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春艷
摘 要:隨著國家對農業生產的不斷重視,農業信息服務已經成為當前不容忽視的主要問題。但是,通過調研分析我們發現,當前吉林省的農業信息服務還存著一些問題有待提高,例如:信息服務資源供給不足、農村信息終端處于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弱勢地位、信息化平臺應用度偏低。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我省農業信息化的建設。基于此,文章研究了吉林省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具體方案。隨著4G網絡的推行與應用,基于互聯網的信息需求將會越來越強烈,作為信息技術服務的一種特殊手段,網絡信息服務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未來,一定要抓住網絡信息服務的優勢,借助移動設備、手機設備等無線終端設備將農業信息化服務落到實處。開發基于安卓系統的農業信息化服務平臺、交易平臺、實時決策系統,使農戶、農企可以足不出戶了解農業相關信息,讓更多的農業專業可以通過網絡為農戶、農企服務。
關鍵詞:信息化平臺 農業信息化 吉林省
中圖分類號:S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3(c)-0219-02
吉林省是我國的產糧大省,農業是吉林省的支柱產業。隨著國家對農業生產的不斷重視,農業信息服務已經成為當前不容忽視的主要問題。但是,通過調研分析我們發現,當前吉林省的農業信息服務還存著一些問題有待提高,例如信息服務資源供給不足、農村信息終端處于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弱勢地位、信息化平臺應用度偏低。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我省農業信息化的建設。基于此,文章研究了吉林省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具體方案。
1 吉林省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1.1 信息服務資源供給不足
(1)面向農民的欄目,媒體依然較少,吉林省農村信息化建設目前已形成以吉林農網、吉林12316熱線、12582短信平臺為主的“三駕馬車”形勢,但是著眼全省來看,以上三平臺的普及地區仍集中在吉林省農村的部分經濟發達地區。以上三個平臺受到網絡寬帶建設是否完備,運營商宣傳是否到位的制約,導致部分山區不能完全覆蓋。且吉林省有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集中在延邊自治州等地,該地區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受語言因素制約,需要當地電視臺及移動網絡運營商進行本地化的信息資源支持。
(2)政府的主動宣傳力度不夠,一方面,傳統手段的宣傳力度不夠,本文調研期間農民普遍反映很少有政府組織的科技宣傳隊下鄉宣傳農村信息化建設,沒有一人的科技信息是由政府方面的科技組織主動上門宣傳而獲得的。同時農村信息站的作用也沒有得到完全發揮,有問題的時候農民更習慣于問“熟人”“能人”“明白人”甚至是涉農企業銷售部門及客戶服務部門,廣大農村信息服務站的作用沒有完全發揮。
另一方面,新興媒體宣傳手段受到資金投入方面的制約。一方面、農村現代信息化建設中的基礎設施建設有投入大、見效慢的特點,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這些特點使得部分官員對現代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熱情不足。另一方面,吉林省的農村信息化建設受到總的財政投入的制約,吉林省的信息化投入遠遠落后于黑龍江,遼寧等東北農業大省,即使是沿海地區的廣東省也遠遠不如。這些都在制約著吉林省農村信息化建設。
(3)政府需要高技術素質的基層人才,本文調研過程中,農民反映在信息整合、發布方面缺乏實用性。由于目前農村有這樣一個現象,就是年輕人普遍在外學習、工作,農村留守人員多為上了年紀的老一輩農民,即使電腦和網絡通到了村里,依然找不出人會用,且部分農村基層干部自身文化程度不足、缺乏信息化建設的熱情,平時只負責通知相關信息宣傳活動,收取費用,其他的一概不管。另一個現象是縣級、鄉級政府中缺乏既懂信息技術又懂農業技術且了解農村現狀的專業性人才,往往脫離實際,如隔靴搔癢,造成信息與現實脫節的狀況。
1.2 農村信息終端處于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弱勢地位
