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巴哈爾·卡吾力,謝湘云,常占瑛,王 玲,寇耀紅
(新疆醫科大學藥學院藥劑/物化教研室,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實驗教學是高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關鍵環節。其在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素養,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不畏艱難、勇于攀登的科學求索精神,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可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創新能力。藥劑學是藥學專業的主干課程,是一門研究藥物制劑的處方設計、基本理論、質量控制、制備工藝和合理應用的綜合性技術科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技術學科。藥劑學實驗是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驗可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藥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操作,更適合進行設計性實驗教學。設計性實驗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選科研性實驗課題,通過查閱文獻、設計實驗方案、完成實驗項目、撰寫實驗論文的方式培養學生基本的實驗技能,提高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能力。筆者對藥劑學“片劑處方設計”設計性實驗的實施過程及效果進行了綜合評價[1-4]。
開設設計性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科研思路和創新意識,增強學生查閱文獻資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研組選擇了藥學專業大四學生151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89人,漢族學生62人,由教齡3年以上講師和副教授組成教研組。老師提前2周按每班人數以4~5人為1個小組,制訂組長及小組成員具體任務,布置學生利用業余時間查閱有關“片劑”參考資料,提供綜合評分表要求,讓學生按照評分要求從理論依據、實驗目的、實驗內容、技術路線、創新點、擬解決的關鍵問題、經費預算等方面寫出“片劑處方設計及制備工藝”的開題報告并制作幻燈片,一并發給老師。評審團根據每個組的實驗設計進行修改和探討,并反饋給學生,定稿,選擇課外時間進行匯報,并給予評價。
安排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答辯。教研組評審團通過文獻調研、實驗設計、理論知識、寫作與綜合分析、幻燈片制作、論文答辯、現場應變能力等方面綜合打分,再進一步改正學生實驗設計。學生答辯結束,帶教老師根據學生實驗設計內容準備原輔料及所需儀器設備。到實驗課時,學生按照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即原輔料的準備、稱量、制粒、干燥、整理、壓片、質檢等。老師在實驗室只起到輔助和指導作用,學生確實遇到困難沒法解決時幫忙解決,其余一律都由學生親手操作,以鍛煉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督促學生創新。
實驗結束后,對設計性實驗教學效果從以下方面進行問卷調查,共發150張調查表,回收率為100%,調查內容及結果見表1。

表1 設計性實驗教學效果調查內容及結果
可見,90%以上的同學認為設計性實驗的開設,增加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思維能力、自學能力、觀察、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分工協作能力、溝通能力、總結及反思能力有所提高,對于了解本學科前沿知識、學習文獻檢索方法有所幫助,提高了對實驗課的學習興趣,希望在大二期間就開始有類似的實驗。另外,設計性實驗教學還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新思維能力,學生希望能夠增加設計性實驗次數和學時數,能夠有更多時間進入實驗室進行研究。
藥劑學是實踐性比較強的綜合性應用科學,要求學生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比較強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及先進設備的應用能力。在綜合性實驗基礎上開設設計性實驗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加強動手能力和論文寫作能力,是培養適合社會要求的應用型人才的良好途徑。設計性實驗要求學生自己動手、暢所欲言,并適時地對討論內容進行點評。通過討論,增加了教學的互動,使教與學融為一體,并要求教師在面對大量的信息時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促進教師自我提高。當然,設計性實驗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例如,學生由于科研的基礎薄弱,實驗設計缺乏整體性,實驗目的不明確,缺乏可行性及科學性;由于動手能力不足,實驗結果不夠理想,重復性差,失敗例數較多;在論文上,層次結構不夠清晰,邏輯較差,缺乏前后對應關系;在討論部分,往往參照文獻觀點,缺乏對自己實驗結果的分析,造成實驗結果和討論部分脫節。盡管目前的設計性實驗課本身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通過逐步的實踐和摸索,試行設計性實驗,不僅學生受益,而且各位老師也能不斷擴充自己的專業知識范圍,提高業務素質及教學水平。
[1]毛露甜,王紹芬.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開展設計性實驗的做法與體會[J].微生物學通報,2007,34(3):614-616.
[2]張小林,周美華,李茂康.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24(7):94-96.
[3]魏彩霞,秦 蓓,趙惠茹,等.藥學、中藥學專業開展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初探[J].中國藥業,2012,21(18):11-12.
[4]繆菊連,王成軍,郭建偉,等.藥劑學設計性實驗的教學內容及方法初探[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1,34(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