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詩茜++史莉樺++胡甜
摘 要:區域創新系統作為知識生產、應用、擴散和傳播的有效途徑,是推動區域發展,提高競爭力的有效途徑,而保障這個動力是否能持久有效則取決于區域內自主創新政策的建設情況。該文通過對區域創新系統理論以及昆明自主創新政策環境建設現狀的研究,探索合乎昆明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特征和要求的政策環境,力求為完善昆明自主創新政策環境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政策環境 區域 創新系統 自主創新
中圖分類號:G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3(c)-0180-02
區域創新系統是近年來一個新興的概念,它作為知識生產,創新,傳播的源泉,提高競爭力的發展,而保障這個動力是否能持久有效則取決于區域內自主創新政策(以下簡稱“創新政策”)的建設情況。隨著創新的不斷研究發展,我國也跟隨其腳步,從發展導向看,我國的創新政策建設正沿著“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設技術創新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過程演進[1]。
區域創新系統的概念是由英國卡迪夫大學的庫克教授提出來的,他認為RIS主要是以地理劃分為基礎,不同地域中相互分工與聯系的企業、研究機構和高等教育機構共同構成了區域性的組織體系,創新系統產生和依賴的正是這種體系[2]。在分析區域創新系統時,對政策環境建設過程的把握,是研究區域創新系統運作機理和運作效能的基礎。在區域創新系統這樣一個較為獨立的地域環境中,由特定利益主體相互作用結果形成了政策,而怎樣對這樣的政策環境進行分析,則是該文研究的重點。區域創新系統中各創新主體的創新追求和利益表達影響著政策形成的結果[3]。在知識經濟時代,政策環境逐漸影響創新區域的經濟發展。
1 區域創新系統與政策環境建設的關系
1.1 政策環境建設是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條件
技術創新是復雜的社會經濟過程,涉及到的許多政策、法律及管理問題,是創新能力形成與提高的重要條件。良好的融資環境,規范完備的市場中介體系等因素也是促進區域創新的重要因素。
1.2 完善的創新政策框架是提高創新效率的重要前提
區域創新政策環境建設上,形成較為完備的區域科技創新政策框架,依據政府導向與市場功能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健全與科技創新活動相適應的市場機制,提高創新活動的效率。
1.3 創新環境建設是帶動區域競爭優勢成長的前提
一個地區的創新能力不僅來自于創新主體內在活力的增加,更來自于良好的創新環境。圍繞創新主體的培育,創造出鼓勵創新創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區域創新環境建設帶動區域競爭優勢的成長。
2 昆明市區域創新系統政策環境的現狀
2.1 創新產業發展
當前,創新驅動發展作為一項國家戰略,已經成為指引云南省實施跨越發展的“航標燈”。近來,云南省提出了創新型云南行動計劃,在強勁的創新浪潮引領下,昆明市也成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昆明高新區正以提升園區創新驅動能力為核心、以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為抓手穩健步入發展期。
在科技部印發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新驅動戰略提升行動實施方案 》中,分別對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創新型科技園區、創新型特色園區”三類園區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昆明高新區在此背景下通過了《關于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并配套實施了科技項目建設、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技術平臺建設、知識產權保護、院士專家工作站、國際科技合作等6個管理辦法。同時,學習借鑒外省領先的科技創新政策文件,起草了《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昆明創新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創新意見》)和《昆明市落實建設創新云南行動計劃(2013—2017年),加快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實施方案》兩個文件。
在一系列創新政策推動下,2013年,昆明將加大12個重大科技項目、2個國家級技術中心、9個院士專家工作站、102項國內發明專利和2個云南省級國際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的建設力度,進一步提升園區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帶動經濟快速發展。
2.2 創新和創業資金扶持
近幾年來,昆明市各類創新要素不斷活躍,企業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獲得國家創新基金的項目立項支持,推動了我市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新能源與高效節能、資源與環境及現代農業等領域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為推動昆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和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昆明市經濟發展起到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作用。
2.3 人才吸納
自“十五”以來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把人才培養與選拔作為第一資源,將智力資源作為第一生產發展要素,積極采取各種引進和培養措施,為科技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智力基礎,有效地提升了昆明市科技發展綜合實力。特別是2003年全市人才工作會議以來,昆明市在科技人員的培養、引進、管理、使用等方面由市各部門牽頭制定了一批政策和戰略規劃:
昆明市委市政府在2005年發布了《昆明市委、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意見》;2007年發布了《昆明市委、市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發揮離退休專業技術人員作用的實施意見》;2008年發布了《昆明市委、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工作的意見》、《昆明市委、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人力資源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和《關于推進“兩后雙百”工程的實施意見》;2009年發布了《昆明市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選選拔培養考核辦法》、《昆明市引進人才實施細則》和《昆明市經濟類人才。千百工程。實施方案》;2010年發布了《昆明市“春城人才獎”評選獎勵辦法(試行)》、《關于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勵機制的指導意見》、《昆明市有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的評選表彰辦法》、《關于在企業推行首席技師制度的指導意見》、《昆明市關于設立“名匠工作室”加強技師培養的辦法》等。endprint
3 昆明自主創新系統政策環境現存的問題和制約因素
昆明市近年雖然在自主創新政策環境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與實現率先建成創新型城市的目標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3.1 自主創新政策制訂相對滯后
自2005年國家實施自主創新戰略以來,全國各省份和城市紛紛出臺了許多促進自主創新的新政策和措施。昆明市在新的自主創新政策供給方面行動略為滯后,到2006年才由高新區出臺制定了一系列促進自主創新優惠政策,通過項目資金扶持、項目建設用地優惠等政策,直接或間接投入、補助、貸款貼息、稅收優惠的方式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3.2 自主創新政策體系不夠完善
雖然國家、各省、市政府已出臺了不少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政策措施,但現有政策中仍存在一些不利于自主創新發展的因素。比較突出的有稅收政策、風險投資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如在稅收政策上,目前的稅收政策對自主創新的稅前抵扣力度不夠大、也未實行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消費型增值稅。昆明市目前沒有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在金融支持政策上,一是政府鼓勵金融機構走向自主創新的前端金融激勵政策尚不明顯。二是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拍賣和信用擔保體系尚未建立健全;三是政府促進科技創新型企業直接融資的激勵措施不夠。
3.3 自主創新政策的宣傳和貫徹力度不夠
良好的政策環境離不開政策的宣傳和貫徹落實。當前,昆明在創新政策的宣傳和落實方面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很多的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對創新政策的認識和了解不深,對有關的創新政策文件不夠關注,跟進的態度不夠積極,不能及時把握和用足相關政策;一些部門和地方的行政人員也存在服務意識不強,對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宣傳不到位,造成企業難以及時順利地享受有關優惠政策。
4 建設創新系統的政策環境對策
4.1 形成支持自主創新的財政稅收體系
(1)進一步加強科技財政投入,使政府對科技投入高于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不斷提高R&D占GDP的比重。結合我國自主創新的現狀,財政應加大對以下重點領域的直接投入:一是支持重要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前瞻性技術和戰略性技術的研發,以及涉及國家安全、體現國家戰略思想和提升國家地位的重要技術的研發。二是支持自主創新的基礎條件和環境建設。三是支持基礎科學創新,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強度[4]。
(2)探索建立企業自主創新專項基金,從資金上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借鑒我國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的經驗,在區域內設立更多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專項基金,支持和引導企業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為企業自主創新科研經費的籌集提供資金渠道。
(3)完善與高新技術產業有關的稅收法律體系。加快有關科技稅收方面的立法步伐,提高科技稅收法律的權威性,并創造條件盡快對科技稅收優惠實施單獨立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科技稅收的法律效力,進上步加強規范科技稅收政策的規范性、透明性與整體性[5]。
(4)積極推進稅制改革,進一步完善以稅收杠桿為主的激勵機制。一是繼續推進增值稅轉型,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的力度;二是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投入的所得稅前抵扣力度;三是對企業用于研發、檢測的設備可考慮實施普遍的進口關稅和進口增值稅減免政策;四是允許企業按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研發基金,專項用于技術研發;五是允許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項目的固定資產實行加速折舊;六是允許科技及創新類企業的人員工薪支出稅前全額扣除[6]。