(1)農民缺乏信息化熱情,農民信息化熱情缺失體現為農村信息化建設需要的大量先期投入和農民微薄的收入之間的矛盾。調研過程中一農婦曾表示因為服務資費的原因家里至今未安裝電話和寬帶,更不要說電腦,數字電視。縣城近郊農村都是這種情況,那么山區農村更加有過之而無不及。網吧現階段仍然只有少數地區普及到村,大多數地區仍需要農民到鎮上才有網吧,無形中提高了信息普及的成本和難度。
(2)農村信息化建設受到小農意識的制約,小農意識限制著農村信息化建設。本文調研過程中發現這樣一個問題:農業信息往往不會得到共享,農業信息下發到村之后,再進行調研發現部分農戶并未得到相關信息。當問起一個得到信息的農戶時,發現農民往往得到信息后人為的停止信息擴散,因為其擔心信息擴散開來會影響自家農產品的銷路,用農戶的話來說就是“有錢自己賺”,這使得本來就少的信息服務更加支離破碎。
1.3 信息化平臺應用度偏低
(1)信息化平臺應用度偏低現狀研究,“應用是信息化的出發點和歸宿”,(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張春江)。我省農村經濟要借助信息化的東風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把重點放在信息的實際應用上,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數字和硬件設施配備的考察。
涉農信息網絡發展迅速年輕的互連網與古老的農業連接起來,對農業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成績背后存在不足近年來涉農信息網絡的迅速成熟和發展體現了全社會對“三農”問題的關注。把目光投向“三農”,這是應該欣喜的事情,但我們也應看到成績背后的不足。
(2)信息化平臺應用度偏低原因分析,首先是信息更替速度快,信息平臺反映速度慢。有關農資、農產品等信息要求時效性強,比如產品供銷,大多農產品是需要保鮮及時供應,如果錯過了最佳時機,農民看到了也只有望“息”興嘆。特別是網絡信息,其更替速度應該是最快的,但我們總能在相關的網站看到屬于“昨日黃花”的內容,乍一看來,信息豐富,但真正能為民所用的不多。因此,涉農網站的更新、維護不容忽視。
其次是基層對于信息媒介的宣傳力度不足,使得大量信息媒介沒有發揮實際作用。研究人員在農村走訪時看到,我省基層農村的科技點、村級圖書閱覽室有不少關于農技、養殖、致富等方面的圖書,但很多并沒有發揮預期的作用,封皮上的塵土說明了它們所遭的冷遇。有些地方甚至等圖書、期刊一上架就關門大吉,只等領導檢查時才開門迎客,原本應該切實服務農民的東西成了擺設,造成了信息資源極大浪費,也影響國家有關“三農”政策的落實。endprint
最后,部分農民信息需求的主觀積極性不足。如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幫助農民提高對信息化的認識,也是讓信息成為刺激、保持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
2 吉林省農業信息化建設方案研究
盡管吉林省農村信息化建設正在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并越來越顯示出助力農村經濟社會轉型的作用,但從另一方面來看,農村信息化建設在整體上仍處于發展初期,不僅地域分布極不平衡,而且其發展明顯滯后于城市。目前,農村網民,農村網商在全國網民。全國網商中的比例過低,僅為12%和10%,不容樂觀。固然這是由我國目前城鄉二元化的現實造成的,但是這也是對吉林省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挑戰和機遇。這就更需要各類主體長期努力,共同推進,其中,尤其需要政府繼續完善相關的制度和政策。
2.1 充分重視農業信息化建設
繼續大力縮小城鄉差距,改善各類農村基礎設施,將農村信息化放在更迫切、更優先的地位除道路交通等硬件基礎設施建設需繼續加大力度外,要特別重視物流配送、商流組織“軟”的方面,積極探索通過有效的商務模式、組織模式創新和信息化手段,克服農民需求分散性帶來的困難;大力發展農村草根物流,解決“最后/最初一公里”問題。目前各地“智慧城市”項目建設如火如荼,而作為接受新事物主力的年輕人很多都進城務工,使得農村與城市數字鴻溝有拉大的跡象,值得警惕。
2.2 構建“一體兩翼”信息服務模式
解決問題需要多方努力數字和硬件設施當然也能反映當前信息化建設水平,但首先要善于站在信息化的高度,構建一個真正能為農民接受的信息服務模式,才能逐步提高現有信息的利用率和實用度。農業信息化包括計算機運用,信息存儲和處理技術,通訊、網絡、多媒體、人工智能等,要在農村實現信息化,觀念更新不可或缺,培養和提高農民的信息素養,使農民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環境。
