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
摘 要:本文利用有限元軟件ABAQUS6.10模擬了汽車分別以10 km/h、30 km/h和60 km/h三種速度在公路上行駛時各結構層的力學響應情況,得出各結構層底的豎向應力、水平剪應力以及豎向剪應力的隨時間變化的規律。
關鍵詞:移動荷載 力學響應 瀝青路面 Abaqus
中圖分類號:U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2(a)-0095-02
1 移動荷載模型的建立
汽車總是以一定的速度在公路路面上行駛,除了對路面有垂直方向上的作用力外,還會產生一個水平方向上的力。為了使問題簡化,在汽車正常行駛時,假設汽車輪載為垂直均布矩形荷載,且軸載組合為單軸雙輪,由于對稱所以文中只分析一側的雙輪情況。
1.1 基本假設
本文基于彈性層狀理論體系,應用ABAQUS6.10建立了八結點線性六面體單元(C3D8R)的三維有限元模型,長寬高的尺寸分別為8 m×6 m×3 m,并對模型做了如下基本假設。
(1)各結構層為均勻、連續且各向同性的彈性體,應力應變關系符合廣義胡克定律。
(2)結構層之間為完全連續狀態,在垂直方向上位移連續。
(3)各結構層厚度一定且接觸良好。
(4)不考慮自重應力場。
(5)道路表面為水平面且不考慮不平整度和橫縱坡度的影響。
1.2 參數的選取
在動態分析中,考慮到阻尼力和慣性力的影響,選取參數時,彈性模量和密度可以通過室內實驗獲取,而對阻尼系數的測定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本文通過查閱相關資料采用了簡化的Rayleigh阻尼。為了便于計算,給定阻尼矩陣系數α,假設阻尼矩陣系數β為0,具體數值見表1。
1.3 移動荷載在有限元模型中的實現
對移動荷載的施加本文是通過ABAQUS自編子程序來實現的,荷載沿設定好的路徑隨著時間的變化向前移動。首先,沿模型的縱向即行車方向設置荷載移動帶,因為文中是模擬的單抽雙輪的軸載組合,由于對稱只分析一側的雙輪情況,所以移動帶是由兩條長矩形組成,長度為路面的縱向長度,寬度為施加的均布載荷寬度。然后,將兩條長矩形細分成許多小矩形,小矩形的尺寸依計算精度而定,本文中每個小矩形的大小為0.213 m×0.167 m,相當于標準圓形均布荷載作用于路面。
2 移動荷載下瀝青路面結構響應分析
以上實現了道路上移動均布荷載的施加,在結果分析中,以10 km/h的速度作為參考,分析了各結構層在移動荷載下豎向應力、水平剪應力以及豎向剪應力的分布規律,并通過對三種速度下的路面結構響應對比,找出車速對路面的影響規律。
2.1 豎向應力的響應分析
由圖1可以看出,路面各層在垂直方向上主要承受壓應力,隨著行車荷載逐漸接近計算點位,各結構層的壓應力也逐漸增大,最大值出現在上面層,其值為0.41 MPa,壓應力隨深度的的增加呈現減小的趨勢,而且幅度越來越大,到底基層底面(76 cm)時壓應力基本趨近于零。
2.2 剪應力的響應分析
由圖2所示,當行車荷載駛近和遠離計算點時,各結構層都承受了方向相反的兩次水平剪應力的變化,無論是正值還是負值,隨著深度的增加水平剪應力都呈現出減小的趨勢,最大剪應力出現在上面層,其值分別為0.009 MPa和-0.009 Mpa。圖3顯示了行車荷載下路面豎向剪應力的時程變化,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當行車荷載駛近和遠離計算點位時,各結構層的豎向剪應力和水平剪應力一樣,都承受了方向相反的兩次剪應力的變化,即各層都經歷了先負后正的剪應力變化。從面層到基層,應力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瀝青碎石層(20 cm處)達到最大值-0.045 MPa和0.05 Mpa。
2.3 不同車速下的應力響應分析
以上分析了車速為10 km/h下的路面結構響應,為了更好地了解車的行駛速度與路面響應之間的規律,本文選取了10 km/h、30 km/h和60 km/h三種車速,以這三種速度下的路面各種響應的最大值為依據,如表2,通過對比,分析了車速對瀝青路面結構響應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車速下的剪應力變化規律是一樣的,只是數值隨著速度的增加有所減少,水平剪應力突變前后的峰值都出現在上面層,從10 km/h到30 km/h,突變前的峰值減少了27.8%,突變后的峰值減少了26.7%;從10 km/h到60 km/h,突變前的峰值減少了51.1%,突變后的峰值減少了65.6%。豎向剪應力的最大值仍然出現在瀝青碎石層,突變前后的峰值也隨著車速的增加有明顯的減小,幅度最大的減小了近75.8%。
3 結論
ABAQUS是一款計算精度比較高的軟件,本文通過其自編子程序實現了行車荷載隨時間和空間變化的特點,比較真實地模擬了移動均布荷載下瀝青路面的結構響應,發現應力在行車荷載下存在著一定的規律:
(1)水平剪應力S13和豎向剪應力S23具有突變性,當行車荷載經過計算點上方時,各結構層都承受了方向相反的兩次剪應力的變化,這種多次反復的變化對路面車轍的產生具有一定的影響。
(2)結構層內的最大豎向壓應力S22出現在上面層,并且隨著深度的增加應力逐漸減小。
(3)路面結構層內的應力隨著車速的增加都趨于減小,低速條件下行駛的車輛對路面受力不利。
參考文獻
[1] 張靜利.淺析經典路面結構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和新的發展方向[J].公路交通技術,2004,2(1):16-18.
[2] 魏連雨.車輛超載運輸對路面的破壞作用[J].內蒙古公路與運輸,1996(1):18-19.
[3] 候蕓,郭忠印.動荷作用下瀝青路面結構的變形響應分析[J].中國公路學報,2002,15(3):6-10.
[4] 黃磊,馮銓,楊陽,等.基于FWD荷載作用的路面力學指標分析[J].公路交通技術,2010(2):14-16.
[5] 舒富民,錢振東.移動荷載作用下瀝青路面的動力響應分析[J].交通運輸工程與信息學報,2007,5(3):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