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厚和
(新加坡邦城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江蘇南京 210019)
隨著現代社會工業化、后工業化的發展,傳統中式建筑已不再是中國建筑的主體,由于其體量類型、特殊的構造方式以及使用的材料等特點,已很難滿足現代社會的普遍要求。中國的建筑市場在盲目的現代化進程中一度迷失,將所謂奢華的歐陸、西式建筑奉為經典,中國建筑喪失了自己的文化根基,西化建筑的形式模仿無法體現中國人本源的精神訴求,中國的建筑與文化面臨流失與抉擇。然而越來越多的本土建筑師也對中國傳統建筑與文化進行反思,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以萬科第五園為代表,傳統建筑“再造”取得一定成績,得到業內外一致好評,開辟出一條中式建筑得以傳承與發展的新道路。
現代中式建筑不是否定現代建筑,也不是照搬中國古典建筑,而是運用現代技術和方法來演繹傳統建筑的內在精神。所謂現代中式即是以傳統文化為根基,運用現代建筑語匯來表達傳統建筑的精髓;通過對傳統建筑的消化、吸收,提煉出傳統建筑的思維哲學,運用現代的建筑元素和設計手法在建造的過程中,體現東方人對空間的不同理解以及需求;并且改變了傳統建筑的功能使用,給予重新定位,形成了一種具有傳統精神的新式東方建筑。
筆者在近年來的工作中也遇到了不少需要體現傳統建筑特色的項目,當前地產商已不滿足于對西式建筑千篇一律的抄襲,希望做出有自己特色的“傳統”建筑。以此為契機,筆者也對新中式建筑做出了仔細的研究和分析,希望探索出能體現中國人淡然、豁達的人居場所。
以2011年筆者創作的淮安漣水中天·名人灣高級小區為例,對此做一個梳理和總結。
中天·名人灣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漣水新城區,東至安東北路,南到漣漪路,西靠待開發的居住用地,北鄰某已建成安置小區,交通便捷,西側300 m內為漣水一中新校區,教育資源良好,漣漪路以南為城市河流,環境優良,是一處未來具有發展潛力的用地。項目占地4.68 hm2,呈規整的矩形;總建筑面積137 330 m2(地下建筑面積17 930 m2),容積率2.55。
本案基于對蘇北地區傳統人居環境及居住空間的研究,強調地方特色、居住空間特征的延續和傳承,并在此基礎上賦予現代的規劃布局形式。
在設計中貫徹以下設計原則:
1)半開放的整體布局。
由于高層住區具有容積率大、密度大等特點,不可能再運用傳統的街巷、聚落式布局來進行整體布局,只能通過現代規劃設計手法營造出舒適宜人的人居環境。
從項目用地狹長,容積率高,商業配套設施較重等實際要求出發,將小區設計成半開敞的規劃布局,既形成內部良好的居住空間,也與外部城市空間形成良好互動。在用地中部東側設置了凹進的方形廣場,既作為小區的主要人行出入口,又作為一個對外開放的商業廣場,成為一個復合、半開敞的入口廣場。由于容積率較高,為不降低居住環境質量,在用地東南角大型商業廣場屋面作為上部兩棟住宅的活動庭院,在視線上與城市環境聯通,但是為內部住宅私有的空中花園(鳥瞰圖見圖1)。
2)簡潔的路網結構和人車避免干擾流線組織。
明晰的路網結構和人車適度分離是創造人文社區的基礎。根據用地狹長的特點,在小區內部設置一條簡潔的南北向道路,并且在道路南北兩端分別設有小區地下停車出入口,使車流在進入小區以及地下停車場后,能夠保證小區內部人行的通暢以及舒適。
3)共生的建筑和環境。
建筑與環境共生是中國傳統人居的理想。《楚辭》中的“高堂邃宇,檻層軒些。層臺累榭,臨高山些。冬有突廈,夏室寒些。川谷徑復,流潺緩些。坐堂伏檻,臨曲池些”正是這種共生理念的生動寫照。在規劃設計中強調建筑與環境的共生共榮,建筑與環境相互滲透,環境設計中采用多種中式建筑符號,使建筑與環境融為一體(景觀與建筑協調見圖2)。

