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躍偉 陳 茜 楊芳絨
(1.河南農業大學林學院,河南鄭州 450002;2.河南科技大學林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當代洛陽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條城市軸線。其中最主要的一條是貫穿城區南北的城市時代軸。該軸線是指沿隴海鐵路洛陽火車站、洛陽電視塔以及鄭西高鐵洛陽龍門站的帶狀城市空間,全長約10.6 km。城市時代軸貫穿洛陽城區南北,城市中重要的交通樞紐、市民廣場、公共建筑等多數圍繞城市時代軸布局。
洛陽市城市發展可按照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94年以前,實施的是一期和二期城市總體規劃;1994年以后為第二階段,為三期總規和正在實施的四期總規。
該階段洛陽市重點發展的是洛河以北區域。一期總規按照“跳出老城建新城”的思路,形成了“一個中心兩個副中心”的格局[1]。二期總規重點發展的是洛河以北的西工區。總規確定重點改造市中心廣場和火車站廣場及其周邊公共建筑[1],逐步形成市級商貿中心,并于1985年興建了西工體育場。此時的商貿中心和西工體育場即布局在早期城市時代軸區域內。
經過發展,洛陽市城區呈現沿洛河北岸多中心帶狀發展的布局形態,但當時城市時代軸的中心作用不是十分突顯。
20世紀90年代中期,洛陽市開始編制城市總體規劃(1994年~2010年)。規劃提出了跨越洛河和隋唐城里坊保護區發展的新思路,城市也逐漸成為沿洛河對稱發展的組團式城市。“城市時代軸”的名稱也在這時被提出。該時期,洛陽市也加大了洛河以北城區的改造與更新。興建的主要項目有:洛陽電視塔、王城廣場,以及鄭西高鐵洛陽龍門站。三期總規的實施使得洛陽市城市軸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首先,長度增加了7.2 km,增幅達211%。其次,軸線上的內容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三期城市總體規劃末,城市時代軸的形態已基本固定。此時,軸線上的形態要素見圖1。

圖1 時代軸剖面圖
1)核心:王城廣場和開元湖音樂噴泉。2)兩端:火車站和龍門站。3)節點:從北向南依次為:火車站、周王城廣場、西工體育場、洛陽電視塔、洛陽新區博物館、隋唐遺址植物園、洛陽市行政中心區、開元湖音樂噴泉、軸線公園、龍門站和長途汽車站。4)交通:軸線上的交通形態包括主軸路和對稱路兩種[2],主軸路指道路位于城市軸線上,如金谷園路和體育場路;對稱路指軸線上的主要空間位于對稱布局的兩條道路內側,如人民東路和人民西路等。軸線空間通過東側的洛陽橋和西側的牡丹橋聯通洛河兩岸。
軸線采用開敞空間與實體建筑間隔布局的模式,形成了開合有度的城市空間,也為城市時代軸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奠定了基礎。各類空間交替出現,豐富了城市景觀,突顯了城市時代軸的重要性和時代氣息。相鄰空間之間均以各軸線的節點作為標識物和對景物,起到了界定和串接空間的作用[3],在增強軸線空間序列感的同時,避免產生過于呆板和壓抑的感覺。圍合的布局模式也更增添了人們的歸屬感。
軸帶上洛河以北區域的高層建筑數量少于洛河以南區域。洛河以南區域,尤其是隋唐遺址植物園以南區域,高層建筑沿城市軸線兩側對稱布局(見圖2)。洛河以北區域,高層建筑點綴于王城廣場兩側(見圖3)。

圖2 開元湖及軸線公園周邊建筑

圖3 王城廣場遠眺電視塔
周王城廣場位于洛河以北,長540 m,寬135 m,分為南北兩個廣場,四周被城市道路和商業建筑圍繞(見圖4)。北廣場建于2002年,主要建設內容為天子駕六博物館。南廣場建于2006年,以圍繞“周公營洛邑”大型群雕為中心的市民廣場為主[4]。
整個廣場呈現較為嚴格的軸對稱布局。廣場長軸與城市時代軸完全重疊,與城市軸線進行了很好的呼應。廣場四周被道路和建筑圍合,在交通上實現了較為合理的人車分流,弱化了城市交通對廣場內各項活動的干擾;在空間上突顯了四合院的布局模式。
廣場以展示城市歷史文化為主調。南北兩廣場均建有大型歷史題材雕塑,成為各自廣場的中心精神高點,強化了空間的場所精神,也突顯了城市時代軸的文化內涵。
開元湖音樂噴泉位于開元大道南側。東西長約740 m,南北寬約335 m。噴泉周邊高層建筑群沿時代軸完全對稱布局。北側為市政府大樓,東西兩側規劃高度約200 m的商業建筑。南側地塊中心為大型商場,兩側對稱布局兩棟180 m高的商業建筑(見圖5,圖6)。受四周喬木對人視線的影響,人在開元湖四周通常只注意對面的建筑。按照寬與高之比(D/H)的方法進行分析,由北向南D/H比值為2.3;由東向西(或由西向東)D/H比值為4.5。按照蘆原義信的觀點:若考慮在建筑上部看到天空,則建筑與視點之間的距離D同建筑高度H之比等于2[5]。因此在開元湖一側看另一側高層建筑,完全在人眼平視的范圍內,所以這些高層建筑的高度仍在較為合理的尺度之內。

