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建華 湯 聰 李慧瑩
(1.廣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030;2.廣州市恒盛園林科技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03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綠色辦公理念的引入,人們對環境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在高樓林立的“鋼筋水泥森林”里,見縫插綠式的綠化遠遠不能滿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必須把更多的綠色空間引入到建筑空間,屋面作為建筑的“第五立面”,在屋面進行綠化能等面積的補償建筑所占面積。在“寸土寸金”的當今社會,屋面綠化已成為人們緩解建筑面積和綠地面積之間矛盾的首要選擇。綠色植物的種植不僅可以避免太陽光直接照射屋面,大大降低了屋頂的室外綜合溫度。同時利用植物培植基質材料的熱阻與熱惰性,可以降低內表面溫度,從而減輕了對頂樓的熱傳導[1]。由于屋頂花園會加入亭、臺、假山、水池、桌椅等各種園林設計元素,不僅要考慮傳統屋頂綠化中關于屋頂荷載、屋面防水、植物選擇等方面問題,還需要從設計的角度考慮如何將硬質景觀和軟質景觀巧妙融合、如何對種植層進行處理,使其既不易隨水流失,又不影響周圍景觀,這些都是現有技術中未考慮周全或者是被弱化了的部分。在本文中,介紹了一種適用于屋面綠化的種植層結構,通過增設圍護結構,提供一種有效阻止種植基質流失的方法,同時又不影響整體景觀效果。
目前,絕大部分屋面綠化工程都并未在設計中考慮防止種植基質流失的問題。種植基質之所以容易流失,是由于屋面綠化需考慮新增荷載的問題[2],一般只選用容重較輕的輕型基質,如泥炭土、珍珠巖、稻殼等,這些輕型基質容易被雨水沖刷流失。而且屋面上種植的植物一般為植株低矮、根系較淺的植物,基質固著力較低;南方地區的臺風和暴雨天氣相對較多等等這些,都容易導致基質的流失。在現有的技術中,屋面綠化的種植基質可以采用遮陽網覆蓋的方法解決種植層基質流失的問題(見圖1),但缺點是不夠美觀,與周圍景觀不相融合。

圖1 采用遮陽網覆蓋的方法保護種植物
為了解決屋面綠化基質流失的問題,并且又不影響周圍景觀,我們采取了如下的技術方案:采用一種適用于屋面綠化的種植層結構,結構由下而上分別為:屋面防水層、阻根層、蓄排水板、無紡布隔離層、基質層(見圖2)。通過在基質層四周設置圍護和排水口的方式,保證排水通暢且使基質不易流失,圍護材料與周圍建筑小品等材料相統一。

圖2 屋面花園的種植層結構圖
其施工順序為:
1)首先進行屋面防水層的施工。采用APP改性瀝青卷材進行鋪接;其上再鋪設阻根層,防止植物根系穿刺防水層;再拼接蓄排水板,其平面圖見圖3。蓄排水板既可排出下大雨時多余積水,又可儲存部分雨水用于植物干旱時吸收,還可有效防止植物因積水引起的根系腐爛。蓄排水板上鋪設無紡布,分隔種植基質和蓄排水板;無紡布上置有5 cm~15 cm左右厚的基質層,栽培基質可選用質量較輕的泥炭土、珍珠巖、陶粒、園林廢棄物等組成混合基質。

圖3 蓄排水板平面圖
2)在基質層四周設置圍護結構,圍護材料可根據周邊建筑小品材質選用木板、竹條或者其他可彎曲變形材料,橫向圍護結構緊接屋面,比基質層高5 cm左右,豎向可根據設計風格進行搭接,起到固定作用。
采用這種種植層結構具有如下優點:
1)采用遮陽網的方法,屋面景觀效果差。而采用這種種植層結構,既不影響景觀效果,又可有效阻止基質的流失。
2)這種種植層結構與一般屋面綠化的施工結構相比,增設了蓄排水板,能有效調節屋面蓄排水;增設了圍護結構,能有效阻止基質流失。
在廣州市恒盛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10樓的露天花園就采用了這種屋面綠化的種植層結構(見圖4),且植被的澆灌采用太陽能自動灌溉技術[3]。施工前,先要對屋面采取防水處理,然后進行蓄水試驗,再安裝種植層結構,最后鋪設管網和安裝太陽能全自動灌溉控制器,調試后即可進行灌溉。

圖4 公司露天花園采用的種植層結構
其中,太陽能自動灌溉系統是由太陽能電池、土壤干濕感應器、噴頭、進水電磁閥、水源和水管等組成(見圖5),該裝置無需連接電源,通過太陽能面板儲存太陽能,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和噴頭的動能,同時通過土壤干濕感應器,當土壤濕度達到干濕臨界值時實現自動噴淋。

圖5 自動灌溉系統示意圖
針對屋面綠化的種植層容易流失的情況,在本文中介紹了一種適用于屋面綠化的種植層結構,通過加設圍護結構,可簡單、快捷、有效的阻擋基質的流失,多余水分也可從圍護底層的空隙及排水口流出,解決了屋面基質流失和積水問題;而且圍護結構還可根據周圍建筑小品等風格進行材質的選擇,使其在風格上與景觀相融合。
[1]張一峰,何俊澤.關于屋面建筑節能設計措施的分析[J].山西建筑,2008,34(23):242-243.
[2]潘 紅,儲勁松.屋頂綠化的技術關鍵[J].四川建筑,2007,27(4):21-22.
[3]B.Y.Ye,X.C.Liu,J.P.Liu,et al.New method of Pre-stress Grinding for Gearlike Cylindrical Surface[J].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2006(26):304-305,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