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簡要回顧了《北京社會科學年鑒》14期的發展歷程。本年鑒為一部記述祖國首都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發展概況的大型年度資料性文獻、學術工具書。這是一項宏偉的文化基礎工程,它具有“高立意、多投入、塑精品”特色,被譽為“具有準中國社會科學年鑒價值”,促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事業發展。本文概述了史志專家對本年鑒評價的幾個重要特征,即秉持正確觀點、突出首都特色、遵循學術規范、堅守資料翔實、追求論述精辟、裝幀印刷精美、促進社科發展。通過調研找到了缺陷不足,提出了加強改進的幾個方面,提出了塑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中國年鑒、中國社會科學年鑒的學術精品品牌的發展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錦上添花。
[關鍵詞]北京社會科學;年鑒;中國;精品
社科事業繁榮撰,學術寶庫豐富彰。回顧總結《北京社會科學年鑒》14期連綿編纂,對于我們發揚成績,加強提高,再創佳績,創精品力作,很有必要。
高標定位,編纂精品
本年鑒由北京社科聯編纂出版,出版14期,其中自2003年開始出版電子版。這是一部全面系統記述首都北京哲學社會科學各項事業發展狀況和學術動態的年度資料性文獻、學術工具書,它將首都社會科學事業研究發展的最新政策、最新觀點、最新成果、最新動態、最新信息等方面全景式地奉獻給廣大讀者。它已成為北京市社科聯的一個學術品牌。
這是一項宏偉的文化基礎工程,力求年鑒編纂的科學性、客觀性、全面性,堅持吸收借鑒國內外優秀文化成果,它具有“高立意、多投入、塑精品”特色,它又稱為“中國首都社會科學年鑒”,因為北京居于全國社會科學研究事業、機構、力量、成果、交流、宣傳影響的中心地位,而且國家社科單位并未編纂“中國社會科學年鑒”,因此它一定程度反映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水平,被譽為“具有準中國社會科學年鑒價值”,促進中國北京社會科學事業發展。
經過我與史志鑒專家研討論證,本年鑒體現這么幾個主要特點。
(一)秉持正確觀點
本年鑒編纂工作從一開始,就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定位。
指導思想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記錄北京地區哲學社會科學各項事業發展的進程,努力為黨和政府決策提供社會科學方面的參考,為社會各界了解社會科學提供信息,為社會科學工作者從事學術研究提供資料和借鑒,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的全面發展和繁榮。
基本功能定位是:年鑒涵蓋范圍體現大北京的概念,即不局限于北京市,而要涵蓋北京地區包括中央在京單位、市屬單位、民間團體及軍隊在內的各個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的社科研究信息。年鑒要體現高度的學術性、科學性、客觀性和實用性,要將首都社會科學研究的最新觀點、最新成果、最新動態、最新資料奉獻給讀者,為社會發展和科學決策提供參考,為社科研究和學術交流提供資料和渠道,要在推動首都社科研究工作,促進學術交流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首都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信息庫、論文集和工具書。
(二)突出首都特色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時也是全國社會科學事業發展的中心。北京擁有全國社會科學“六路大軍”:第一,擁有黨、政機關的政策研究理論宣傳部門;第二,擁有專業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等;第三,擁有近百所國家、市屬、民辦高等院校,其中有人文社會科學專業與交叉學科專業;第四,擁有中國及北京市較大單位的黨校系統、行政學院、教育培訓系統;第五,擁有軍隊系統中軍事科學理論研究單位;第六,擁有各種民辦、合資辦、股份制、外資辦學等所有制的人文社科單位。
北京作為全國的社科事業發展中心,集中了綜合的與各學科的頂尖的機構和名家、大家,每年都產生大量學術水平高、有價值的科研成果及貼近社會、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文化產品,每年都進行大量的各種形式的分學科的社科活動,各大學科的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對首都以及全國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都產生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北京社會科學年鑒》嚴格按照地方志與年鑒屬性要求,匯集北京社科六路大軍的學術成果及機構人員、活動等方面情況,突出首都特色。
