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震 張萬榮 王曉燕
(浙江農林大學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浙江臨安 311300)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大量的日常生活垃圾、廢舊物品、建筑廢料以及工業生產所遺留的廢棄機械設備,充斥著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實現這些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垃圾”是否具有功能,“垃圾”是否具有美感,“垃圾”是否具有文化,“垃圾”是否具有情感。垃圾能否應用于景觀。伴隨景觀與藝術的不斷發展,園林突破了以往表現手法的制約,設計上的開放性也讓園林選材變得更加寬廣和自由,這讓廢舊材料作為景觀創作的材料應用于園林成為可能。
低碳時代的到來和現代藝術的發展為廢舊材料的重生帶來機遇。綠色生態引導人類的景觀生活進入全新的低碳時代,人們對廢舊材料有了新的認識,其擁有的新的重要意義也開始被人們逐漸理解。廢舊材料正在以一個嶄新的姿態在園林景觀這個大舞臺上獲得新生。
伴隨著可利用資源不斷減少所帶來的經濟壓力,現有環境資源的循環利用正在全世界范圍內逐漸興起,諸如對舊有建筑的改造翻新、效果不佳的公園及綠地的景觀提升、工業廢棄地或者破敗的城市設施進行重新設計與利用等。在綠色低碳文化和可持續發展這兩種新視角下,“垃圾”被視作一種資源,廢舊材料的資源開發一時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促使人們對失去了最初價值或逐漸變得無用的廢舊材料進行了適應性再利用的探索,以謀求更廣泛的資源開發。尤其在園林景觀方面,設計師們也一直努力,不斷嘗試。
異彩紛呈的現代藝術是掀起園林景觀中廢舊利用潮流的催化劑。如波普藝術與達達藝術中的非常規的材料、鮮明的色彩和戲劇性形式以及對材料的拆解與重構,為景觀設計提供了新的美學標準[1]。這些理論認為將廢舊材料應用于藝術創造中是可行的,那些生銹的生產機械設備、廢棄的建筑垃圾、無用的生活資料等不再是骯臟的、消極的,只要能夠表現藝術思想的事物,甚至垃圾都可成為創作的材料。因此,廢舊材料越來越多的被運用于園林中,并以其在景觀構建中的巨大潛力受到設計師的青睞。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園建材料日益豐富,新型材料以其特有的優勢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當中。在不少園林作品中可以看到設計師對新型材料使用的態度,有些是工程建設的需要,有些則是出于對新材料的崇拜。社會進步,園林景觀事業蒸蒸日上,設計師要求創新也是順應時代發展,但這并不表示要一味的追新求奇,排斥舊有資源,進而忽視場地現狀,將一些通過改造便可應用的廢舊材料棄如敝屣。園林設計不僅僅是一種新的發明、新的創造,它應當被理解成是一種編輯的過程。我們要知道已有的事物與新生事物一樣,很容易產生出新的含義,創造性地重新調整和定位已知事物,會帶來新的感悟和演繹,也會形成獨特的意義[2],所以“立新”未必就要“破舊”。然而很多設計師對“新”的概念認識過于狹隘,對“新”的解讀只停留在表面上,“新”就必須是最潮流、最前線的新型材料,從而忽略了“與古為新”這層含義。與古為新是一種創新:“為”是“成為”,不是“為了”,“古”在這里指“廢舊材料”,“今”與“古”為“新”,就是用現代的處理手法將“舊”材料與景觀結合,巧用新工藝,發展新用途,創造新景觀,豐富我們的園林藝術作品。
因此,對于設計師而言,沒有材料的新舊,最主要的是材料可以利用。那些所謂的“舊”材料絕非垃圾,它們潛在的藝術和文化價值可以成為景觀創作的源泉,我們要善于發現廢舊材料的新用途,充分挖掘廢舊材料新的應用手法,舊材新用,與古為新,為園林景觀材料的應用開辟一條新的道路。
