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怡
摘 要: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已經成為文學語篇研究的重要范式,語料庫文體學應運而生。該文對語料庫文體學的定量分析的方法進行了梳理,討論了該領域的優勢與不足,最后說明語料庫文體學在文體學研究方面有著廣闊的前景。
關鍵詞:語料庫文體學 文學語篇 定量分析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a)-0197-01
語料庫語言學與文學文體學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引發了一門新的學科—語料庫文體學,其運用現代語言學的方法和統計學的手段,客觀地、定量地分析文學文本中的語言特征。Michaela Mahlberg所做的報告“Corpus stylistics methodology, theory and patterns jin literary texts”被稱作是語料庫文體學的開山之作。語料庫文體學的出現使浩繁的人工標注自然地過渡到電子智能化的操作,使文本分析更快捷,更準確,數量上也更龐大。本文通過對語料庫文體學的分析方法以及與傳統文體學研究方法的對比研究,旨在發掘在電子計算機的輔助下,如何揭示文學文本的主題思想和審美學價值。同時也闡述了語料庫文體學的優勢與不足,并分析了相關原因。
1 基于語料庫的文體學的定量分析
對文體的考察可以分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兩種方法。文體學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基于直覺和印象主義。而語料庫文體學以現代計算機和統計學的手段對文本進行定量的分析。文體學分析大體上是基于文體學家的闡釋經驗,直覺和文體知識對文本進行分析,主觀性較強。定性分析的缺點在于這種方法經常有先入為主的預設,然后按照預設的目標去尋求證據。語料庫文體學強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文本,利用語料庫及語料庫工具對詞頻進行統計,主題詞檢索,詞匯搭配的統計等,客觀地、量化地分析文本。較之基于直覺和印象主義的文體學,語料庫文體學能提供更客觀的數據,更有說服力。
2 基于語料庫分析的優勢
電子計算機使識別和處理復雜的語言,存儲和分析浩繁的語料成為可能。語料庫文體學的優勢顯而易見。第一,它基于實證研究,提供真實的語料為文學評論提供客觀的數據。文體學家利用語料庫可以多方面,多層次描寫語言并驗證各種預設。第二,用語料庫分析文本可以驗證已有的文本分析成果,為其提供更充分的數據支持。第三,語料庫文體學在分析文本時,可能捕捉到那些僅靠人的洞察力分析而忽略的信息,從而得到不同的分析結果。第四,用統計學的數據說明文體特征比用模糊的概念更精準,更有說服力。第五,文學文本在數量上浩繁,依靠計算機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大量、準確的處理大量文本。語料庫文體學為研究作家的語言特征或作品的主題表達提供可靠的量化依據,避免傳統文學品評只注重概念的演繹或生搬文學以外的各種理論進行穿鑿附會的弊端。[3]傳統文體學應用的定性分析與語料庫文體學的定量分析并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關鍵是根據研究對象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方法。
3 語料庫文體學的不足及原因
一些文體學家認為基于語料庫的文體分析可能存在過度解析的問題,僅機械地依賴量化的手段來識別語言特征而缺乏對文學作品的感受性是不可行的。Widdowson認為語言形式被賦予了過多的關注,而文本的整體語境卻被忽略了。他認為對文本的完整把握不但需要對文本自身的認識,還包括對作者創作和讀者接受等環節的理解(2004,123)。不能僅僅滿足于對文本的客觀描寫,因為“任何研究既需要描述的完整性,又需要理解的充分性。如果僅停留在描寫的層面,而不能進一步進行理論解釋和建構,就會減弱研究的價值。”[6]
首先,文體學研究領域仍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文體學家仍對利用計算機的手段對文本進行量化的方法有所抵觸,認為文學語篇在進行編碼和標注時容易導致忽略對文本的語境和意義的挖掘。其次,這是一項技術含量較高的技術,需要相關人員掌握相關技術,熟練的使用諸如wordsmith, BNC,Brown等分析軟件,而文體學的研究者大多對語料庫的技術不夠了解,不能熟練的使用相關軟件,這就阻礙了語料庫文體學的發展。再次,有關版權問題。大量近代的文學語篇都涉及到版權問題,不易輕易取得其電子文本,所以大多文體學家使用的是年代久遠的文學語料,缺乏新鮮感和時代性。對沒有電子版的文本進行掃描時也容易導致文本的破損缺失,以上因素都限制著語料庫文體學的發展。
4 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資源的豐富,越來越多的文學語篇可以用電子的方式進行分析。高質量的數字化圖書館,數據庫的建設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Wynne [1:223-225]指出:“隨著XML和TEI等有關文本編碼標準的出現,文學文本電子庫的質量與可信度顯著提高…語料庫語言學將成為文體學家的有益工具。”語料庫文體學是一個交叉動態發展的學科,隨著語料庫技術的發展其必將被運用到更廣泛的學科之中。
參考文獻
[1] 王佐良,丁往道.英語文體學引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7.
[2] 劉世生,朱瑞青.文體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 楊惠中.語料庫語言學導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 王華民.英漢文體與修辭[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5] Wynne,M.Stylistics corpus approaches[C]//K.Brown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Oxford Elseveier Science,2006.
[6] 李文中,濮建忠,衛乃興.2003上海語料庫語言學國際會議述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1):56-59.
[7] 何淑琴.談英語文體的定量分析[J].外語研究,2005(3):31-35.
[8] 彭炫.當代西方文體學研究方法論略[J].修辭學習,2003(8):1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