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熊鳴琴+吳覺妮+符秋眉
[摘 要]海疆是我國疆域的有機組成部分,海南島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了海疆觀念在國家對海南的治理與開發起關鍵作用。本文從中國傳統海疆觀念的演變與海南開發的角度,以唐宋時期海疆觀念的演變為切入點,比較唐宋時期國家海疆觀念與海南治理與開發的密切關系。
[關鍵詞]海疆觀念;海南;治理;開發
人們對海洋屬性的認識、利用與管理方式在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反映,我們稱之為海疆觀念。中國傳統海疆觀念大致緣起于先秦以前,形成于秦漢時期,發展與延續至清代,有其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脈絡,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弛張更替、強干弱枝、守土防御等特質。海南自先秦時期受到海疆觀念的影響,隨著歷代海疆觀念的變化而變化,同時也保持有自身的特性。本文從中國傳統海疆觀念的演變與海南開發的角度,以唐宋時期海疆觀念的演變為切入點,分析、比較唐宋時期,及同一朝代不同時期的國家海疆觀念的變化,進而探析其與海南治理與開發的密切關系。因學識所限,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一、從蠻域到郡縣:先秦至漢朝,中原王朝對海南的認識
(一)先秦時期
據史料顯示,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普遍接受興漁鹽之利的海洋觀念。自韓非子提出“歷心于山海而國家富”的理念,揭示了海洋對富國的作用后,沿海諸國都非常重視利用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把目光投向東南沿海的百越之地。海南島在此時進入中原王朝的視線。
海南島孤懸海外,很長一段時間被視為荒蠻之地。海南在先秦時期,有多種史籍記載,清雍正《廣東通志》所載:“瓊州府,唐虞為南交,三代為揚越之南裔,秦為象郡之外徼”。說明在唐虞之世,海南島是外徼的荒蠻之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并六國。此后,秦始皇先后兩次南征南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始皇統一嶺南以后,“發諸嘗逋逃之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據李勃先生考證,秦代海南島屬于象郡地,歸于南越國統治。可見,海南島雖和廣西南部同屬象郡,但島上實際并未設立政權機構。
秦始皇在位十二年,為了鞏固統治,五次出巡,其中四次東巡沿海。為了穩定東南沿海的百越之地,秦始皇派兵經略嶺南,對海外交通進行開發,也明顯蘊含了向海外發展的內在要求。可以說,秦始皇對海疆的重視和獲取海洋利益的需要,讓海南走上新的發展軌道。
(二)西漢:從開疆走向舍棄
西漢中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擴張疆土的時期。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平定南越后,在海南島上建立了珠崖、儋耳兩郡。從此,海南島正式被列入中國版圖,實現了中央政權對海南的統治,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漢武帝在島上開置郡縣,把海南納入中央管理體制中,實行封建制度的管理和統治,在客觀上顯然有利于本島社會的進步和土著居民的開化。但是,漢武帝在本島開置郡縣的主觀目的,并非為了開發建設本島,而是為了發展海外貿易和掠奪島上的珠、犀、玳瑁等土特產,因此導致島民的激烈反抗。應對激烈的反抗,賈捐之建議放棄海南,“又非獨朱厓有珠、犀、玳瑁也,棄之不足惜”。宋人周去非認為漢代棄海南是因為“今雷州徐聞縣遞角場,直對瓊管,一帆濟海,半日可到,即其所由之道也。元帝時以海道閉絕,棄之。”可見,把海南島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其中一環是西漢開發海南的初衷之一。漢代開發海南除了開拓疆土的意義外,開發海南是維護邊疆、海疆安全的防務需求,也有“備其所求、與交易有利”的經濟動機。在投入與產出不平衡的情況下,舍棄海南就提上議事日程。
漢武帝之后,漢廷財力已感困難。加之對島上自然環境缺乏認識以及島民的頻繁反抗,所以在建置儋耳、珠崖二十多年以后,采取收縮政策,始元五年(前82)把西部的儋耳郡并入珠崖郡,僅存一郡作為海南建置代表。初元三年(前46),又撤銷珠崖郡。后僅在今瓊山境設一個朱廬縣,歸海北合浦遙領。西漢對海南的統治,在六十五年時間里,從兩郡變為一郡,又從一郡變為一縣,區域縮小,級別降低,最后連郡縣官吏、戍卒以及漢族士民等撤到海峽以北。這實際上等于放棄了整個海南,意味著開發步伐停滯下來。
