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強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北京 100044)
長壽與高質量的健康生活是人類共同的愿望,大家擁有先進醫療技術的今天,對醫療保健系統幫助我們實現這個目標有很大的期待。本人從2002年專注于醫療及科學實驗室建筑設計,參與了近年來完成的30余項大型醫療建筑設計工作(見圖1~圖3),在醫院建筑及工藝流程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對醫療建筑設計的一些問題有以下幾點認識。

圖1 山西省腫瘤醫院

圖2 解放軍第四五六醫院效果圖

圖3 解放軍第八十八醫院效果圖
1)“以人為本”的理念應當貫穿醫療建筑設計的全過程。“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應當貫穿醫院建筑設計的每一個環節,“以人為本”已經從最初的以病患為本的概念提升到現在的以病患、家屬、醫護人員、醫院管理者、醫院后勤支持人員、醫院建筑全壽命周期參與人員為本的概念。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已經很好地貫穿在當前的建筑設計中,門診病人需求寬敞明亮的就診大廳,尺度適宜的醫療大街,寧靜怡人的科室候診空間,住院病人陽光充足、空氣新鮮的病房,私密安靜的病人活動室都已經在現有的醫院設計中很好地得到體現。現代醫療技術使病人的留院時間大為縮短,即使是手術病人通常也不過5 d~10 d。對于要為醫院服務20年甚至30年的最重要的資源醫護人員的人文關懷更顯重要。以往雙走道布置的護理單元中,沒有直接采光通風的醫護人員休息室、值班室較為普遍。在我們的設計中醫護人員的使用空間更強調直接的采光通風,視線良好,甚至融入了醫生茶吧,咖啡廳等人性化空間,使得醫護人員的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考量。醫院的管理者,后勤支持員工的環境同樣優越。前來探視病患的家屬的停留空間,也在我們的設計中認真推敲,家屬會談室,休息廳是以人為本的重要組成因素。2)精益醫療的設計理念。精益醫療(lean healthcare)是近些年國際上醫療服務體系中最先進科學的理念,已經在歐美的醫療建筑設計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并取得了較為成功的效果。它“以患者為中心,浪費更少,成本更低,療效更好”為基本原則。參考豐田生產體系的改善模型,運用在大型醫療項目上,使之產生良好的效益。在提高患者就醫滿意度的同時,大幅度地提高療效,降低成本。設計師(包括建筑師和醫療規劃師)和醫院政策制定者,醫療專家,病患都必須理解醫療的全過程,每個人在其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都參與其中,我們在設計中盡可能地參與和體會醫療流程,配合醫院決策者,使用者和服務對象,一起設計,提高醫院平面格局的效率,更好的為醫院提供設計服務。3)從城市角度入手規劃設計,從流程的角度進行建筑設計,從環境的角度營造空間設計。我們設計師接到的醫院設計任務書,往往都是對基本醫療空間的需求和設計要點。但是建筑師應當從城市規劃的角度去入手進行設計。醫院與城市空間的關系,與周邊環境的共生是最基本的要素,與周邊建筑的對話與城市空間的協調,是建筑師應當重點考慮的因素。我們的設計方法是從對周圍建筑語境的研究開始,醫院對城市天際線的勾勒,對城市道路空間的退讓,作為城市空間的要素以及作為周邊建筑的對景都是重要的規劃要點。當然醫療流程的合理是必不可少的,在城市空間分析之后,醫療流程是控制建筑設計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們極大地尊重醫療流程的功能性和合理性,在合理醫療功能流程的基礎上創造建筑空間,雨棚下、柱廊下、連廊間灰空間的營造,寬敞明亮的大廳,高效實用的急診急救空間,尺度適宜的醫療生態文化街,寧靜整潔的候診,舒適宜人的檢查診療空間,溫馨親切的病房,都是必要的空間要素。綠化庭院空間、屋頂花園、室外休息康復花園是室外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讓病患在便捷的就醫體驗中感到景觀多變,步移景異是建筑設計的重要考量要點。