(三)遵循學術規范
本年鑒是圍繞首都社會科學事業發展的全貌來設計篇目的。認真遵循2005年國務院頒發《地方志工作條例》、2008年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印發《地方志書質量規定》和2012年《地方綜合年鑒編纂規定》指導編纂本著,總體達到“年鑒編纂出版應做到:觀點正確,框架科學,資料翔實,記述準確,編寫規范,編輯出版符合國家標準。”
第一,篇目理論體系較為宏大,層次多,囊括的問題較多;第二,篇目門類齊全、內容充實、結構嚴謹、分類科學;第三,篇目采用分類編輯法,以文章體為主及條目體,其系統性較強,避免了種概念與屬概念并列的弊端,將一些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歸并為一篇,再按每篇的特點規模設計篇目,上下相轄,領屬得法,左右平行。本鑒一級目共設計9個主要方面,清晰地勾勒出首都社會科學事業發展的面目。現以2013年版年鑒為例,依次為:1.特載,其中包括中央、市委領導講話、文件、社論、重大政治活動;2.學科綜述,其中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等15個學科及其學科與研究領域65篇學術論文;3.科研課題,其中包括2012年國家指南、重大攻關項目、北京市基地項目、調研課題、高校重點課題等;4.獲獎成果,其中包括各高校、科研等單位獲國家或省部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部分);5.學術活動,其中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等14個學科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較大科研活動;6.機構,其中包括部分高校簡介、2012年建立的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已刊機構補充介紹等;7.學術團體,其中包括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所屬部分學術團體;8.大事記,其中包括上年度的社會科學各大學科重要學術活動;9.附錄,其中包括2012年北京市社會科學理論著作出版基金資助著作情況—覽表、北京地區普通高等學校2012年社會科學研究情況統計等。
另外,卷首彩頁,號稱“黃金板塊”,它處于先聲奪人的位置,在讀者的視野中屬于“近水樓臺”,往往最先受到關注,是整部年鑒最為突出的部分。本著卷首彩頁設計采用的照片很具壯觀規模,共40頁,120張照片,涉及各個學科的數十個單位主辦的有規模有影響的學術活動。
由此可以看出,此年鑒框架設計在突出年鑒工具書特點的同時,努力突出首都特點、學科特點、時代特點,這三大特點盡可能把上年度北京社會科學事業發展最新最全的信息,以科學合理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四)堅守資料詳實
年鑒具有年度性、資料性、綜合性等本質屬性。因此,翔實資料信息的收集、整理與選用,是年鑒編輯中的關鍵環節。文獻著作的資料性不是簡單的資料排列組合或資料的堆砌,而是對資料合理取舍的創造性勞動。應詳細占有材料(即一次文獻),選用代表性、典型性材料,選材要下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功夫,充分分析其社會意義的參考價值,嚴格按照內容要素進行選擇加工,形成資料長編(即二次文獻),而不是有聞必錄,再加工最后形成定稿資料(即三次文獻)。
本年鑒資料來源主要為中央在京的社會研究部門、北京地區的高等院校和軍隊院校、北京市的社科研究單位及管理機構、北京地區的報紙、刊物、網站等。正因為本年鑒記述首都社科事業發展的特殊性,因此,資料信息就應是圍繞篇目所制定的一級目的9個方面來系統全面地搜集,所以資料收集、整理與運用及各條目撰寫具有方面廣、學科多、難度大、投人多、價值高的特點。如出版200多萬字,就得收集各方面信息資料數倍萬字。
經過這些年編委會和編輯部同志的共同努力,再加上許多供稿單位同志的支持與配合,不斷改進提高完善資料收集的辦法,制定資料收集的具體規定,即資料的數量、質量、時間的明確要求,一整套社科資料信息收集的較為固定完善的信息網絡終于形成,并且適時拓展,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比較規范。
(五)追求論述精辟
第一,在學科綜述中,設置16個基本一級學科及65個基本學科與研究領域,體現了我國形成的比較齊全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這些基本學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教育學、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文學、管理學、新聞傳播學、軍事、北京研究等。
