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衍剛 曾雨玲 李婉瑤
(聶衍剛: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廣州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中心 教授,博士生導師,通訊作者 廣東廣州510006 曾雨玲,李婉瑤:廣州大學教育學院 廣東廣州510006 責任編輯:林再峰)
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覺,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有組織的結構,具有評價性且可以與他人分別開來,它反映了個體對自己在社會中所處地位的認識和個體評價自身的價值觀念,是個體實現社會化目標和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證?!?〕個體自我意識在青少年時期得到迅速發展,深入了解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對促進其健全人格和心理健康有重大意義。
最初,詹姆斯提出了自我的二元論,認為自我包括主我和客我,Mead在此基礎上把自我分為主體我和客體我。Fenigstein,Seheier和Buss提出了自我意識的三因素結構(公我、私我和社交焦慮),并編制了自我意識量表。〔2〕此后,學者們提出了自我的層次理論模型,例如Slavelson提出的自我概念的多維度層次理論模型,Marsh等提出的在學校情境下的自我概念。通過對自我意識探討的回顧,我們可以發現,從內容上,以往對自我意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客體我及其相關的層面與維度上 (如自我評價),卻忽略了主體我的作用 (如自我控制);從文化差異上,自我意識的形成是基于特定的文化背景的,不同文化下的個體會有不同的自我建構,這種建構會影響個體的認知、情緒和動機等方面,〔3〕而上述理論和測評工具都是基于西方文化提出的,因此有必要對自我意識進行本土化研究。
我們認為自我意識是青少年對自己及與周圍環境的關系諸方面的認識、體驗和調節的多層次心理功能系統,它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三個方面。〔4〕自我認識是自我意識的認知成分,包括學習、體貌、品德、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自我評價;自我體驗是自我意識的情感成份,反映個體對自己所持的態度,包括自尊感、滿意感和焦慮感;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識的意志成份,包括自覺性、自制力和監控性。在此基礎上,我們編制了 《青少年自我意識量表》并證實了自我意識的三因素結構。研究表明自我意識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行為、心理危機和誠信行為都有重要影響 ,〔4〕〔5〕〔6〕〔7〕但有關90后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發展特點缺乏研究考察。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討當代青少年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及規律。
從廣州市三所普通中學獲得有效被試1202人。其中:男生599人,女生596人;初一184人,初二219人,初三147人,高一205人,高二215人,高三231人;獨生子女696人,非獨生子女498人,平均年齡14.91±1.89歲。
青少年自我意識量表?!?〕該量表包括體貌評價、社交評價、品德評價、自尊感、焦慮感、滿意感、自制力、自覺性和監控性共9個因子,反映了青少年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三方面的特點。量表共67個題目,采用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點計分,除因子“焦慮感”為反向計分外,其余因子均為正向計分,分數越高表明自我意識發展越好。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93,上述各因子的內部一致性信度依次為0.80, 0.83, 0.71, 0.88, 0.69, 0.71, 0.81, 0.79, 0.78。
表1顯示被試總體自我意識總分在中等水平 (3.00分以上)以上的人數占到總人數的86.2%,說明青少年自我意識發展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社交評價、監控性、品德評價得分較高;二階因子中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自我認識、自我控制、自我體驗。多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年級、獨生子女主效應顯著 (F年級=13.91,p<0.001;F獨生子女狀況=9.64,p<0.01),事后比較發現初一的分數顯著高于其它任何一個年級,獨生子女的分數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但性別主效應及兩兩交互作用效應均不顯著。

表1 青少年自我意識總體水平
1.青少年自我意識的年級特征
表2顯示在量表的所有維度上均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事后比較發現,初一學生的焦慮感得分顯著低于初二學生,初一學生的監控性得分顯著高于初二、初三、高一和高二四個年級的學生,其他維度上,初一學生得分均顯著高于其他五個年級的學生;初二學生的自覺性和自制力均顯著高于高二、高三年級學生;初三學生的品德評價得分顯著高于高二學生。
總的來看,在整個中學階段,青少年自我認識的發展水平一直高于自我控制和自我體驗的發展水平。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的發展曲線與自我意識總分的發展曲線基本一致,初一到初二這一時期變化最大,之后趨于平緩;除自我認識在初二后有所上升外,其他因子在初中階段呈現持續下降趨勢,曲線變化較大;高中階段,自我意識發展較為穩定,最低點皆出現在高二 (見圖1)。

