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銘
摘 要: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思想基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夢”的論述是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與中國當代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發展,具有豐富的內涵。中國夢與大學生個人理想信念之間存在著價值觀上的內在一致性。“中國夢”的提出,給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帶來了新的契機,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轉化為大學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努力奮斗的實踐行動,積極探索運用“中國夢”的科學內涵,進行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 中國夢 理想信念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4(a)-0243-02
1 “中國夢”的豐富內涵
“中國夢“是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與中國當代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新發展,體現了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的有機統一,具有鮮明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和社會和諧。[1]當代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夢”的根本要求,相應地,“中國夢”也呈現出這個階段的諸多重要時代內涵。
一是綜合國力進一步躍升的“實力內涵”。“中國夢”的第一要義,就是實現綜合國力進一步躍升。如今,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底子薄、發展很不平衡的狀況并未根本改變。黨的十八大描繪了到2020年的宏偉目標,小康社會全面發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這一指標體系,構成了現階段“中國夢”的基本圖景。
二是社會和諧進一步提升的“幸福內涵”。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共圓“中國夢”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進而提升全社會的幸福指數。提升幸福指數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考慮物質因素,又要考慮非物質因素,從根本上講,就是要進一步提升社會和諧的水平。黨的十八大著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將“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堅持促進社會和諧”納入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社會建設的重點,等等。這些和諧因素的充實,對“中國夢”的階段性特征作了更為清晰的描繪,也為“中國夢”增添了更加美麗的幸福光環。
三是中華文明在復興中進一步演進的“文明內涵”。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幾千年不斷延續、傳承至今的文明,但要體現現代文明色彩,就必須超越數千年來創造的農耕文明形態。黨的十八大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升華為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標志著中華文明格局開啟了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更高階段演進的新里程。堅定不移地推進“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文明必將放射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四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價值內涵”。《共產黨宣言》指出,共產黨人的最終目標是建立“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聯合體”。“中國夢”具有多個維度,而其價值維度就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黨的十八大明確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之中,并且強調,“不斷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這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終極價值追求,必將極大提升“中國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2 “中國夢”與實現大學生個人理想的內在聯系
理想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有可能實現的,對未來社會和自身發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而信念是認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機統一體,是人們在一定的認識基礎上確立的對某種思想或事物堅信不疑并身體力行的心理態度和精神狀態。[2]而“中國夢”的深刻內涵,正體現出社會理想與個人理想的結合,揭示了“中國夢”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存在著內在契合性。“中國夢”的科學內涵、根本性質、實踐主體,依靠力量以及蘊含的價值導向決定著,它能引領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轉化為大學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而努力奮斗。
首先,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國夢”的實踐主體。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政治思想狀況,直接關系著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興衰成敗。“中國夢”蘊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它肯定了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合理性和地位,它激勵每一個人都要有夢想,每個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每個人都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這讓大學生感受到了理想實現的可能性,堅信只要通過自己努力,每個人都有實現自己夢想的可能和機會,都有改變自己命運的希望。它的提出,讓大學生進一步明確了自身肩負的使命,增強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自覺性,堅定了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
其次,“中國夢”是民族夢,體現了包括大學生在內的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中國夢”為每個大學生實現個人理想提供了廣闊空間,它關系著大學生的前途,命運和切身利益。到建黨100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就是2021年,離這個目標實現,還有8年時間,大學生可以在這期間,努力奮斗,抓住機遇,實現自身的價值。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就是2049年,離這個目標的實現還有36年的時間,這期間,包括了大學生的奮斗歷程。祖國強大、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才能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發展空間,才能使大學生個人理想最終得以實現。
