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利玉,陸海娟,沈小紅,沈志方
(嘉興市中醫院,嘉興 314001)
梅尼埃病是以膜迷路積水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種內耳疾病,以突發性眩暈、耳鳴、耳聾或眼球震顫為主要臨床表現。筆者自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采用針刺治療梅尼埃病 30例,并與藥物治療相比較,現報道如下。
60例患者均來自本院針推腦病科,隨機分成兩組,每組30例。治療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 49歲,平均 35歲。對照組中男 17例,女 13例;年齡最小26歲,最大49歲,平均38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①以旋轉性眩暈為主要癥狀,目閉難睜伴有耳鳴及輕度耳聾,惡心嘔吐,神志清楚。②發病突然,發作時間多為數分鐘至數小時,間歇期為數日至數月或更久。③發病誘因常有疲勞、思慮過度、情緒波動等。④鼓膜檢查多無異常表現,發作期有自發性水平性或旋轉性眼球震顫,或有偏倒及錯指物位等表現。⑤聽力檢查,在發作期有輕度感音神經性聾。⑥排除暴聾、聽神經瘤、貧血、高血壓、頸性眩暈疾病。
實證取百會、風池、太沖、內關、聽宮、完骨,虛證取百會、風池、肝俞、腎俞、足三里。患者取俯伏坐位,上述穴位均采用平補平瀉法,在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1次,7 d為1個療程。
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每次6 mg,每日3次,7 d為1個療程。
痊愈:眩暈及伴發癥狀消失,2個月內不發病。
顯效:眩暈程度、持續時間均有明顯改善,伴發癥狀多數消失,2個月內發病次數比原來下降50%以上。
好轉:眩暈程度減輕,持續時間縮短,伴發癥狀部分消失,2個月內發病次數比原來下降20%~50%。
無效:眩暈和伴隨癥狀無改善,或改善不足20%。
兩組愈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組治療方法臨床效果基本一致。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梅尼埃病屬中醫學“眩暈”范疇,早在《內經》中就有記載,《素問玄機原病式》:“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陽相搏,則為之旋轉。”《靈樞·口問》:“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靈樞·海論》:“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對本病的發病機理都做出了較好的描述。
百會為督脈要穴,位于頭部巔頂,諸陽經會于腦,除手少陰與足厥陰經直接循行于頭部外,所有陰經的經別合入相表里的陽經之后也到達頭部,因此針刺百會可以調動人體氣血,安神熄風;內關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脈,陰維脈循行于下肢內側、腹部、頸部,針刺內關可理氣和胃,降逆化濁;眩暈多為久病,臨床上以虛證或本虛標實證較為多見,針刺足三里、肝俞、腎俞有補虛之功;太沖可平肝熄風。
[1]龐智文.針灸治療梅尼埃病12例[J].河南中醫,2010,30(5):502-503.
[2]張洪,周敏,章軍建.眩暈寧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7,22(10):71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