表2 青少年自我意識的年級特征分析表

(接下表)

圖1 青少年自我意識整體在不同年級的發展趨勢圖
2.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獨生子女狀況特征
表3顯示獨生子女在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三個二階因子以及社交評價、自尊感、滿意感、自覺性、監控性五個一階因子上得分均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且在焦慮感維度上得分顯著低于非獨生子女。

表3 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獨生子女狀況特征分析表
3.青少年自我意識的性別特征
表4顯示女生在社交評價、品德評價、滿意感、自制力、監控性和自我控制維度上的得分均顯著高于男生,男生只在體貌評價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女生。

表4 青少年自我意識的性別特征分析表
當代青少年自我意識發展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說明青少年大多能對自己作出肯定的評價,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良好的監控,這與已有研究結果一致?!?〕〔10〕這可能是自我服務偏見產生的結果,當我們加工與自我有關的信息時,會出現一種潛在的偏見。在主觀和社會贊許性方面,大多數人會認為自己比平均水平高。從自我認識、自我控制、自我體驗三個維度看,這一時期青少年的自我認識水平的發展要高于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的發展水平。這可能是因為自我認識是自我控制和自我體驗的基礎,身體的急劇變化、人際關系的擴大以及思維能力的發展使得青少年將大部分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內部世界,他們開始關注自我和了解自己,不斷對自己的體貌、行為、道德和社會關系等方面進行思考和評價,導致自我控制和自我體驗較自我認識滯后。
有研究發現自我意識的發展是一個曲折波動的過程,〔11〕許多心理學家認為青春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飛躍期,更有研究發現初中二年級可能是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12〕〔13〕這與本研究的結果比較一致。我們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性發展均經歷著巨大的變化,〔14〕比如大腦發育的第二個加速期就發生于13歲左右,從初中二年級到高中二年級的幾年內,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初步完成從經驗型水平向理論型水平的轉化,而初一年級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還具有依賴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思維能力。隨著抽象思維的迅速發展以及知識經驗的日益豐富,初二學生的認知能力相比初一有了很大的提升,認知的自我中心性和評價的“樂觀主義”減少了,青少年對自身的認識就趨于現實和相對客觀了。整個初中階段,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迅速而又不平衡,他們的心理活動常常處于矛盾狀態。雖然隨著年齡增長初中生的認知能力有所發展,但此階段的認知仍然是不成熟的,從而導致此階段自我意識發展的穩定性低,并呈現下降的趨勢。高中階段青少年身體的變化開始減弱,抽象思維已逐漸成熟,雖然也面臨著許多變化,但個體已經擁有足夠的心理資源去自我調適,因此自我意識的發展不再像初中階段一樣大起大落,此階段自我意識的發展趨于穩定。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自我意識上的差異可能是由于家庭環境造成的。父母教養的過程涉及個體成長的各個方面,是一個復雜而又系統的過程。研究表明,父母教養觀念和親子關系是影響青少年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因素?!?5〕首先,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交流的機會更多,不會因為子女過多而忽視子女,也更重視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長及各方面的教育。其次,獨生子女的父母更主張與子女民主互動,更不提倡懲罰,對子女的成就期望與非獨生子女的父母相比要低,也更符合子女的實際情況,而且獨生子女家庭的親子關系顯著好于非獨生子女家庭。這都使其體會到一種優越感,加上他們個性上的一些缺陷,如以自我為中心等,都有可能造成獨生子女自我認識和自我體驗較高。而非獨生子女相對而言,遭受挫折和失落的機會更多,這也會導致他們的自我認識和自我體驗較低。
從總體上而言,自我意識的性別效應不顯著,這與以往研究結果相一致,〔16〕〔17〕但在某些具體維度上則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如女生的社交評價、品德評價、滿意感、自制力和監控性得分要高于男生,而男生的體貌評價優于女生。我們認為這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這可能與男女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特點有關,青春期女生的生理發育通常要比男生早1-2年,無疑對其心理發展有較大影響。另一方面,這可能與社會期望和教育有關。社會輿論、教師、父母對男孩與女孩的要求與期望不同,這就影響到學生的性別角色觀?!?8〕〔19〕有研究表明,初中生對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具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對于男性,是理智、意志與社會價值取向;對于女性,是情感、外貌和人際關系取向?!?0〕青少年會根據自己認知的性別去構建或重構自己的心理和行為,這也就使得他們的自我意識發展在某些具體維度上有所差異。
