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太原市園林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12)
新時代以來,江南園林幾乎成為了中國園林的“形象代言人”,為國內外所共知,除此之外,同處代表地位的還有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園林,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園林。與北京的皇家園林不同,山西大院作為民間宅院的代表,與居民的物質條件和建筑手段,以及人文情況和歷史情況聯系更為緊密,因此,更具地方特色。從其建造目的和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受到的制約條件相對較少,發展起來顯得更靈活和富有創造性。
探究山西大院的建造歷史和成就,具有深層次影響的,著重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歷史特征、社會生活、設計手法、傳統工藝和意識形態等。
現今留存的山西大院,專指明清時期山西境內的一批具有特色的北方深宅大院。這批大院的集中出現,是封建社會后期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產物,是商業經濟與封建政權相互支持、相互依賴的結果,特別是明清兩代以來山西商宦們財富的積累,為大院群落的集體出現提供了最直接的有力支持。它的發展,從初期的富商民宅開始,受到封建等級制度的嚴格限制;之后富貴之家捐官之舉漸多,有了當時統治政府的庇護,活動限制得到了很大寬解,其中之一的表現便是擴建宅第,布局更為開闊和氣派,甚至房屋的裝飾和配件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山西大院是民居的代表,民居作為家的載體,是人們社會生活的中心,具有最普遍的物質性和精神性。與封建社會生活相聯系,綜合體現出尊卑之禮、長幼之序等倫理思想,唐代《黃帝宅經》的序言有曰:“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非夫博物明賢,未能悟斯道也?!币虼?,“陰陽”“人倫”“等級”,都作為了民居社會生活文化特征的關鍵詞。晉商的發展從商人到官僚及官商并存,這個特殊的階層不是單純的經商,而是文人、官僚、商人構成特殊的大院文化經營群體,使得“陰陽”“人倫”“等級”特征更加明顯。
1)以“禮”為準則的布局。封建倫理道德方面的禮制規范,不但是“修身”“齊家”必須貫徹的,同時也是家宅建設所遵循的準則。因此,“院落制度即是中國建筑最常用的制度……”在山西大院文化中的表現尤其突出,前庭后院的布局,功能明確。前庭的氣勢恢宏,以滿足主人光宗耀祖、炫耀門廳的宿愿,后院的精致玲瓏又是主人日常游憩休閑的好去處。
2)中軸線的應用。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幾乎成了表現封建禮法的代表手法,以此劃分出不同等級、不同建筑。同時,院門多開向東南角。
3)虛實空間的營造。通過雕刻漏窗、景門、廊架等的應用,營造虛實空間。其中,木雕、磚雕、石雕三雕堪稱出類拔萃,成為山西大院中顯赫的營造手法之一。
4)文人意境的表現。雖不似江南園林處處意境畫境傳神,表達出世之情懷,由山西儒商建造的山西大院,卻依然充滿了士儒之氣,用詩書畫作等做文化小品點綴之用,如雕梁畫棟中最常用的雙獅護門、鳳戲牡丹、歲寒三友等,充分體現出主人的情趣追求,以此托物抒情,明志寄情,成為了“畫龍點睛”之筆。
山西大院文化作為北方古代及近代民居景觀的代表之作,其特征和設計手法對現代庭院景觀的營造具有深遠的影響。本設計的進行正是在對大院文化分析的基礎之上開展的。
1)場地現狀。山珍莊園位于山西省晉中市新付村境內,在莊園的東側是村落所在地,與莊園有一路之隔,全園面積2.9 ha,一期建設面積約1.4 ha,園內現有新建辦公樓、接待中心、餐飲中心以及后勤中心四個樓體。將一期庭院分為兩個部分。
2)業主要求。業主本人恰恰是山西現代商人,對儒學較感興趣,曾經從事工業、家裝等行業,對于山珍莊園的建設,業主希翼本庭院能成為一個親朋好友相聚,適時舉辦婚慶典禮等活動的場所,同時還要能滿足業主日常辦公所需。
設計定位:經過設計者調查,發現山西現存較多的中式酒店,但這些酒店存在商業氛圍較濃,怡情趣味不足等問題。同時,山西現存的明清時代的大院,古典風格突出,均不是業主所要求的別具一格。因此,通過對現狀建筑,以及業主要求等分析整合之后,將庭院景觀環境定位為中式現代風格。同時由于業主儒商的身份,景觀的設計將營造更多的畫境意境,用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
如本文前面的分析,為突出禮制法規,中式庭院的建造多強調軸線,且多為前庭后院的布局風格。這些都構成了山珍莊園整體布局的基本原則。
被建筑包圍而形成的前庭,具有圍合感,設計將場地整合,形成開闊的前庭格局,面積2 700多平方米,形成開闊而性質綜合的“室外客廳”,可以滿足多種活動需求。而后院景觀的基調由一條貫穿東西的水景構成,東側由假山跌水形成水的源頭,一路向西貫穿效果不同的四個空間形象??傮w而言,這里將成為一個有山有水,綠化景觀層次豐富的莊園后花園,見圖1。