總結已有的農業信息化供給模式和服務資源,并對調查到的信息服務模式進行優化重構,提出建設“一體兩翼”的信息服務模式,“一體”是指“平臺+鄉村綜合信息服務站+農戶”的信息模式,“兩翼”則是指“協會+農戶”和“企業+基地+農戶”的信息服務模式。一體是主線,是主體,重在公益服務,是政府抓的重點;兩翼是補充,是豐富,重在市場服務,是社會力量作用的途徑。圍繞“一體兩翼”信息服務模式的建設,結合吉林省實際,進一步提出了今后吉林省應圍繞“省級抓平臺、縣(市)級抓培訓、鄉鎮抓服務”的工作思路,以鄉村綜合信息服務站點為重點建立健全信息服務體系,以完善農村信息化設施建設為基礎,以提高農民信息獲取能力為目標,完善政策體系,加強農民組織化建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
重點圍繞“弱勢的農村居民、弱勢的農村中小企業和薄弱的農村基層組織”三大服務主體需求,以農村民生、產業、政策及呼叫應訴服務等信息資源的整合和集成開發應用為重點,強化平臺內容建設;以寬帶為多業務主要承載平臺,IPV6、3G、TD-LTE、NGB、WiFi等技術為支撐,以無線網鏈入有線網的融合為主要方式,探索實施了寬帶到村,NGB-W無線入戶模式和無線數字電視入戶模式兩種“三網融合”模式。
還要通過政府引導,并結合農村情況,運用培訓、演練的方式增強農民對信息化的認識。信息產業部門要抓緊制定有關信息化方面的法規條例,維護網絡與信息安全,組織協調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信息化的健康發展提供政策環境和發展空間。信息企業應繼續跟蹤、研究世界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結合當地情況,在加快建設新一代高速寬帶信息傳輸網的同時,加強網絡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農村信息化的成功實現,農民、政府和通信企業一個都不能少。要通過務實而非務虛的方式使信息化成為促進農村繁榮,解決“三農”題的有力杠桿。
2.3 大力推進農業電子商務建設
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整合政府相關資源和各市場主體的力量,更有效地推進農業電子商務。要進一步明確政府在農村信息化農業建設發展中的職能定位,建議將政府資源聚焦于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限制進入相關的競爭性環節;探索和總結旨在避免平臺重復建設及有效發揮現有資源的“1+N”模式的經驗;要將政府主導已建成的信息化農業體系,與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內在需求對接起來,與市場平臺企業開展業務合作、股權合作甚至兼并重組,以市場規律實現資源配置合理化;要糾正農民科學文化素質較低難以從事新型信息化農業的偏見,鼓勵廣大農民利用市場化平臺開展電子商務經營;充分肯定和進一步發揮市場化電子商務平臺的作用,鼓勵和幫助他們進一步拓展農村市場,提升服務質量。
3 結語
當前,隨著4G網絡的推行與應用,基于互聯網的信息需求將會越來越強烈,作為信息技術服務的一種特殊手段,網絡信息服務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未來,一定要抓住網絡信息服務的優勢,借助移動設備、手機設備等無線終端設備將農業信息化服務落到實處。開發基于安卓系統的農業信息化服務平臺、交易平臺、實時決策系統,使農戶、農企可以足不出戶了解農業相關信息,讓更多的農業專業可以通過網絡為農戶、農企服務。
參考文獻
[1] 李應博.中國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發展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2] 王慧博.試析網絡環境下信息資源的有效配置[J].情報雜志,2004,23(1):61-63.
[3] 本刊編輯部.加快農業信息化重點是破解“最后一公里”難題[J].領導決策信息,2004(20):26-27.
[4] 呂英娜,戚國強.初析農業信息資源的整合及模式[J].農機化研究,2006(10):86-88.
[5] 錢茜.論農業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8):85-87.
[6] 王炬.農業信息化進程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西南農業大學,2003.
[7] 王建國.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促進哈爾濱市農業產業化發展[J].決策咨詢通訊,2004(2):70-71.
[8] 王慧瑩.我國農業信息化現狀及對策[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3(5):53-56.
[9] 陳松.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有效途徑[J].商業經濟,2004(9):111-112.
[10] 烏家培,謝康,王明明.信息經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