在園林中,廢舊材料稍作修飾,可直接運用于景觀,如廢棄的雨靴可以用來種花,廢棄的酒瓶用來堆砌墻體,這樣既美觀又實用;也可通過技術改造間接參與造景,如廢鋼筋、廢竹木料、廢舊板材等經回收加工可再次運用于景觀建設。只要善于挖掘,這些在工業上、生活中毫無用處的材料就會有利用價值;只要能巧妙運用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驚喜,創造出新奇的景觀。當然,廢舊材料所具有的這種景觀表現力,并不是能夠自然展現的,必須經過設計者的預先規劃與精心推敲,再通過施工者對工藝的合理選擇與制作的細致琢磨,才能充分發揮其本質的審美特征[3]。設計師要做的就是憑借對園林藝術和材料的獨特理解讓廢舊材料“慧而不廢”,從而發揮其“惠而不費”的利用價值。
2.2.1 功能開發,舊材新用
廢舊材料再次利用的前提就是具有新的功能。設計師運用現代處理手法將失了原始功能的廢棄物賦予新的含義,使其再次發揮使用價值。很多廢舊材料經過設計師的精心處理便可獲得單純的景觀功能應用于園林,如經過簡單的藝術加工,生活中最常見的塑料瓶收集起來可以做成有趣的停車棚,廢棄的自行車通過藝術的搭配做成美觀的圍欄(見圖1)。

圖1 自行車圍欄

圖2 杭城九墻之雜院軼事
當然,廢舊材料的開發利用不僅限于此。設計師運用廢舊材料與景觀要素結合或者作為建筑的構造元素參與景觀構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觀”“用”兩全。如王澍設計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超過700萬片不同年代的舊磚瓦被作為校內建筑的構造材料進行使用,這些從浙江省各處回收的舊磚瓦建成的教室、圖書館等,讓美院校園別具風格。又如對工業遺跡的改造,設計師引入植被、水體等景觀元素與原有廢棄的土地以及材料進行融合,經適當改造使原有的磚石、工業設施等服務于新的功能,成功地將工業廢棄地恢復為供市民休閑娛樂的綠色公園。
2.2.2 情感激發,隱喻場所精神
廢舊材料在歷史流變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下所產生的生命印記能夠反映出特定歷史時期和地域的經濟關系、文化思想、技術水平,以及在其使用過程中派生出來的社會文化內容等[4]。如生銹的自行車,破敗的磚墻,廢棄的房子,都承載著各自的一段歷史;如加以修飾,出現在特定的時間、場所,或許就會引發人們的情感聯想,去思索他們背后的情感故事……
作為記憶的載體,廢舊材料所具有的地域性和時間性以及其蘊含的文化情感,已成為現代景觀空間意境創造的重要因素,而且以廢舊材料作為設計元素創作景觀也成為隱喻場所精神的重要手段。設計師利用廢舊材料的這些生命印記創造的空間意境能體現連續而非斷裂,熟悉而非陌生的地域性特征。杭州南宋御街的《杭城九墻》[5]便是最好的例子(見圖2)。
在《杭城九墻》的創作中,楊奇瑞教授對廢舊材料所蘊含的情感因子進行充分挖掘,通過“移花接木”式的組織再造和藝術表達,讓老百姓耳熟能詳的生活物品煥發出一種新的生命。老式的煤爐、破舊的自行車、木樓梯、老電表、換氣扇等老物件在這里被靈活運用,設計者將這些分散的元素進行提取濃縮,精心安置在粗獷墻體的特定區域,展示了它獨有的歷史風韻、街巷記憶和市井風情;正是這些帶有生活痕跡、令普通老百姓感到溫馨卻又無法留存的廢舊材料,讓靜態的老墻散發出永恒的生活氣息,喚醒人們對其長期使用所產生的眷戀之情。《杭城九墻》不再是單純的景觀構筑物,它承載了老百姓心中那難以忘懷的老城記憶,極易引發過往觀者的情感共鳴,勾起他們對過去生活的遐想……
2.2.3 藝術生成,營造趣味景觀