(三)東漢-隋:海南在遺忘中崛起
從東漢時期到隋朝統一,中國歷史經歷了一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動蕩過程,但海洋實踐活動仍在繼續進行,重視發展海外貿易,并在海上開辟航線和航海技術上都有較大的發展和提高。因此,在這個階段,雖然歷經政權變換,海南島總在統治者的視線內。
漢朝對于海南島的統治,從罷珠崖郡之后,并沒有設郡治,至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七年,伏波將軍馬援撫定珠崖,成為隸屬合浦的一個縣。雖然建置有所收縮,但人員往來卻有更大發展。《瓊臺正德志》載:建武二年,青州人王氏與二子祈、律,家臨高之南村,則東漢有父子至者矣。說明漢代海南的移民已經和商業聯系到一起。《漢書·地理志》云:所至國皆稟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致之。由此可見,自漢代以來中國使者、商人航行南海,發現南海諸島,沿海各地民眾相繼至各島并居住開發,歷代不斷。漢代已建立水師,承擔著巡視海域的任務,東漢時期,中央政府常派官員巡視南海海域及各部。但是漢代的水軍雖為常備兵種,但無常設的水軍統領,平時歸郡守管理,戰時則隨軍事活動而臨時任命首領。這種情況說明當時拓疆戍邊的海上軍事活動仍處于初始階段,還未受到以大陸為中心的中央王朝的應有重視。
隋朝初年,國勢興盛,航海能力比較強,積極從事海上經略活動。在隋煬帝重視海洋事業和“務遠略”的政策下,海南島的建置發生變化。隋朝在島上復增郡縣,計有珠崖、臨振、儋耳三郡十縣,除漢代建置范圍以外,還首次包括島東南部,并結束了珠崖為雷州半島所遙領的歷史,是海南島行政體系建立的一個劃時代階段。之后歷朝歷代,海南島不論設郡置州還是設府,都統屬于中央政權治轄之下,成為全國統一行政區劃的組成部分。
總之,由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發展需要,隋代及以前運用舟師進行海上經略活動,還屬于謀求經濟利益、拓展疆域的初級階段。海南在中央政權開拓疆土的主權意識作用下,加快了開發的步伐。
二、唐朝: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與海南開發
1.海上絲綢之路與海南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較為強盛的朝代之一,向以盛唐著稱。唐朝的經濟、政治、軍事、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得到空前的發展,在思想觀念上體現出對外開發意識的增強。唐太宗執政后即申明: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表現出一種平等對待周邊國家的開明態度。唐高宗下詔鼓勵實行對外開放的貿易政策,詔令曰:南中有諸國舶,…舶到十日內,依數交付價值,市了,任百姓貿易。其官市物,送少府監,簡擇進內。外國商人來華貿易只要按規定交付一定的貨稅和官市后,即可任百姓貿易。在政策的引導下,從廣州起航,經西沙、南沙群島到波斯灣、紅海的“海上絲綢之路”更加繁榮興旺。唐政府所設置廣州市舶使的職責之一,就是為朝廷抽取商稅。隨著海外貿易的繁榮,30%關稅的市舶之利,遂成為國家財政的一大收入。據《兩唐書》記載,得知黃巢起義軍攻占廣州后,唐王朝大為恐慌,左仆射于琮說:南海有市舶之利,歲貢珠璣,如令妖賊所有,國藏漸當廢竭。可見對海外貿易的依賴程度。
唐朝是以一種開放的心態來推動海外貿易蓬勃發展,這實際上是對秦漢以來海洋社會經濟屬性的深化,發展海外貿易與國家經濟利益緊密聯系起來。海南島地當南海之沖,北接中國內地,南鄰南海諸邦,自古便成為中國與南海海上交通之中點。特別是因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通過,在從廣州出航經越南、馬六甲海峽、印尼蘇門答臘島、斯里蘭卡的航道中,海南島是交通線上的必經之路。海南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內地商人把海南島許多特產運往海外或大陸販賣。因此,唐政府把注意力投向海南這個偏遠的瘴癘之區。隨著唐政府有意識經略海疆重視海外貿易,發展社會經濟,海南的地理優勢立即顯現出來,中央政府必然重視海南的治理與開發。
2.海南開發新篇章
唐朝比前代王朝更重視開發邊疆,經營海疆。海南島的開發掀開新的篇章。首先是唐朝對海南島的統治比隋代大為加強,主要表現在:一是沒有和前代一樣在本島推行羈縻制度,而設立與內地一樣的行政機構,“唐高祖武德五年,立崖、儋、振三州”,進行直接統治和管理;二是不斷增設統治機構,先后置三都督府、七州和二十六縣以上。唐代少數民族地區一般被劃為羈縻州。海南雖屬少數民族地區,但不設羈縻州,而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官吏,同其它地區一樣設州縣管轄,說明唐代頗重視海南開發。唐朝在本島的建置空前發展,行政區劃不斷擴大,到德宗貞元五年(789年)達五州二十二縣,開發地域從環島沿海逐漸擴大到五指山腹地,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鼎盛氣勢。
