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婷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改革開放的進程,大量西方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念隨之涌入。這些不同思想文化的沖擊,已給大學生帶來了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而如何鞏固與維護我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地位,已成為當務之急。本文試從教學實踐的角度來談下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的一些觀點。
關鍵詞:認同 引領 實踐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3(a)-0200-01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開放的進程,大量西方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念隨之涌入。這些不同思想文化的沖擊,已給大學生帶來了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正如中共中央16號文件中所列舉的:“當代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這些問題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的一個關鍵原因是,長期以來,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的思想理論課,始終沒有解決好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缺乏穩定有效的實踐環節,導致產生學生“知行脫節”的現象,這也就是筆者想說的關于“認同”的理解。
認同即意味著人們對于某些事物發自內心的認可與肯定,而造成目前大學生思想界存在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還在于大學生內心里面對于這種說教式的教育,由于缺少聯系實踐的支撐,可能并不是真正的認同,所以,探索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改革已成為高校相關課程領域急需考慮的問題。
1 認同的關鍵性
中共中央16號文件所列舉的情況,其實可以認為是現代人出現的一種認同危機。個體處在一定的社會當中,總是希望獲得必需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希望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據和支撐點。而處在社會轉型期,伴隨著多種思想潮流的沖擊,原有的價值理念和道德標準受到了嚴峻挑戰,人們對原來的舊認同可能會產生惶恐與無所適從感。所以,在這個階段,就必須使人們重新獲得主流價值觀的認同,以有助于個體獲得精神和心靈上的寄托,也有助于全社會達成思想共識,增強社會凝聚力。
而這一點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就更顯得重要和迫切。青年時期的大學生正處在個人價值觀的形成和確立時期,千奇百怪的社會現象,紛繁多變的思想觀點不斷地呈現在他們面前,此時能樹立對社會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就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標準,確立起積極的價值追求,獲得穩定的精神支撐。
思想政治理論課開設的最終要義,也正在于此。
2 思想引領者—— 教師團隊的思考
從教師層面來談,長期以來,我國大學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一直以直接灌輸為主,將一些具體的、相對固定的道德原則和美德灌輸給學生,并通過訓練、榜樣、懲罰、考試等方式加以鞏固和強化。而教師,作為主要的引導者,自身往往已經都習慣了這種教學方法。現在一談到教學方法的改革,似乎都是針對受教育的對象來改變方法,而往往忽視了在這些方法的摸索中,首先要使引導者產生變化,他們才能在引導的方法中作出更好的改進。
我們高職院校往往以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強作為辦學特色,但除了專業知識以外,素質教育目前正成為各企業挑選人才日益重視的選拔要求。那怎樣結合今后從事工作的實際情況,來引導學生職業道德要求的培養?這就要求思政老師有一些自身的體會與感悟,這樣才能影響與引領學生。這方面的改革方法,筆者認為廣東某職業技術學院的作法,值得借鑒與探討。該學校為了加強老師的企業實踐經驗,目前采取了“3+2”的工學結合模式。這種模式就是在5年之內,老師可以選擇不連續地去企業掛職、鍛煉2年。我們民航學院的學生大部分今后從事的工作都是和人的生命安全直接掛鉤的崗位,其責任感意識的培養就更為重要。所以,如果我們的老師能去到同系統的企業學習、鍛煉就可以讓老師本身更直觀地體會到這些工作嚴謹的重要性,也能更好地和實踐聯系起來和學生討論這些問題。
3 教學實踐方法的探討
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實踐教學的指導思想,不管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還是毛澤東、鄧小平等同志,都非常重視實踐活動在形成個體思想政治素質中的作用,主張通過實踐教學的方式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實踐教學應有所層級和梯次進行。
3.1 課堂實踐教學,也可稱“第一課堂”
課堂實踐教學模式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部門在授課中目前采取的主要是演講、討論、辯論、案例分析等,讓學生在設計與表演的過程中自己去體會是非判斷的標準,取得了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3.2 講座的開展,作為課堂內容的補充,可稱為“第二課堂”
針對國際國內突出的重大事件、重大理論問題及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等,學校可以采用講座的專題報告的形式來作為課堂內容的必要補充。規范的講座或專題報告是指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請一些專家、名人、校友等來學校做講座或報告,或由教師就某個專題做深入研究后再給學生做介紹,民航學院思政部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后一種方式。在這方面,可以借鑒中山大學的做法,每個學院每周都有從海內外請來的專家做專題講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去了解,擴充自己的知識層面。
3.3 校園實踐教學模式,也可稱為“第三課堂”
校園實踐教學模式主要是在校園內開展的,主要包括課外學習小組、社團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我們部門目前已經形成的校園文化特色是每年一度的以愛國主義為題材的詩歌朗誦比賽,每年學生都會踴躍報名,在盛大表演的過程中,表演者與聽眾都能強烈地感受到我們對于腳下這片土地的熱愛的共鳴;我們還探索以視頻拍攝的方式去發現身邊道德與不道德的行為,以此來引導學生自覺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3.4 社會實踐教學模式,可稱為“第四課堂”
在這方面的摸索中,我們主要是以大學生的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為依托所要求的社會調查、兼職鍛煉、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2012年的寒假我們部門在學生中開展過社會實踐教學方法的探索,完成率達到100%,絕大部分學生都表示非常認可與贊同。但對于社會實踐今后的持續與多樣化發展,思政部認為如果能建立和聯系某些場所作為固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將更有利于思政課教育的開展。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紀念錧,社會主義新農村等場所,如能和我們學院達成合作的關系,將更有利于第三課堂的推進。
4 結語
當今的時代是知識經濟的年代,時代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也只有不斷地學習、充實自己,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而在進步的過程中,除開自己的努力,同行之間思想的碰撞與交流對于一個學校的整體提升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更好的教學方法的探索也還要注重于各高校同行業老師的更多的交流與合作。
參考文獻
[1] 李斌雄,張小秋.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2] 趙敏鑒.把握中國文化產業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根基[J].經濟研究參考,201(24).
[3] 畢孟琴,呂雅清.在實踐中彰顯核心價值體系生命力[J].人民論壇,2011(11).
[4] 鄧小平文選[M].人民出版社,1994:314.
[5]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光明日報,200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