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黔川
摘 要:通過對小礦地質勘查報告質量現狀存在的問題、質量下滑可能造成的危害性的研究;從市場、地質研究程度、管理及野外工作質量等方面分析產生原因,提出提高小礦地質勘查報告質量的方法和建議。
關鍵詞:小礦 地質勘查
中圖分類號:TV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3(c)-0239-02
小礦理論上是指經地質勘枵查明,礦床資源儲量規模小于小型礦床上限1/5~1/10的礦床;零星分散資源是指經地質勘查查明,礦體(或礦點)的規模小,且零星分布于含礦層或含礦地段,或零星分布于主要礦體邊沿,不能被主要礦體開拓系統開采利用,其資源儲量規模一般小于小礦上限的1/5~1/10。
“小礦地質勘查報告”一般指受采礦權(申請人)委托,對小礦及零星分散資源進行地質勘查工作后提交的資源儲量地質報告(或儲量核查地質報告),主要用于礦山建設或資源儲量核查。但在實際工作中,“小礦地質勘查報告”一般泛指小型礦山開采范圍經簡易地質勘查后,編寫提交的地質儲量報告。
經統計,全國的開采礦山數經多年的治理、整頓規范和整合,已由2006年的11.79萬個下降至2009年的9.50萬個(含近10%的新建礦山)。生產及新建礦山中絕大多數為小型礦山,約占70%左右。在這小型礦山中,絕大部分為非金屬建材類露天礦山。
2006年4月,國土資源部發文,決定在全國開展礦山儲量動態監督管理。各地為全國開展這項工作,制定了相應的實施辦法、細則,開始對礦山資源儲量勘查、占用、開采進入動態監督管理,實行常態化的資源儲量年度核查制度。除新建礦山提交地質勘查儲量報告外,生產礦山也要提交年度儲量核查報告。近年來,地勘單位為新建礦山地質勘查和生產礦山儲量核查做了大量工作,編制提交了相應的地質勘查報告和儲量核查報告,為礦山建設和礦政管理服務做出了巨大貢獻。
1 小礦地質勘查的報告質量現狀和報告質量下滑的危害性
1.1 存在問題
近年來,地勘單位為新建礦山和生產礦山提供技術服務,開展新建礦山地質勘查和生產礦山儲量核查工作,編制提交了大量的地質勘查報告和儲量核查報告,基本滿足了礦山生產和礦政管理工作要求。但是,占較大比例的小礦地質勘查報告質量問題較多,總體質量有明顯下降現象。主要問題一是礦床地質研究程度達不到要求,二是勘查工程達不到要求,三是報告內容與礦山實際脫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對以往地質工作成果和礦山生產資料搜集、研究不夠。
(2)礦產地質、礦床特征分析、總結,敘述不夠、不全面。
(3)礦床共(伴)生礦產評價重視不夠,很多礦區缺乏評價資料。
(4)工作方法及質量評述簡單、缺乏實際數據。
(5)儲量估算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礦體、儲量估算邊界、采空區范圍的圈定問題,儲量估算參數確定問題,資源儲量與礦界關系問題。
(6)其他問題,如有的報告章節不全,編排不當;有的只是實際資料的堆積,缺乏分析、歸納和必要的綜合結論;儲量計算級別厘定不符合規范要求,儲量計算參數處理不當;有的文、表相互矛盾,有的圖前、后不一致;有的計算單位有誤,打印復制遺漏差錯等。
1.2 危害性
小礦地質報告質量下滑的危害性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地勘單位的聲譽、形象;二是不利于提高地質勘查技術人員的技術素質;三是因受報告質量影響,礦山資源儲量出現與實際有較大出入的問題,可能引發法律糾紛。
2 原因分析、提高方法和建議
2.1 原因分析
(1)市場競爭環境問題。小礦因規模小、且多為非金屬建材用礦產,一般由縣級礦產資源行政管理部門辦理其開采登記手續。小礦地質勘查報告是礦業權人辦理采礦許可手續中的必要件之一,是不得不做、不得不提交的一份資料。在實際工作中,小礦地質勘查要求較低項目數量多,加上市場的無序競爭,許多地勘單位以低價承接項目,項目普遍具有時間緊、任務重、資金投入不足等特點。項目費用一般都遠低于定額標準,完成時間一般少則一星期,多則一個月,因此,承接項目的地勘單位只有壓縮野外工作量、減少費用、降低成本,從客觀環境上導致小礦地質勘查報告質量有程度不同的下降。
(2)勘查區地質研究程度問題。小礦勘查區一般為非重點開發礦區,以往地質工作程度較低,大部分只經過區調、普查工作,一般只有簡單的區域地質資料,缺乏勘查(礦)區地層、構造、礦層(體)、礦石質量、礦區水文地質等開采技術條件資料。
(3)個別地勘單位對小礦項目不重視。在時間緊、任務重,項目委托人催得急的客觀情況下,有的地勘單位對小礦地質勘查項目不重視,一是地勘工作量及經費投入不足,二是隨意安排專業不對口或業務能力不夠的專業技術人員,有的甚至安排沒經過野外地質工作鍛練的剛畢業學生擔任項目負責人或報告主編。
(4)個別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有弄虛作假現象。拿到項目后,派非地礦類專業技術人員勘查現場,再將搜集來的同類小礦地質勘查報告作為模板套作報告,使報告內容與礦山實際不符。