第二,學科綜述所含的65個基本學科與研究領域,則形成集65篇學術論文,約85萬字的論文集。當然還有黨建學、城市學、行政學等學科。這些論文的質量要求,不要說比北京各種綜合年鑒中的各個綜述要難得多,就是比北京各種專業年鑒中的各個綜述,無論從學科的廣度方面,還是從學科的深度方面論述其難度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三,這65篇學術論文的作者,主要來自北京各高校、科研單位副教授以上的專家學者,其中不乏著名學者,從事中國共產黨歷史研究的張靜如、倫理學的羅國杰、經濟學的衛興華、馬克思主義學的徐崇溫、社會學的鄭杭生等,他們長期從事本學科的研究及教學多年,功力深厚,成果豐碩,影響較大。編纂者掌握各學科研究領域上一年北京地區最新最全的學術成果,無論是專著、論文,還是活動,他們在詳細占有信息資料基礎上,潛心進行了分析研究,撰寫學科綜述論文。論文內容主要包括:學術研究概況、主要學術觀點、主要學術活動、社會價值、材料依據、制度體制改革與創新、學科發展趨向、政策研究、網絡發展研究、學科研究展望、國外學術信息等。這些論文讀來,深感學術內容豐富,論述精辟、博大精深、異彩紛呈,代表中國社科學術研究成果最高水平,充分體現各學科的學術理論創新與學科建設的豐碩成果。
(六)裝幀印刷精美
圍繞篇目設計,卷首精心設計彩頁,其中包括照片百余張。彩頁照片以形象性、典型性為特點,系統地用圖中語言(含文字說明)簡要地敘述豐富照片的文字內容,多方面直觀地反映首都社會科學事業蓬勃發展的景象。另外,書中大量采用表格,統計出各方面的各種數據,很詳細、具體,準確。本書封面與裝幀體現學術書籍的典雅風格。印刷水平高,版式、裝潢、卷首圖片精美,且紙質好,裝訂緊湊結實,并配光盤電子版。
(七)促進社科發展
本年鑒問世14年來,取得了值得充分肯定的成就,她已得到了北京社科界的關注和歡迎,受到了社科工作者的青睞與充分肯定。一些學者表示,《北京社會科學年鑒》比較客觀全面地記述了首都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發展進程,提供了首都社科研究最新的觀點、成果、動態和資料,同時也提供了學術交流的渠道,對社科研究工作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一些科研管理工作者表示,《北京社會科學年鑒》豐富規范的資料記載,對加強科研管理工作很有幫助;有些院校和科研單位表示,他們極其重視向《北京社會科學年鑒》提供資料,因為這是他們展示成果、推進交流的重要平臺;特別是一些從事社科地方志編纂工作的同志說,以前編纂《北京社會科學志》,由于缺乏社科領域系統的、編年史性質的資料,社科志的編纂工作進行得非常艱難和緩慢,而且往往依據不足,爭議很大,現在有了《北京社會科學年鑒》,第二輪《北京社會科學志》的編纂工作將會容易和科學得多。
《北京社會科學年鑒》的資源越來越被社會所關注和利用。2005年,作為國家重要信息基礎工程的《中國知識資源總庫》提出要將《北京社會科學年鑒》收錄到《中國知識資源總庫》的《中國年鑒全文數據庫(CAFD)》中,并與年鑒編輯部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中國知識資源總庫》是一項浩大的知識工程,是對國家和社會發展有戰略性意義的知識基礎設施工程。其所屬的《中國年鑒全文數據庫(CAFD)》是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創辦的我國第一部以全文數據庫網絡形式出版我國年鑒文獻的連續電子出版物期刊,是我國年鑒知識信息重要傳播平臺。《北京社會科學年鑒》進入這一平臺,必然產生重要的社會效益。此外,《北京社會科學年鑒》還與“中國年鑒網”等多個信息平臺建立了合作關系。
例如:06版年鑒“中國近代史”,張皓等摘引資料127處。07版年鑒“世界史”,劉林海等摘引資料173處。
經過14年的發展,《北京社會科學年鑒》已成為具有鮮明時代特色、首都特色、學術特色,對促進北京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繁榮有一定推動作用的綜合性資料工具書。《北京社會科學年鑒》2008卷在中國版協主辦的第四屆全國年鑒編纂出版質量評比中獲得綜合一等獎,2009卷榮獲全國地方志系統第二屆年鑒評獎二等獎,北京社科年鑒僅參加過這兩次行業的評獎,均都獲獎。
總之,《北京社會科學年鑒》堅持體現“以科學的理論的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先進文化功能,堅持體現“認識世界、傳承文明,理論創新,資政育人,服務社會”的社會科學功能,堅持體現“存史、資政、育人”的地方志年鑒功能,堅持體現“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全面建成小康,努力實現中國夢”的北京社科年鑒功能。我們應繼續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指導年鑒編纂。
宣傳年鑒,全國獲獎
我和年鑒編輯部同志加強對外宣傳,包括在學術刊物和學術活動上的宣傳,與北京地方志辦公室北京地方志學會、河北社科聯年鑒編輯部、天津社科聯年鑒編輯部等單位舉行座談研討。在2008年《中國地方志學會年鑒工作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收錄我的文章《編纂學術精品促進社科發展》,在2012年《中國地方志學會年鑒工作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收錄我的文章《借鑒方志學,構建年鑒學》。
