能忘了根本
初伏的沈陽室外溫度高得嚇人,又熱又悶,沈河區大南街道紅巾社區院內,三三兩兩的居民在葡萄架下,一邊避暑,一邊通過“景亞棟農民工志愿者閱報欄”瀏覽當天的報紙。不一會兒,一位留著平頭,手持扳子、鐵絲等工具的高個青年從葡萄架旁經過,有居民看到他,笑著打招呼:“二哥,忙著呢?這又上誰家干活去?”青年抬頭看著人笑,“前樓尹大爺家又堵了,我去給通通。”40多分鐘后,青年步履匆匆地回來,手中的工具換成電鉆,又進了另一棟居民樓。
居民們口中的“二哥”就是景亞棟,他為紅巾社區居民義務服務已有七八年的時間,今年更在社區內開辦了一個景亞棟農民工志愿者服務中心。今年37歲的他,黑黑的臉,精壯的手,一看就是干活的好把式,不知道的都以為他是維修工,其實,他的正經工作是沈陽錦繡嘉倫美術圖文設計中心的經理。不過,說他像藍領也不算錯,曾經,他就是一名農民工。
景亞棟老家在吉林農村,2004年,他跟隨村里人來沈陽打工,因為沒有技術,最初只能跟老鄉上工地,干裝卸工。冬天工地沒有活,他就到餐館做服務員,在商業街上跑推銷,去澡堂子給人搓澡。工作中遇過不少冷眼,讓他切實感到,沒有手藝,光出苦大力,很難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
因為景亞棟一直在紅巾社區居住,時間久了,社區書記陳建國注意到這個憨厚的小伙子,他務實,肯干,但苦于沒有一技之長。一次,沈河區有一個免費農民工技能培訓班,陳建國找到景亞棟,告訴他,社區可以給他報名,免費學手藝。正愁無技傍身的景亞棟別提多高興了,一學就是好幾樣。他先學習了水電焊等技能,拿到焊工證,又覺得不夠用,繼續學電腦維修,學美術設計,學習一切自己感興趣的新東西。一年后,他的技術逐漸成熟,在社區的幫助下,他租下一間小小的門市房,開了一家小小的圖文美術社。憑自己的手藝和誠信的經營理念,景亞棟很快在這個行業站穩腳跟,幾年后,他擴大了店面,還安置了數名與他有著類似經歷的農民工伙伴。
雖然已經掛了經理的銜,但景亞棟從不忘自己農民工的出身,別人叫他老板,他說:“別亂說,我可不是老板,再說咱也不會擺老板的pose啊。”他還是喜歡大伙叫他“二哥”。在他口中,自己一路走來能夠如此順利,要歸因于社區的幫助,這點他一直沒忘記,“日子過好了,不能忘了根本,咱得記著報恩。”他決心回報社區,把感恩之心變成助人的動力。
幫您忙我不累
一年秋天,小區居民開始囤秋菜,看到有老人往樓上運白菜吃力,景亞棟便沖上前幫忙。幫著運完白菜,順便問問老人,家里有沒有壞了的水暖器件,他帶著工具免費上門修。最初,他擅長維修的特長只有社區和少數居民知道,有困難的老人們得先找社區,社區再找他,后來,景亞棟干脆把自己的電話印在小區各處,24小時開機,居民有事,直接給他打電話。于是,他的手機號成了小區熱線。每天傍晚五六點鐘是熱線最忙的時候,景亞棟給自己定了個原則,只要電話一響,第一時間趕去幫忙。
“幫大爺大媽的忙,我一點兒也不累,真的。”說起為社區居民服務的事兒,不善言談的景亞棟一下子變得很能說,往事一件件蹦了出來。
前年的一個雪天,晚上8點多,忙碌了一天的景亞棟剛剛回到出租屋準備吃飯,手機響了,一位80多歲的大娘來電,說家里下水道堵了。景亞棟二話沒說,撂下碗筷就出了門,到了大娘家一看,他傻眼了,“這下水道估計堵了很久,大娘還想用使勁沖水的方式把管道打通,結果污物藏得更深了,衛生間滿地污水,啥工具都不好使。”他沒猶豫,直接上手,不一會兒,一個裹挾著頭發、糞便的鋼絲球被他掏出來。大娘很感動,眼里含著淚留他吃飯,景亞棟擺擺手,笑呵呵道了聲“再見”便回家了。