日常的生活垃圾雖然無用但是卻有著形式多樣、色彩豐富的優點,設計師正是利用這些特點使乏味的垃圾煥發生機,創作出充滿趣味的作品。藝術家Nerdbots團隊和安·斯密斯利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廢棄物拼湊出了一批有趣的作品,如用軟盤、打印機部件、硬盤驅動器、發夾、膠帶座、電燈插座等組合而成的鶴,用鼠標配件、鹵素燈泡、排線、耳機、橡膠鍵盤、硬盤驅動器部件、鐘表內的黃銅齒輪等物件制作的貓頭鷹等(見圖3);這些被拼湊形成的“動物”栩栩如生,極具喜感。通過精心的設計,這些由廢舊材料制作而成的抽象或具象的藝術品,其質感的變化、顏色的反差以及極具藝術的幾何造型等,都會讓人耳目一新,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
除了這些小的藝術作品外,廢舊材料在園林中也常常被設計成各種有創意的裝飾或小品,增加景觀的豐富性和趣味性。例如設計師常常在兒童游樂場進行廢舊材料的趣味創作,通過在素材選擇、色彩搭配、造型設計過程中對兒童心理特征的準確把控,用廢舊材料創造的具有奇特造型和變幻色彩的游戲設施,能夠增添游樂場趣味性的心理體驗,成功抓住孩子們的興趣;用五顏六色的廢舊輪胎堆成可以攀爬的高臺(見圖4),枯死的大樹做成的秋千,廢棄的機械設備改造成供孩子嬉戲的設施等,會引起孩子們的好奇,使他們沉浸在廢舊材料營造的樂園當中。不僅如此,在臨時性花園展、藝術展中廢舊材料的趣味表達也表現出得天獨厚的優勢。如2007年英國的生態花園“廢物”藝術運用易拉罐、廢舊輪胎、水箱等創造出唯美的生態花園,廢舊材料的靈活應用讓整個花園充滿靈氣,富有藝術氣息,每一株花草、每一處設計都讓人覺得充滿趣味;又如2010年7月,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建成全球首個廢棄物主題園,在這里生活中的廢舊材料經過精心改造,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向公眾展示。

圖3 “貓頭鷹”和“鶴”

圖4 廢舊輪胎堆設高臺
總之,通過大量的例子可以看到,廢舊材料作為景觀創作材料有著獨特的優越性,而且應用形式也靈活多變;不管是對其功能價值的開發還是情感元素的挖掘又或者是趣味表達,經過設計師的巧妙運用確實做到了與古為新,也達到了“慧而不廢,惠而不費”的效果。
如今廢舊材料以其獨特的文化表達和藝術體現獲得設計師的肯定,已然成為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非常重要的元素。盡管如此,廢舊材料也還是面臨不少問題:如公眾對廢舊材料運用的觀念并未普及,在很多的項目中寧愿忽略場地情感也不敢冒險去嘗試使用廢舊材料;運用于景觀的廢舊材料回收利用率不高,收集、分類、設計任務繁瑣,不能形成系統的運作機制。雖然目前廢舊材料在使用上存在局限性,但是設計師和藝術家應該有高度的責任感,本著節約生態、物盡其用的目的,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潛能,與古為新。我們希望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使得對廢舊材料應用的探索可以取得可觀的成果,通過大規模的普及可以量化并向大眾展示,以此拓寬園林設計材料使用的思路。當然,這個過程是充滿挑戰的。
[1]王向榮,任京燕.從工業廢棄地到綠色公園——景觀設計與工業廢棄地的更新[J].中國園林,2003(3):11-18.
[2]高斯·羅卡斯爾.舊建筑的適應性再利用[J].孫凌波,譯.世界科技,2006(5):17-19.
[3]王華濤,由國林.對于木材在園林中的應用分析[J].四川建筑,2009(4):33-34,36.
[4]唐 浩,陳伯超,徐永戰.廢舊物品在景觀營造中的文化情節[J].山西建筑,2006,32(8):12-13.
[5]令 香.《杭城九墻》藝術創作研究[J].雕塑,2011(5):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