(5)技術管理工作不到位。有的地勘單位質量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關責任把關不到位,各級技術負責對報告編制環節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初審草率、馬虎,未重視地質勘查成果成型的把關。對地質勘查報告編寫提交的技術管理流程,如校對審核、修改復審、打印檢查、登記蓋章等質量管理流程缺乏嚴格的管理、監督。
(6)不重視搜集以往地質工作成果資料。充分搜集、利用前人成果既是地質工作的基本原則,更是市場地質勘查項目的特殊需要。對礦區地層、構造、礦產等地質特征缺乏了解,有時因項目經費少、時間緊,投入的野外地質勘查工作量少的情況下,搜集的以往地質礦產資歷料往往能起到較大作用。
(7)野外工作簡單化。地質勘查工作實踐性強,每項地質勘查都是一個不斷探索研究認識勘查區的過程。有的項目負責人缺乏野外工作經驗,有的誤認為小礦地質勘工作不需要系統開展地質勘查工作,資料的搜集比較簡單或單一,相關資料獲取不全,不能全面反映勘查區地質礦產特征,使報告質量先天不足。endprint
(8)對規范的理解、執行出現偏差。規范是對地質勘查的目的任務、工作內容、方法以及技術要求做出的統一規定,是約束地質勘查主體活動和行動的規則。其核心是用一定的勘查工程,最有效的查明勘查區地質、礦體地質、開采技術條件、礦石加工技術性能。但在實際工作中,有的項目負責人不能正確理解、掌握規范要求,不明確項目的成果報告需達到什么標準和要求,收集應用資料不對路、報告編寫內容與大綱要求不符。常見地層描述脫離礦區實際,含礦巖系與礦層(關系)交代不清、礦石質量評述參數缺乏基本數據(以引用為主)、開采技術條件內容單薄、儲量估算方法結合實際不夠等問題。
2.2 提高小礦地質勘查報告質量的方法及建議
(1)地質單位應在抓好大項目的同時,搞好統籌安排,重視加強小礦地質勘查工作。小礦數量多,一般是地方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影響面大。地勘單位應根據項目情況,合理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加大野外工作投入,為提高報告質量打下基礎,確保項目成果達到規范要求。
(2)充分搜集利用以往地質勘查成果資料,既是地質工作的基本原則,更是市場地質勘查項目的特殊需要。特別對那些經費少、時間緊、投入的野外地質工作量少的項目,充分搜集以往地質礦產資料往往能起到較大作用。
(3)明確地質勘查工作目的,重點查明礦(層)體賦存狀態,回答有礦無礦、礦好礦壞的問題。由于小礦地質勘查一般不分階段,屬一次性勘查,因此要充分用好有限勘探資金,合理部署勘探工程,防止出現勘探類型定得過于簡單、勘探工程密度過稀、勘查控制不足、資料獲取不全等情況。
(4)地質勘查應遵循《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勘查內容主要為勘查區地質、礦體地質、開采技術條件、礦石加工選冶技術、綜合評價等5個方面。重視搞好地質測量及各勘查工程的原始地質編錄,加強綜合分析和整理,提高地質研究程度。編制符合勘查區具體特點的小礦地質勘查報告編寫大綱。
(5)加強礦區的開采技術條件研究評價,對影響開采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環境地質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解決礦山開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總之,提高小礦地質勘查報告質量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抓好有關各個環節的工作,并注意搞好項目的綜合勘探新技術、方法推廣應用,重視培養專業技術人員質量意識,抓好各級技術流程管理,切實提高市場條件下小礦地質勘查報告,為促進地方礦業發展和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小礦地質勘查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GB/T13908-2002.
[2] 湖北省地質礦產勘查管理條例,1998,4.
[3] 固體礦產勘查/礦山閉坑地質報告編寫規范,DZ/T0033-2002D.
[4] 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GB/T17766-1999.
[5] 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定,DZ/T0078-19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