我們的設計更強調醫療功能空間和環境空間的互動和共生。4)對國內醫療建筑設計發展方向的看法。國內醫療建筑的發展方向,我認為會向幾個方向發展。a.公立醫院,將向集團化,大型化的方向發展,國內的品牌醫院組建醫療集團,收并購的案例越來越多。隨著醫改的深入,醫療衛生建筑的投入越來越大,大型醫院層出不窮,1 000床醫院已經很普遍,2 000床甚至更大的醫院已經有建設和設計了。這對發揮公立醫院在國家醫療體制中的主力軍作用是有利的。醫院越大,分工就越細,就診流程就不可避免的較長,學科中心的概念是非常好的解決方案,大型醫院是幾個甚至十幾個學科中心的集合體,每個學科中心既相對獨立,又緊密關聯,學科交叉互通是未來趨勢,組團式,模塊化是可操作的模式,對就診人流的合理分散,優化就醫流程大有好處,現代化的物流傳輸伺服系統是必不可少的。還有一個趨勢應當引起我們設計師的注意,就是門診手術量不斷增加,Daycase(日間手術或單日病案)在醫院治療過程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國外已經可以達到全院手術量的70%~83%,目前國內醫院一味強調病床數的數量增加,是與現行的醫保體制有關,隨著醫療保險制度的完善,預約就診的普及,大門診,大醫技,小住院將是一種發展趨勢。b.民營醫院的發展非常迅猛,隨著政策的逐步放開,和老百姓對就醫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民營資本開始進入醫療健康產業,會員制,預約制,高端服務是大眾就醫的重要補充,這種醫療服務模式對就醫流程的改變相對于現有的就診治療模式是革命性的,患者更強調的是高效周到的醫療服務,醫護人員圍著患者轉,在功能分區、醫療流程、醫療服務的改變較為深刻,甚至像國外科研到床邊的個性化、定制化服務是可以預見到的。c.醫療與養老康復的緊密結合也是必然的,中國正在快速進入老年社會,健康養老,生態綠色康復與醫療服務的緊密結合,發揮醫院的治療優勢,其受眾面是非常廣大的,也必然是未來醫院發展的一種重要模式。5)作為設計人員在醫院設計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在設計的實例中遇到的最大的難點是建筑空間和醫療空間的沖突和取舍。在實際案例中,建筑師希望能夠做出一些人性化的公共空間和停留空間,提高建筑的空間秩序感和趣味性,這種公共空間對醫院類型建筑是非常必要的。醫院的決策者們更注重每個科室和功能空間的使用,其實這兩者并不沖突,是可以處理的很好很到位的。在實踐中建筑師應當提前考慮到建筑設備空間的面積需求。在方案階段往往對醫療使用空間關注度較高,但是對建筑設備空間的規劃較少考慮,和醫院交流的平面流程規劃很合理,到了施工圖階段發現建筑設備空間有較大缺失,使得施工圖設計階段去減少醫療空間,變得比較被動,應當留有一些機動的空間滿足建筑設備用房的需求。此外,現代醫療設備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得高精尖的醫療設備不斷更新,新技術新設備層出不窮;院方在前期策劃時對醫療設備規劃和選型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導致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很難一次準確地把醫療設備融入到建筑設計中。所以在前期設計的過程中要留出變化的空間和足夠的余量滿足使用要求。設計人員有義務提醒業主預留機動空間,一般醫院決策者會覺得設計的面積不夠使用,每個房間、每個區域都排的非常飽滿,沒有機動的使用面積。在實際工程中,往往會有新的功能和新的科室還有新的需求,這時候決策者會更覺得面積捉襟見肘,實際上在前期方案階段可以預留一些空間,方便決策者在遇到上述問題時靈活調配。同時還應提醒醫院的決策者和科室人員使用面積和建筑面積之間的差異。設計修改是不可避免的,最主要是設計任務書的修改。由于現在醫院建筑設計的全過程從項目立項到施工完成交付使用,周期非常短,同時醫院的基建人才較少,有時前期調研不充分,策劃不完善,導致設計任務書不詳盡。現在建筑師既要協助院方編制詳細的設計任務書,又要對醫院進行總體規劃,同時要設計建筑空間,直至醫療流程設計和平面規劃,身兼數職,設計師應當具備這樣的素質和思想準備。
[1]李潞卓.談古縣人民醫院建筑設計創作[J].山西建筑,2012,38(27):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