后來,找他幫忙的居民越來越多,“二哥”的名字在小區越叫越響,景亞棟有了新的想法,他想把助人的理念推廣開來,帶動更多的年輕人為社區服務。2012年10月,他組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景亞棟農民工服務隊”,身邊聚攏了30多個和他一樣有愛心的農民工。他們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組建了10支志愿者服務小分隊,為紅巾社區居民提供送維修、送焊接、送水暖等“十送”愛心服務。
“我家換窗戶罩,我去街上打聽了好幾家,最少的都要3000元。景亞棟聽說后,只收了我一個材料錢,不到800元,免費幫我做了一個安上了。”紅巾社區居民老亢說。
“我家的電腦壞了,爸爸媽媽沒空找人修,景叔叔知道后,聯系了他一個搞電腦修理的朋友,免費幫我修好了。”初中學生小馬說。
為了幫助別人,景亞棟推了自己的好多活,有時候,還把工具免費送給居民用,說起這些,他不好意思地笑起來:“沒啥,別人幫助了我,我不能忘記,我也沒啥能耐,能出點兒力是點兒。”有一次,有位老人拎著一個掉了輪子、長滿銹跡的小推車請服務隊修理,推車的輪子沒有配件,但老人舍不得扔,幾個年輕人圍在一起琢磨了半天,干脆用鋼條做了個輪子,裝在推車上還真挺合適,老人笑瞇瞇地推著小車去市場買菜了。
服務隊成立至今,每年為社區生活困難家庭的捐款兩萬元,至于義務為社區和居民維修日常設施則不計其數。
身后跟著一群人
紅巾社區屬于沈陽的老舊小區,大部分居民都是上了歲數的老人,兒女不在身邊,日子平淡而孤獨,有時候還很無助。景亞棟注意到這個現象,在幫助老人們維修家里設施的同時,有了新的想法,想多陪陪這些老人。
社區有位尹大爺,前幾年查出患了癌癥,他老伴身體也不好,是乳腺癌,家中還有兩個生病的兒子,日子過得很艱難。景亞棟是尹大爺家的常客,“剛開始是上大爺家干活,通通下水道,換個燈泡啥的,干活的過程中跟大爺聊天,發現這一家子挺難的。”他說,“我也是從艱難的時候過來的,特別能體會那種無助的感覺。反正現在我有點能力,就號召大家幫一幫,每個月都去大爺家看看,幫忙干點活,過年過節給大爺買點東西,力所能及唄。”讓他感動的是,今年年初,尹大爺主動找他,要求參加他的社區服務隊,也當志愿者,回報社區居民。“大爺都80多歲了,身體又不好,還能有這份心,我太感動了。”
農民工服務隊有一名隊員,姓宋。一次,他幫一個80多歲的大娘維修電器。大娘很愛干凈,家里收拾得很利落,但她的腰不好,不能擦地,家中的地面上積著一層灰。小宋見狀,檢查完電路后順便幫大娘把地擦了一遍,臨別時,大娘拉著小宋的手,邊抹眼淚邊說:“謝謝!”打那以后,每到周末,小宋都帶著女朋友幫助老人收拾屋內的衛生,他對景亞棟說:“二哥,我現在終于明白你幫助別人之后的感受了。這滋味真好受!”
石小東也是來自吉林的農民工,遇到老鄉景亞棟后,他得到了多方面的照顧和幫助。在景亞棟的介紹下,他在紅巾社區農民工公共服務中心學習了電腦維修技術,現在自己開了家電腦維修店,生意紅火。“沒有景亞棟,沒有紅巾社區,就沒有我的今天。”石小東和景亞棟一樣,感激所有幫助過他的人,并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人。
自10年前來沈打工起,景亞棟一直把紅巾社區當成自己的家。正是在這個大家庭的幫助下,他不僅從一個窮得叮當響的打工仔變成了自給自足的創業者,去年,他的農民工服務隊還被評為沈陽市優秀志愿者團隊,他本人也榮獲沈陽市“五一”勞動獎章。現在,他和他的農民工服務隊正在盡最大的努力,把社會給予的關愛回報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和自己的“第二家鄉”。
責編/王迅
wx@lnddg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