最后,“中國夢”所體現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與大學生應該具備的“三觀”具有內在一致性。“中國夢”也是一種理想信念,它既是中華民族的理想,也是中國人民奮斗的理想。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既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長遠目標,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客觀要求。中國夢的理想信念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體現了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的有機統一。因此,大學生把個人理想的實現與“中國夢”結合起來,用個人理想的實現來推動“中國夢”的實現。大學生只有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堅持改革開放、堅信黨和國家的領導,才能最終實現“中國夢”。
3 以“中國夢”引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問題思考
當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狀況總體上是積極向上的,他們對于黨的政策方針比較清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有著較高的建設熱情,他們關注國家和民族的安危,知道個人的命運是和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他們看到了改革開放的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愿意積極的投身于祖國建設事業之中。[3]當然,我們也正視一些消極現象,部分大學生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缺失了理想信念,主要表現為:一是責任意識弱,以自我為中心,個性相對比較突出。二是一部分學生實踐能力比較弱,眼高手低,拈輕怕重。三是部分學生集體觀念淡薄,逃避責任,轉嫁責任的不良習慣。四是辨別能力差,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和分析不能做到客觀公正,有不負責任的言行出現。五是缺乏艱苦奮斗,自強自立的精神。面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上述現狀,我們分析原因,并積極采取對策,幫助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
(1)加強理論學習,堅實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根基,引導大學生在學習中堅定信念,以人為本,遵循大學生成長規律,促進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一些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對黨的優良傳統缺乏認識,雖然很多學校開設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課,也有一定的收益,但是效果不是很明顯,學生對課程理解和掌握還有一定的距離,思想上不能形成堅定的信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結合生活實際,緊握時代脈搏,創新教學方式,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高課程的針對性、時效性。第一,將“中國夢”的相關內容,結合本校實際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將理論教育與國情、省情、自治區情聯系起來,與學生身邊的實例結合起來,提高教學的生動性與說服力。第二,充分發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依托學校的網絡輿論和社交平臺,開展“中國夢”的網絡主題教育。可以在微博、微信、騰訊QQ上與大學生互動,用上“中國夢”的相關影像資料、理論材料和先進事跡。在網絡教育平臺上,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探討氛圍,發揮網絡教育的規模效應,使理論教育生動化。第三,加強學生黨員的思想政治教育,讓他們發揮好先鋒模范和帶頭作用。可以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如黨員政治學習、黨員踐行紀實等,增強學生黨員對“中國夢”的理解和認識,便于他們在普通學生中宣傳教育。
(2)切實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積極構筑理想信念教育的文化環境,為大學生成才提供搖籃。校園文化是大學生成才的軟環境,是課堂教育的有益補充,是師生在特定的環境中創造出的一種與社會、時代密切相關,又具校園特色的人文氛圍、校園精神和生存環境。它對大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道德品質、價值觀念和理想信念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文化、優秀民族文化為主體,提倡高品位、高格調的文化內容和形式,提升校園文化的層次,廣泛開展大家喜聞樂見、生動活潑、健康高雅的文化內容。堅決抵制消極、惡俗、頹廢的文化侵入校園圣地。第一,以“中國夢”為主題,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如主題演講、學術講座、讀書活動、社會調查、文藝表演等。創造出一批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活動,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第二,通過開展系列評優評先活動,樹立典型,發揮先進人物的引領示范作用。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潛移默化的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培養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正確的價值觀念,為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提供良好的環境。
(3)注重實踐教學,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踐過程,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時效性,引領大學生在磨練中實現理想。社會實踐能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形勢,堅定信念。理想信念教育不僅需要課堂的理論傳授,還需要通過一定的社會實踐完成。大學生長期生活在學校環境中,與社會脫節的現象突出,社會經驗不足。因此,我們通過實踐教學,幫助大學生全面地認識社會,正確地對待生活。我們應該通過開展多種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將“中國夢”最大程度地融入大學生的實踐中。通過參加主題教育活動,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通過開展“三下鄉”“走基層”“進社區”等社會實踐,引導大學生深入基層,了解社會各階層的生活狀況,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大學生客觀地看待問題,以及認識社會的能力。進而引導大學生認清自我,明確定位,學會做人做事,成為“中國夢”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綜上所述,大學生是擁有現代科學知識的人才群體,是當代青年中的杰出代表,在民族未來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應當適應科學發展觀的需求,要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全面協調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青年問題是社會問題,社會問題是在青年身上的體現。青年的發展絕對不是孤立的、靜止的,他是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息息相關的。青年的發展不是單獨個人財富和地位的顯赫,而是一個人道德水平、知識水平、完善人格、健康體魄等綜合素質的體現。而“中國夢”的提出,為新時期的大學生指明了發展的方向。時下一些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的人不在少數,他們普遍社會責任感不強,價值取向扭曲,如果不加以糾正很可能為社會帶來一定的不和諧因素,因此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的迫切要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大學生通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在中國夢的指引下,艱苦奮斗,一步一個腳印,書寫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中國夢,人民的夢—— 在第12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講話摘要[J].農民文摘,2013(4).
[2] 胡建.實現“中國夢”青年重任在肩[N].南方日報,2012-12.
[3] 陳琳.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思考[J].青年探索,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