(5)近期稅收優惠的重點應放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上。在科技資源尚未進行根本性的調整,使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的科研成果盡快地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同時也為了克服企業重引進、輕消化吸收的現象,降低對外技術的依存度,近期企業自主創新的重點應該放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環節上。
4.2 完善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的金融政策
(1)充分發揮政府導向作用,完善鼓勵企業創新的信貸政策和投融資政策
一方面,要整合政府資金,加大扶持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對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引導作用;另一方面,積極運用政策調節手段,引導各類金融機構支持企業創新,加強政府資金與金融資金的相互配合,通過基金、貼息、擔保等手段引導更多的資金支持自主創新與科技成果產業化。
(2)政策型銀行要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
政策性金融機構對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的規?;谫Y和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引進技術消化吸收項目、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項目等提供貸款,給予重點支持。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對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所需的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的進出口,提供融資支持。
(3)加強對中小型創新企業的金融服務
目前,中小型自主創新企業的融資問題相對而言更困難一些。金融系統要深刻認識中小企業在實施自主創新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理解中小型創新類企業的金融需求,提高對中小型自主創新企業的服務意識,開展對中小企業的金融產品創新。推進多層次的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積極尋求多種擔保方式來彌補中小企業擔保抵押物不足的問題[7]。
4.3 出臺產學研結合專門政策
(1)系統推動產學研結合政策體系建設
尊重市場規律,積極研究和借鑒發達國家產學研合作的經驗和教訓,立足于昆明市科技資源的配置格局、研發能力現狀,在研究昆明市產業發展、成果轉化問題及其根源的基礎上,從提升科技競爭力、增強區域競爭優勢和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出發,確立和構建政府引導、市場主體的科技創新與轉化、人才培養的產學研戰略合作模式。以財政資金引導集中昆明市產學研多方優勢,實現有限財政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盤活資源存量,激活產學研三方合作意向及其資源的活力[8]。繼續探索項目績效機制的創新,進一步爭取國家、省的科技項目支持,以重大項目的財政資源配置鼓勵產學研合作。加大財政科技投入撬動金融系統支持科技創新的力度,通過財政資金引導推動構建區域性產學研戰略聯盟,推動產學研聯合共建實驗室、工程中心等,開展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及產業化研究等。
(2)加強園區基礎建設,構建產學研合作的促進基地
加強園區建設,加強基礎設施的投入,創造基礎條件使園區成為創新企業集聚,創新資本涌入,創新人才爭相落戶的創新創業核心區域,推進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結盟、共建研發平臺、轉化基地,促進產學研合作。
(3)加快中介機構和技術市場建設,為科技成果轉化營造良好的環境
以政府引導基金為依托,不斷完善科技創新投資機制,支持鼓勵銀行、企業和民間資本進入風險投資領域,支持創建高科技風險投資公司,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的風險投資體系。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激勵企業增加創新投入。著力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高社會服務的組織能力,改善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服務環境,推進建立文化、科技、產業、創新功能的配套服務機制,使產學研各方面互相協調、互相支撐、資源互補。
參考文獻
[1] 李棟亮,鄭海濤.廣州自主創新政策環境建設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廣東科技,2008(3).
[2] 米切爾·黑堯.現代國家的政策過程[M].趙成根,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3] 馬曉霞.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支持體系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9).
[4] 劉順忠,官建成.區域創新系統創新績效的評價[J].中國管理科學,2002,10(1):75-78.
[5] 單瑩潔.學習型區域創新系統及地方政府的作用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3).
[6] 任勝鋼.我國中部地區區域創新系統評價與比較研究[D].湖南:中南大學,2007.
[7] 虞曉芬,李正衛,池仁勇,等.我國區域技術創新效率:現狀與原因[J].科學學研究,2005,23(2):258-264.
[8] 昆明市科學技術局.2013年昆明市科技統計分析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