圖1 總體布局平面圖
道路分級化處理,一級車行路和二級人行路,車行路為滿足消防安全要求,設4 m~6 m。人行路為景觀路,注重景觀性的營造,設1.5 m~3 m。鋪裝樣式豐富,滿足各種景區要求。
1)軸線玉盤。前庭的景觀設計以突出軸線為主,從前庭入口向東延伸形成一條軸線,從辦公樓出口向南延伸形成另外一條軸線。分別通過兩個溢水池來表達這兩條軸線,并且在軸線的交點處,設計3.5 m的正方形溢水池,在水池中放置圓形大玉盤,突出業主的尊貴之感,另一方面結合水池,有聚財之寓意(見圖2)。
此景區740多平方米,空間敞開,視野開闊,是整個莊園中最大的活動空間,可以方便業主舉辦大型室外聚會等活動。大氣開闊作為主題,細節也是不容忽視的,在“大廳”的一側,設計景墻小品景觀,與植物景觀相搭配,做細化處理。而鋪裝上的地雕設計更加突出了業主的獨具匠心(見圖3)。

圖2 軸線玉盤

圖3 細節景墻
2)曲水流觴。在東西軸線的延伸處,形成一塊方形空間,通過一個景門與軸線玉盤形成虛隔。空間根據曲水流觴典故形成,但是對水流的線條進行了抽象直線化處理,弱化了古典園林的意向。另一方面,考慮到餐飲中心前較多的人流,為了不影響交通疏導,曲水流觴的水流意向改為使用卵石鋪裝,方便功能使用的同時兼顧曲水流觴的儒雅之氣息。
3)重門掩映及茶話人生。位于前庭南側的一小塊區域,成了營造私密小空間和長形廊道的極好場所。該空間的營造旨在突出細節,景門的趣味化處理,突出了業主的哲學觀,半個景門的重疊設置,在視線和光照的雙重配合之下,有了奇妙的景觀體驗,而在路的盡端,一塊抬高處理的小場地,成為了主人與朋友茶話人生的最佳戶外場所之一,背景竹林的綠意盎然,一側虛化處理的景門,另外一側小型的小水池,是對大自然中美妙勝景的最佳濃縮,在此暢談人生,相伴知己好友,人生之大美。
4)庭院深深。山西大院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庭院深深。在此,前庭通向后院的一個過渡空間,集合一側建筑墻體,另外一側設計景墻,形成了狹長形空間,給人庭院深深的感受,在此深深庭院內,水體的設計打破了空間的壓抑。穿過此空間,對面景門是通向另外一個開闊空間的希望之門。
5)牡丹花月夜。根據中國風水學,主入口位于莊園的東側,從入口進入,看到的第一個建筑是接待中心,也是客人進入莊園內,需要第一個到達的建筑場所。為強化接待中心建筑入口,并弱化進門主干道的生硬感,設計牡丹花月夜空間,場地鋪裝一側設計卵石形成的月亮造型及五個花池,花池中種植牡丹、芍藥等花卉,立面上現代屏風的設計強化了現代中式庭院的感受,屏風上雕刻梅蘭竹菊四君子。一個生動的牡丹花月夜便形象地在客人眼中形成第一感受。
6)水木清華。后院的設計原則為幽靜私有,貫徹這一原則,在后院的入口處,景墻分隔建筑前廣場,形成一個安靜的空間,即水木清華。空間內有水景,一側有大樹庭蔭,由建筑外墻和景墻共同形成三側圍合的后院入口。
7)泉水叮咚及小橋流水。沿著水岸向東前行,三個瀑布景墻高低不一,陽光通過樹葉縫隙傾斜而下,耳畔傳來瀑布水流叮咚作響,形成良好的視覺聽覺景觀感受。
較為開闊的水面,開闊的草坪空間,開闊的活動空間,有水有橋,共同構成小橋流水景區。
8)尋根溯源。作為業主落葉歸根頤養天年的宅院定位,尋根溯源景區,成了全園壓重的景區,由水景的源頭和槐樹尋根共同組成。根據中國風水學,水源在東方位置,特在后院東側設置景石瀑布;大槐樹尋根是世世代代山西人的情節,以槐樹尋根形成的景區,可以成為業主的一種情感寄托。
本設計的實施,可以說是山西商人對于大院文化情節的真實再現。而對于設計者及山西人而言,其設計過程,是對大院文化的再一次認識,對大院情節的一次集體升華。
本文通過對山西大院文化所包含的社會生活、歷史特征以及大院設計手法等方面的總結分析,對山珍莊園項目具有導向性作用;同時,設計者將中國古典園林做法現代化,古典詩意景點抽象化,最終得出整個設計方案。
[1]江榮先,柏冬友.中國民間故宮——王家大院[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2]梁 敏.庭院深深深幾許——走進山西大院[J].城鄉建設,2006(3):12-13.
[3]劉庭風.山西園林秀(二)——靜園[J].Garden園林,2010(8):2-3.
[4]孫麗萍.山西大院文化摭談[J].滄桑,1999(18):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