2010年5月在山東濟南,中國出版協會年鑒專業委員會舉行“第四屆全國年鑒質量評比頒獎會”,《北京社會科學年鑒》被評為“全國第四屆年鑒評比地方專業年鑒綜合一等獎”;2010年11月,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中國地方志協會聯合舉行“全國地方志系統第二屆年鑒評獎”工作中,《北京社會科學年鑒》被評為二等獎;在同年7月寧夏銀川,舉行“第20次城市年鑒學術研討會”,我的參會論文《借鑒方志學,構建年鑒學》被選入會議《論文集》。
為此,我當年賦年鑒詩二首:
(一)評獎研討雙雄匯
——賀2010年全國版協年鑒會召開
寅虎泉城聚,群英璀璨晶。
參評皆特質,金榜綻功名。
研討編佳著,專文論點精。
版協揚召喚,鑒界繡前程。
(二)撰佳鑒登金榜
——賀《北京社會科學年鑒》獲全國第四屆年鑒評比
地方專業年鑒綜合一等獎感言
神州年鑒數千刊,滿目琳瑯種類全。
十載爭妍品牌創,一枝獨秀美名傳。
角逐博弈分伯仲,跨越志壇忘畏難。
精益求精猶奮筆,京華躍馬再爭先。
完善年鑒,精益求精
這些年來我認真學習、研究、貫徹《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重要性的意見》、《地方志工作條例》、《地方志書質量規定》、《地方綜合年鑒編纂規定》等中央相關精神和地方志年鑒文化專業文件,對《北京社會科學年鑒》做了一些理論研究思考,認為本年鑒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缺陷,需要加強和改進,應在以下方面再做努力:
第一,設置欄目的“概述”應進一步撰寫其內容和特點。在學科綜述、科研課題、獲獎成果、機構、學術團體、附錄欄目中設置概述體例中,進一步撰寫此部分的內容簡介和學術特點。
第二,設置“索引”體例并具體撰寫。在書后部嘗試編撰對于文章體為主及條目體年鑒的設置索引體例部分,提煉出各部分的主題詞,按照字母及筆畫排列。
第三,條目編撰進一步規范。條目達到資料精,元素全,行文規范,整體明確,各個條目數量質量應平衡。
第四,保證編輯質量。應進一步采取措施,糾正編輯方面的各種錯誤,保證“編輯校對應符合國家出版物質量管理的規定,差錯率不超過萬分之一”。
第五,修改尺寸。將版面的小16開本(787X1092毫米),修改為規范的大16開本(889X1194毫米)。
第六,適當擴大資料收集面。社會科學事業發展很快,新的成果很多,涉及面有拓展,應及時了解和充實。
第七,多參加一些學術交流、評獎活動。以便擴大視野,學習借鑒其他年鑒的經驗做法,充實提高,擴大宣傳本年鑒影響。
這些方面的完善改進意見,有些已做了改進,有些還應繼續做,有一些待創造條件再做。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前途遠大,前程似錦。我們回顧這14載年鑒編纂歷程感到,我們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歷史的回音仍在我們耳畔蕩漾,時代的號角已經嘹亮吹響。李大釗曾寫下一幅精湛的對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我們要認真學習和貫徹李克強總理最近對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批示,要堅持“熱愛祖國、忠于人民、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求真務實、開拓創新、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的公務員要求,弘揚“愛崗敬業、淡泊名利、鍥而不舍、開拓進取”的修志編鑒精神。
在“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召喚下,在促進首都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召喚下,在廣大社科工作者的召喚下,我們決心按照社科聯黨組的要求,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開拓創新,認清本年鑒特殊重要的社會地位,加強宣傳推廣,擴大它的社會作用。我們的社聯年鑒一定會提高水準、發揚成績、學習他人、加強改進、精益求精,越辦越好、辦成精品,努力將《北京社會科學年鑒》塑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中國年鑒、中國社會科學年鑒的學術精品品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增光添彩。
主要參考資料:
[1]《黨的十八大報告》學習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2]《地方綜合年鑒編纂出版規定(試行)》《中國地方志》2014年第4期
[3]《年鑒編纂入門與創新》許家康著線裝書局2006年9月出版
[4]《中國現代方志學》主編曹子西、朱明德,執行主編陸奇方志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作者:北京市社科聯副主席(正廳局級)、北京地方志學會兩屆副會長、北京詩詞學會副會長、《北京社會科學年鑒》編委、《中國現代方志學》主編、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