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立
摘 要:本文通過對X市和M市的生態足跡研究分析,提出采煤業生態足跡的計算方法。通過不同的計算方法對兩地區采煤業生態足跡的地區差異加以對比,也對同一采煤地區單位產值的采煤業和其他產業的生態足跡做了比較,探討了不同地區間的采煤業生態足跡差異。
關鍵詞:采礦業 生態足跡 地區差異
中圖分類號:X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4(a)-0115-01
生態足跡也叫生態占用,是指在一定人口范圍內,生產的消費資源和吸納的廢棄物所占用的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之和。將本地區生態足跡與生態能力加以對比,即可得出該區域內的發展狀況與其生態承載力是否符合。采煤業是我國經濟發展中較為重要的一項內容,對采煤業的可持續性狀態進行定量測度,才能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轉變成具有實踐操作性的發展模式,從而更好地為采煤業的發展服務。采煤業是以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為主的行業,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環境問題,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使用傳統的評價方法已不能很好地揭示生產需求與生態承載力的關系,需要更新可持續評價機制,對不同地區間相同產業和地區內部產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加以對比。
1 采煤業生態足跡概述與計算方法
1.1 生態足跡概述
生態足跡也叫生態占用,是指在一定人口范圍內,生產的消費資源和吸納的廢棄物所占用的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之和。生態足跡是評估人類使用自然資源維持自身生存而對生態系統產生的影響的方式,對不同地區間的能源消費與其所具備的生態環境加以對比,即可判斷出該地區的發展狀況與生態環境承載力是否匹配,分析出其適應安全性。
1.2 生態足跡的計算方法
生態足跡反映了人類在生存發展過程總所需占有的土地面積總量,生態足跡用Fe表示,該區域人口數用N表示,人均生態足跡為fe,商品交換與投入類型為i,人均在i種交易商品折算中的生產土地面積用ai表示,人均消費i種商品的數量用ci表示,i種交易商品的平均生產能力為pi。那么生態足跡的計算公式即可表示為:
2 兩地采煤業生態足跡的計算結果和分析
依據生態足跡的相關概述和理論,針對采煤業來講,其生存發展必須依靠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相關物質或產品來作為必要基礎,與此同時,也會隨之產生一定的生態系統影響。采用生態足跡的方式對采煤業的生存發展狀況加以測度,需要對每開采萬噸原煤對地區生態環境的需求和其所能提供的生態產品服務加以測量,從而計算出兩地采煤業生態足跡的結果。
2.1 兩地采煤業生態足跡的計算結果
X市在2011年的采煤業生態足跡的計算內容主要有能源消費、生物資源消費、原煤開采排放等幾個方面。其中能源消費有汽油、標煤、柴油、焦炭以及電力等;原煤開采排放有廢石、煤矸石等,其在堆放過程中可能會占用一定的耕地,也將其納入考慮范圍之內;生物資源的消費主要有水資源及木材資源等。同時,在進行煤炭開采過程中,可能還會造成周圍地表的塌陷,參照我國的平均采空區塌陷系數,并結合X市的采煤區現實狀況對塌陷地的比例加以計算。
采煤業生態承載力的計算,要充分考慮采煤區面積占全市總土地面積的比例,從而在安排相應的生物生產面積。(每萬噸原煤生產所需的土地面積=采煤區生產型土地總面積/采煤區的原煤生產總量)。
每萬噸原煤生產中所需的人力資源計算,要依據原煤生產所需時間和該區域年人均生態足跡數值,再將其換算為每生產萬噸原煤所需的人工生態足跡,根據計算,X市每生產萬噸原煤的人工生態足跡為1762476 hm2,M市為1175633 hm2。為便于各項計算,生產原煤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只考慮對水資源的污染因素,選取未加以利用的土地產出因子1000。以上是X市采煤業生態足跡的計算,M市以同樣的方法進行計算即可。
2.2 兩地采煤業生態足跡的地區差異
本文主要使用區域間采煤業生態足跡需求所占整個采煤區域生態承載力比例的方法,對比兩地的生態足跡差異。根據以上計算,X市每生產萬噸原煤的生態足跡比M市的要高出許多。采煤區的生態承載力具有多功能性,因此,評價一個地區的采煤業發展是否合理就不能只依據生態盈余的多少,使用區域間采煤業生態足跡需求所占整個采煤區域生態承載力比例的方法,將兩地的生態足跡加以對比。
3 結語
綜上所述,X市的采煤業現狀更為科學和安全,可逐步提升采煤業的資源利用率,M市應在充分考慮生態承載力的基礎上,對采煤業的產業結構加以調整,從而實現采煤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玉鳴.廣西生態足跡與能源消費的庫茲涅茨曲線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11):30-35.
[2] 陶金,付梅臣,田迪,等.礦業城市生態足跡變化及驅動力分析[J].中國礦業,2009(2):44-47.
[3] 褚崗,米文寶,王玉梅.基于生態足跡理論的銀川市2001-2005年生態承載力動態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9(2):56-61.
[4] 都沁軍,牛建廣.基于生態足跡的礦產資源開發生態環境影響分析[J].地質與勘探,2010(5):953-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