本研究中使用的自編 《青少年自我意識量表》中,自我認識維度沒有“學習自我”這個因子,但是在自我體驗維度中卻有獨立的“自尊感”因子,這與國外有關研究不一致。國外學者一般把青少年自我概念分為“學業自我”與“非學業自我”二個維度,十分強調學業自我概念,而我們的自我意識問卷中學業自我概念與自尊感和在一起了,這讓我們十分困惑。但是細致探究發現,這其實與我國當前教育評價體制有關。當前我們評價青少年成功與否的主要指標是學習成績,學生的自尊感主要來源與學習成績有關,因為學習自我太重要了,甚至它是自我價值和自我滿意以及自我焦慮等自我情緒的主要影響因子,因此,當代青少年的學業自我概念與自我體驗幾乎相互交織、相互影響,變成了一個自我評價因子。這值得我們關注,因為自我情緒如果只是由單一的自我概念決定,更容易出現心理危機。雖然學習自我概念對青少年十分重要,但是其他方面的自我評價如品德自我、社交自我等也應該成為影響自我情緒的重要因素。改變單一的以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高考選拔的標準,將有助于學生形成多元化的自我概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本研究為青少年自我意識教育提供啟示。第一,自我意識是一個多維度的功能系統,我們應幫助青少年全面正確地了解自我,并不斷地從新的生活經驗中豐富自我和發展自我。第二,根據青少年自我意識發展的年級特征,我們要重視初一至初二這一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在這一階段要多開展心理健康課,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自己、悅納自己,建立客觀合理的評價標準;第三,在青少年自我意識發展的過程中,父母的作用不可忽視。父母對子女合理客觀的評價和期望以及良好的親子關系都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發展;第四,根據青少年自我意識發展的性別特征,學校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對青少年進行引導,教育學生正確處理外貌打扮與內在修養、學習成績與整體素質培養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將注意引向自己的內在品質,加強自身修養。
注釋:
〔1〕黃希庭.人格心理學 〔M〕.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96.
〔2〕 Fenigstein, A., Scheier, M.F., &Buss, A.H.Public and 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Assessment and theory.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75, 43: 522-527.
〔3〕 Markus H R, Kitayama S.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emotion,and motivation.Psychologicalreview,1991, 98 (2): 224-253.
〔4〕〔8〕〔9〕聶衍剛,張衛,彭以松,丁莉.青少年自我意識的功能結構及測評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7,30(2):411-414.
〔5〕彭以松,聶衍剛,蔣佩.中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特點及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 20 (10): 93-97.
〔6〕〔10〕聶衍剛,丁莉.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及其與社會適應行為的關系 〔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9 (2):47-54.
〔7〕聶衍剛,黎建斌,林小彤,周虹.中職學生自我意識與誠信態度的關系 〔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1):87-91.
〔11〕 Freeman M.Self as narrative: The place of life history in studying the life span.The self:Definition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1992: 15-43.
〔12〕楊善堂,程功,符丕盛.初中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特點的研究 〔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0(1):9-16.
〔13〕施加平.初中學生自我意識的調查研究 〔J〕.寧波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2007,29(5):7-9.
〔14〕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5〕劉小先.父母教養觀念、親子關系與兒童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相關研究 〔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16〕高平.對中學生自我意識發展水平的調查分析 〔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1,2(3):48-50.
〔17〕肖曉瑪.初中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2.
〔18〕王曉寧,胡曉紅.關于中學教師對中學生性別角色期望的調查 〔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0(2): 124-129.
〔19〕蓋笑松,趙瑩.關于中學生家長對中學生性別角色期望的調查 〔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0(2): 130-134.
〔20〕姚海娟,張巧明,王惠萍.初中生對性別特質的認知〔J〕 .當代青年研究, 2005 (5): 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