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李燕東 孟焱 張嵐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超聲影像科,北京 100038
患者1:女性,76歲,絕經20余年,無意中發現右乳頭外側腫塊就診。乳腺鉬靶像示:乳腺腺瘤可能性大。超聲檢查示:右乳乳頭外下結節,大小約1.0 cm×1.0 cm×0.6 cm,邊界清,內部為低回聲呈類囊性改變,后方回聲略增強;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見結節內有豐富的條狀血流信號穿入(圖1),可測及動脈血流流速曲線。提示:右乳低回聲病變伴豐富動脈血流,建議手術切除。右乳結節活檢所示:腫塊部分似有包膜,切面質軟,灰白色,呈魚肉樣。病理診斷:右乳彌漫型非霍奇金淋巴瘤,考慮B細胞來源。

圖1 乳腺淋巴瘤超聲及病理表現
術后13個月,陰道少量出血,血尿;血CA199明顯升高,達700μ/mL。超聲檢查示:膽囊壁厚0.5 cm,模糊,壁內可探及動脈血流信號;右腎明顯增大,結構模糊,腎實質回聲明顯減低,腎內血流信號減少,包膜明顯增厚、水腫,周圍可見滲出;膀胱右后壁可見2.8 cm×3.4 cm×2.0 cm等回聲結節,其基底部、結節內動脈血流信號豐富(圖2);兩腎門、髂血管周圍及腹膜均可探及腫大淋巴結;子宮測值增大,內膜厚0.68 cm(圖3),可見涌動,其內可測及靜脈血流,未探及雙側卵巢。
化療后3周復查示:右腎形態、大小、結構基本恢復正常,腎周滲出液已吸收;膽囊壁測值較前縮小,厚0.3 cm,未探及血流;子宮內膜厚徑較前縮小約0.4 cm,未見涌動,未見血流;膀胱右后壁結節較前縮小,大小2.5 cm×2.3 cm×1.5 cm,內仍可見血流信號;左腋窩、雙頸部、左側腮腺、右側頜下腺內結節較前明顯縮小;兩腎門、髂血管周圍及腹膜淋巴結已不明確。CA199降至44μ/mL。


患者2:男性,82歲,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伴畏寒,無寒戰,乏力,偶有尿頻。血常規示:白細胞降低,單核細胞百分數增高,抗炎治療體溫無明顯下降。復查血常規示:淋巴細胞百分比增高,考慮病毒感染。腹部超聲示:右腎上腺區占位性病變(圖4)。腫瘤標記示:CA125升高。腹部CT示:右側腎上腺區占位性病變,侵及部分肝右葉、尾葉,右腎上極,右側膈肌角,考慮惡性腫瘤可能。行右腎上腺區病變活檢,病理示:(腹膜后)體積較大的異型淋巴細胞彌漫浸潤。免疫組織化學異型細胞示:CD20(+++),CD3(-),Bcl-2(+),Bcl-6(+),CD10(-),CD5(-),Ki-67(+)>75%,MUM-1(-),符合非霍奇金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生發中心活化B細胞起源。
化療后右腎上腺區腫瘤體積縮小,第5次化療前患者自覺食欲減退,小便潛血陽性。腹部超聲示:腫瘤較前增大伴腫瘤旁淋巴結增大,膽囊壁增厚(圖5)。腹部CT示:腫瘤增大,回盲部盲腸端等密度影(圖6),考慮占位病變。第5次化療后,食欲好轉,腫瘤體積再度縮小,膽囊壁影像明顯改善。

圖4 右腎上腺區占位性病變聲像圖表現

圖5 化療前后腎臟聲像圖表現

圖6 回盲部占位聲像圖表現
惡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 )是原發于淋巴結和淋巴結外淋巴組織的免疫系統惡性腫瘤,其中近30%淋巴瘤發生于淋巴結外的淋巴組織。A型癥狀多伴全身淋巴結腫大,B型往往伴全身癥狀如發熱等,同時可有結外器官受損。結節外淋巴瘤最常見的發生部位是胃腸道和呼吸系統,其次為肝、泌尿生殖系統(包括卵巢)、腎上腺、顱腦、肌肉及乳腺。其中乳腺惡性淋巴瘤極少見,占結節外淋巴瘤的2.2%,占所有乳腺惡性腫瘤的0.05%~1.10%,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2%[1-2]。
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發生于結節外,大多為低度惡性的B細胞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新分類中歸為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通常與特殊的致病因素有關,包括環境和自身免疫因素。其特點為:病變從一處黏膜隨血循環到另一處黏膜,有親上皮現象。文獻報道:約48%的病變發生于黏膜相關組織,如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系統;52%的病變發生于非黏膜組織,如骨髓、脾、肝[3]。本組2例均為原發結節外淋巴瘤,病變原發于非黏膜組織,即乳腺和腎上腺組織,累及膽囊、膀胱、子宮、盲腸等多處器官,以及深、淺淋巴結。根據化療后檢查結果分析,上述器官的病變與原發于乳腺和腎上腺病變相關,符合MALT淋巴瘤的診斷。
MALT淋巴瘤侵及的臟器較多,各部位的病變一般具有相似的形態學和生物學行為[4]。影像學表現包括結節性和彌漫性兩種。結節樣病變的聲像圖表現相似,彌漫性病變的影像學表現為多器官黏膜層增厚。本組病例中,乳腺、腎上腺、膀胱病變為低回聲結節樣病變,伴有豐富的動脈血流。其中乳腺內結節病理肉眼所見:腫塊切面上質地細膩、濕潤,呈魚肉樣,構成聲像圖上的低回聲類囊腫樣腫塊,伴有少量內部回聲,后方回聲增強[5]。膽囊、子宮內膜表現為彌漫性病變,顯示膽囊壁和子宮內膜增厚。1例膽囊壁內有豐富的動脈血流。原發于乳腺的病例治療后膀胱病變體積縮小,膽囊壁及子宮內膜變薄,提示膽囊壁及子宮內膜增厚與乳腺的原發灶相關。原發于腎上腺的病例,治療后腎上腺病變及膽囊壁影像均明顯改善。
本組病例顯示,根據相應的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結果,超聲檢查可發現部分實質性臟器及含液性臟器的病變。但對骨髓、呼吸道及空腔臟器的病變,超聲檢查難以發現。因此,對MALT淋巴瘤侵及范圍的評估,應選用放射性核素檢查。
[1]闞秀.乳腺癌臨床病理學 [M].北京: 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 1993.
[2]D’ANGELO G, GIARDINI C, CALVANO D.Primary non-Hodgkin's lymphoma of the breast.Description of a case [J].Minerva Med, 1987, 78(23): 1783-1786.
[3]SCUTELLARI P N, BORGATTI L, SPANEDDA R.Non-hodgkin's lymphomas of extranodal localization.Strategies for imaging Diagnosis [J].Radiol Med, 2000,100(4): 262-272.
[4]朱梅鋼.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病理學 [M].廣州: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5]張丹, 李燕東, 張縉熙.超聲診斷乳腺原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 [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 2004, 12(2):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