圖4 王城廣場平面圖

圖5 音樂噴泉鳥瞰圖

圖6 音樂噴泉周邊建筑高度示意圖
對于噴泉而言,噴泉自身還存在虛擬高度。進行表演時,噴泉主噴高度可達108 m。以開元湖北側觀賞點為例,主噴口與觀賞點距離157 m,D/H比值為1.45,小于2。因此,人在觀看時就形成了壓迫感,產生了很好的觀賞效果。
1)洛陽城市時代軸的線形摒棄了中國傳統城市軸線正南正北的布局模式,軸線洛河以北段呈北偏西25°角,且整體上出現了折線。但這都與洛陽城市發展的實際情況相一致。2)實體建筑與城市廣場交替布局。實體建筑作為軸線上的點,通過點與點之間的空間凝聚力,緊湊了軸線各節點的聯系,豐富了城市軸線的景觀。3)節點高度的變化多樣。軸線上各建(構)筑物高度起伏有序,產生了豐富的豎向空間,又通過制高點的統領歸于統一。4)充分與城市歷史文化相結合,增強了城市記憶和可識別性。
對于城市時代軸而言,城市范圍的擴大和城市軸線內容的增加都會對城市軸線的形態產生較大的影響。
1)線性空間的延續。洛陽隴海鐵路火車站和高鐵龍門站及其各自附屬的鐵路,成為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一條屏障,幾乎切斷了城市時代軸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為更好的延續軸線的線性空間,必須在空間上打破兩個火車站所造成的末端效應。對于軸線北端,要在交通上加強南北兩側的聯系和交流,同時對現有火車站進行改造,形成南北兩個進出站口及廣場,弱化火車站單一的方向感。在軸線最北側依托現有洛陽牡丹園等設置大型郊野主題公園或綜合公園,作為北端的節點,并可與東側的上清宮森林公園相呼應,拓展城市北側的綠色屏障。對于軸線南端,可在龍門山上設置園林景觀,借景于城市之中,形成于“城中可賞山,山上可觀城”的特色城市景觀。通過北拓南進,弱化城市時代軸端點的概念,延長城市軸線,也為洛陽打造“山水城市”進行了鋪墊。
2)面域空間的控制。四期總規(2008~2020)獲批后,洛陽市空間發展上更加強調了組團式的布局模式,使得城市時代軸對整個城市的控制作用有所減弱。但對于城市而言,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軸線系統也在相應發展和演變,新產生的城市軸線將會依附于城市時代軸構成網絡,提綱挈領式的帶動城市的發展。
除了城市范圍的擴大,城市軸線上建設內容的更新也會對城市時代軸產生較大的影響。有些更新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城市時代軸的序列感,如正在進行的西工體育場周邊的改造。也有部分區域的開發建設對城市軸線的形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洛河南岸、軸線西側地塊的高強度開發。因而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應加強對城市天際線和城市中視線走廊的控制,才能為城市的更新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城市軸線是一個城市發展的重要線索,是城市的精神寄托。洛陽市城市時代軸的形成與發展,既是洛陽市城市發展的成果,又是洛陽市文化與特色的體現。在城市發展與更新的過程中,應更進一步從保護和延續城市時代軸的角度出發,統籌考慮城市時代軸與遠期城市,以及城市中其他軸線的關系和相互影響,進而創造更加豐富的城市空間形態。
[1]洛陽市地方市志編纂委員會.洛陽市志(3)(基礎建設)[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23.
[2]熊 鵬,張陽生.西安城市軸線意象的初步研究[J].華中建筑,2012(6):102.
[3]唐子來,張 輝,王世福.廣州市新城市軸線:規劃概念和設計準則[J].城市規劃匯刊,2000(3):2.
[4]彭 蓉,張明軍.洛陽市中心廣場二期——周王城廣場規劃設計[J].華中建筑,2009,27(2):172.
[5][日]蘆原義信.街道美學[M].尹培桐,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