圖1 鳥瞰圖

圖2 景觀與建筑協調
4)合理的配套設施分布。
小區設置合理的配套設施,既滿足城市的需求,也提升了小區的生活品質。除了在用地東南角設置大型超市等集中商業,還在東側、南側城市道路適度設置商業及社區服務等公共設施用房。根據地方供電部門要求,在小區綠地上設置少量小體量的配電房,色彩與材質和現代中式相符合;并運用遮擋性較好的植被進行圍擋,保持小區良好的景觀環境。
“正房、耳房、廂房、前院、后院”這些傳統居住空間名詞在現代建筑語匯中幾乎銷聲匿跡,但是通過對比,我們仍能找到傳統與現代空間具有的對應關系:如,入戶花園—前院,起居室—內院,正房、耳房—主臥及書房,廂房—次臥等空間一一對應。在深入分析項目的目標人群類型、家庭組織結構及行為活動方式的基礎上,在平面布局上采取傳統空間的特色,如適當采用入戶花園,客廳與餐廳互融。另外,根據個人在不同狀態下或不同時間段內的特定行為特點,通過細致入微的設計手法,賦予不同空間相應的功能特點。
現代建筑首先需要滿足現代的功能需求,也需要為使用者創造精神歸屬感。傳統人居的回歸并不意味著建筑形體的復古和傳統符號的簡化,如不是簡單地對大屋頂進行復制或生硬地進行雕梁畫棟,而是需要運用現代的建筑語言、手法、理念對傳統人文精神以及東方特有的文化價值進行表達。
從項目實際出發,現代高層住宅不可能對傳統人居進行簡單的模仿,而如何處理好二者的“神似”才是關鍵所在。因此需要對“傳統建筑”的各個方面進行重造,如:單元門頭,屋頂,山墻,建筑細部,建筑色彩,建筑材料等(南入口立面見圖3)。
在單元的門頭設計上,我們采用中式元素的灰色雨棚配以門廳立面上的“傳統”窗格造型,體現中式建筑的歸屬感。
屋頂摒棄傳統的大屋頂,而將屋頂細化成幾個錯落的小屋面,同時與凸起的山墻相結合,形成優美靈動的建筑輪廓線(屋頂設計見圖4)。

圖3 南入口立面

圖4 屋頂設計
山墻根據傳統民居山墻較為封閉、對外展示形象的特點,突出山墻起起落落的造型,同時在山墻上加以“花格”造型,更加凸顯中式元素和地域歸屬。
在建筑細部上,著重對樓電梯間、窗型、陽臺欄桿、百葉等部位展現中式元素,使細部與整體完整地體現中式意味(陽臺及空調百葉處理見圖5)。
建筑色彩上,沿襲傳統建筑灰白黑的傳統色調,體現中式建筑干凈簡潔的特點。但傳統建筑色彩單一,難免給人以陰冷、單調的感覺。因此注意在色彩中加入暖色調,欄桿及空調百葉等處運用木質暖色,很好地調和了大面積冷色的不利因素,使建筑更加充滿生機。
建筑材料:在用材上,多使用灰鋼塑造灰色的門頭形象,同時也不感到壓抑沉重;建筑底部運用灰色貼磚,可仿制傳統建筑土磚效果,同時也加強建筑的底座感。

圖5 陽臺及空調百葉處理
借鑒傳統建筑空間及私家園林的造園手法,項目總體空間布局以半開半合,疏密有致為主導思想,充分利用不同區域的功能要求帶來的動靜分區,將喧鬧的商業和公共活動撇于沿城市道路一側,將內部安靜悠閑的居住組團空間沿內部小區道路展開,形成步步有景的組團景觀。利用東南角大型商業屋頂建造空中花園,形成東南角兩棟住宅專有的景觀環境;也創造出立體的景觀環境,盡力營造舒適的生活環境。
運用傳統園林的理景和造園理念,對住區景觀環境進行塑造。首先使景觀與建筑相輔相成,在景觀中采用與建筑配套的設計手法及元素;其次,在軟硬景的比例搭配上采用傳統園林的比例關系;方法上,采用傳統園林的造景手法,如對景、漏景、造景等,展現傳統園林的空間特色;植被上,多采用本土物種,以及傳統園林的植物處理方式;建筑小品的處理上,則將中國文化進行提煉后融入其中,處處彰顯中國文化的特色。同時也營造出一個愜意舒適的精神家園。
現代中式建筑不僅是簡單堆砌亭臺樓閣、雕梁畫棟的“偽傳統”建筑,而是一個具有實用功能的文化載體。它能夠體現中國人的精神需求和長久以來的文化價值觀,突出建筑的文化內涵,同時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符合地域文化和氣候特點,是新時期“傳統建筑”的再生長。
[1]丁宇光.新型中式住區規劃設計研究[D].深圳:深圳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滑際珂,龔立君.高層住宅的新“中式”設計理念[J].建筑學報,2010(3):25-26.
[3]鄭 鑫.新中式風格住宅建筑設計[J].價值工程,2011(13):11-12.
[4]趙 燦.中國住宅的地域主義——新中式住宅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碩士論文,2010.
[5]佳圖文化.新中式住宅[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