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英
摘 要:群眾文化是文化體系的一部份,隸屬于社會文化,是社會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創新是文化發展、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探索群眾文化創新建設與發展,是文化發展建設的重要方式。作者就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的創新意義,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索,為我們群眾文化建設提出創新策略。
關鍵詞:群眾文化 建設 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G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4(a)-0232-01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多元化的深入發展與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政治、經濟、文化相互交隔,文化的發展與科學技術進步緊密相聯,經濟發展的文化含量越來越高,文化在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強,如今,文化已然成為國家經濟、科技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1 群眾文化建設創新的意義
創新是文化發展的動力、是社會主義體系建設之需要、是構建和諧社會發展之需要,因而實行群眾文化建設創新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與現實意義。
(1)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創新是社會主義建設價值體系構建之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在現實生活中,體現于構成社會的成員的生產生活行為。主要體現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想、體現愛國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新時代創新精神和社會主義的榮辱觀和價值觀。在十六屆六中全會中,明確提出了以建設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為主要的戰略任務[1]。
(2)群眾文化建設創新是構建和諧社會之需要。和諧文化的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之目標,和諧文化是社會的精神食糧。在新時代,構建和諧社會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決策之一。同時也是改革發展的客觀要求,體現群眾的利益與愿望。和諧社會是政治、文化、經濟的高度和諧與統一,和諧文化具有重要的整合與傳播效能,是信息傳播的載體。因而在和諧社會構建的過程中,群眾文化地位舉足重輕,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3)群眾文化建設創新是生產生活日益增長的精神需要。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文化是民族創造力與凝聚力的源泉,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豐富國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國人民的一致愿望。”群眾文化的提高與時俱進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主要表現,文化的進步與發展推動人類的進步與發展的重要因素。新時期是一個思想、觀念、文化大融合的時代,先進與落后、健康與腐朽并存[2]。因此努力增強群眾文化創新建設,是鞏固發展和諧社會,發展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手段。
2 群眾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群眾文化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是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的沉淀,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又富有社會含義的一種社會現象。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從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進行建設與發展,然而群眾文化在建設的過程中,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文化辦與群眾文化辦之間的誤區。群從文化辦幾經發展更名為社會文化辦,提出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引進更多的社會力量關注群眾文化生活,搞活文化產業,對國辦文化事業單位的不足進行補充。但是這一決策傳遞給管理層一個錯誤信號,理解成了群眾文化由群眾辦解決,專業文化由政府辦解決。因而導致決策領導層認為,群眾文化事業是群眾自己的事業,順其發展,甚至讓群眾的文化事業單位,自負贏虧,自生自滅。
(2)群眾文化單位進行文化服務活動視為文化產業的錯誤認識。群眾文化事業進行文化服務具有一定的商業性質,但是更具有一定的事業屬性,包括引導性、示范性與公益性。然而文化事業與文化企業就象硬幣的正反面,一般來說,文化產業是利用文化進行賺取利益,把企業效益最大化。然而文化事業需要用錢進行發展文化,最終目的是追求更大的社會效益。文化企業是文化事業發展的手段,文化事業是文化企業發展的目的。但一直以來,無論是社會理論界還是決策層都,都把開展文化服務的行為視為興辦文化產業。
[3]從本質上講,文化企業與文化事業的區別在于所追求的最終目標不同,開展文化活動是職責所在,其目的是通過活動的開展,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方面需求的同時,提高國民的整素質,寓教于樂,然后服務之收益是補充財政之不足,對群眾性公益文化活動的投入、指導是為了最大程度的滿足群眾合理的文化需要,提高群眾的審美情趣、文化素質。
3 群眾文化建設的發展與創新
群眾文化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文化發展的源動力,同時也是群眾文化建設單位的本質特征和優勢所在。文化的表現形式都是借助于載體,沒有載體文化就失去依賴空間,據不同的文化表現形式可以分為精神載體、虛擬載體與物質載體。這三者相輔相承,有機結合,是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的表現。
(1)群眾文化創新建設與發展,需優化物質載體。物質載體是精神載體之基礎,是城市之靈魂,是以國家政府等公共部門向群眾提供以保障群眾基本生活權利為主要目的。提高群眾品位,滿足群眾生活之需要是物質建設的宗旨。
(2)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也是人民群眾之文化建設,群眾文化建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立場。尊重群眾意識,對不同年齡階段,各種職業特色的群眾文化差異全方位考慮,避免群眾文化建設出現低俗化、老齡化、單調化及消極化現象的發生,對差異性進行探索,尋其共性,對差異文化予以尊重,根據差異性創新精神載體。
(3)群眾文化創新建設與發展的新亮點,注重虛擬載體創新。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我國的網民數量迅速增長,互聯網的發展,拉近了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世界各國的群眾公共情懷在互聯網上迅速凝結,形成各種虛擬團體。以博客、微博為網絡媒體代表,在互聯網上將信息準確、快速、安全的傳播,虛擬載體是群眾文化建設發展的創新亮點。作為文化工作者應借助互聯網充分發揮文化的積極作用,掌握文化的主導權[4]。對網絡文化成立快速反應機制,引導輿論,注重參與性,以先進的互聯網創意技術為引導,創建群眾文化惠民平臺,創意文化產業平臺,樹立群眾文化新坐標。
4 結語
總之,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必須符合社會發展之需要。但是群眾文化的改革創新必須適應經濟改革與發展,最大限度滿足群眾文化生活之需要,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推動科技教育與文化事業的發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發展之需要,也是適應世界經濟一體化,科技革命新形勢之需求。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課題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的成就與問題[J].理論動態,2011(5).
[2] 張劍.群眾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探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33).
[3] 王開廠,王忠杰.群眾文化實現可持續發展思考[J].大眾文藝,2010(11).
[4] 徐纓.網絡時代宣傳思想工作創新[J].理論動態,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