唐代開發海南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1)建置已不限于過去開發的珠崖、儋耳等地區,第一次擴展到東部樂會、陵水等縣。(2)積極增設郡縣如臨高、容瓊等縣,把過去王朝勢力未到之處納入開拓范圍。(3)唐繼漢后在河口海岸設治外,還進一步把開拓區域溯南渡江而上,向它的腹地和縱深方向推進,如在南渡江中游一度設忠州(今屯昌境內),在它的支流龍州河流域設曾口縣,繼而從南渡江下游南下,繞五指山區北緣,經今定安、瓊海,與東南各州縣連成一片,從而完成了環島建置。(4)島上開拓得到島內外海陸交通的配合,促使它向縱深方向發展。唐代南海航線繼晉以后通過島東部海域的所謂“通海夷道”更加發展,與南洋和印度洋諸國聯系加強。這無疑是有助于海南東部開發。
三、從蠻裔到疆域:宋代——海南開發新階段
(一)宋代對海南的認識
1.謫宦與儋耳
海南島由于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落后的社會發展面貌,至宋代,仍視為炎荒之地。史載:“初平嶺南,(宋太宗)命太子中允周仁浚知瓊州,以儋、崖、振、萬安等四州屬焉。上謂宰相曰:遐荒炎瘴,不必別命正官,且令仁浚擇偽官,因其俗治之。”海南不在九州封域之內,尚在荒服之外。所以在中原人士的觀念中,海南甚為遙遠。乾興元年(1022),丁謂遠謫崖州,曾作《到崖州》:
今到崖州事可蹉,夢中常若在京華。
程途何啻一萬里,戶口都無三百家。
夜聽孤猿啼遠樹,曉看潮浪瘴煙斜。
吏人不見中朝禮,麋鹿時時到縣衙。
從丁謂詩中可見,崖州萬里之遙,人煙稀少,本該莊重肅穆的縣衙竟然能有麋鹿時常出現,崖州荒涼可想而知。
紹圣四年(1097),大文豪蘇軾得知被貶海南后,給友人王敏仲的信中寫道:“某垂老投荒,無復生還之望,昨與長子邁訣,已處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當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與諸子,死則葬于海外”。待他責授瓊州別駕后,在《到昌化軍謝表》中對宋哲宗直言:“并鬼門而東鶩,浮瘴海以南遷。臣孤老無托,瘴癘交攻。子孫慟哭于江邊,已為死別;魑魅逢迎于海外,寧許生還?”表文中充滿悲觀的情緒。在與朋友的書信中亦悲嘆:“某垂老投荒,豈有復見之期”。南宋時,李光貶至海南,也作詩表達了“聊表蠻邦作醉鄉”之感。
從以上貶謫到海南來的官宦文人詩中,不難看出,在中原人士的眼中,不論是君王還是文人墨客,海南就是一片令人畏懼的荒蠻之地。
2.“背海立國”:南宋海防形勢嚴峻下的海南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陷開封,俘虜徽欽二帝及趙宋宗室北歸。當時康王在外幸免于難,后在南京即位,是為宋高宗,改元建炎,史稱南宋。宋高宗即位后,定都杭州。這一立國態勢,被劉子健先生形象稱為“背海立國”。南宋建立后,金軍已經占領中原大片土地,邊防線南縮到黃河、淮河一線,原來遠離前線的東南沿海頓時成為了國防邊緣地區。為了加強海防,南宋政府構筑了一環二線的防御格局,所謂一環,是以首都臨安為核心,在江浙沿海一帶形成的環狀兵力分布格局。兩線指江浙以外的淮東和福建、兩廣地區。淮東沿海是海防的北線。福建、兩廣地區是海防的南線,在南宋中前期,這里雖遠離敵境,但南宋政府經常從這里征調民船和水軍,因此在海防上處于二線地區。
南宋末期,戰備升級,廣西也成為了海防的前沿地區,海南的海防作用也隨之加強。早在北宋慶歷中,海南就設有水軍,“招收廣南巡海水軍,予以旗鼓訓練,備戰守之役”。南宋時宋兵與金兵隔江對峙,“水軍之制,則有加于前”。南宋政權也正是依靠強大的水軍,才擋住了金兵南侵的鋒芒,遂能偏安于江南五十年。此外,為保護海外貿易航道的安全暢通,宋代在廣州、泉州、明州、揚州等主要港口的外圍,設置多處軍寨,以“控扼至要之地”。在舉國上下重視海防的情況下,海南也不例外。紹興三十二年(1162),廣南西路經略安撫、提刑司申:本路轉運判官鄧酢言:廣西瓊、雷、化、欽、廉等州,自來不曾置水軍,遇有海盜沖犯,如蹈無人之境。今欲招募水軍四百于瓊州白沙海港岸置寨屯駐。于是,南宋始置全島水陸最高治安兼軍事機構——海南水陸都巡檢使司,設水陸都巡檢使一員,由廣南西路經略司準備將領兼任。并置白沙寨,統轄水軍,彈壓盜賊。又招置水軍二百人駐扎瓊州。南宋在國土狹小的情況下,海南開始享受國民待遇,而不是各類罪犯的收容所。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知瓊州黃揆建議不要再把海南作為流放罪臣之所,認為流放奸民到海南為兵,“是聚千百虎狼而共置之一丘也”,一旦積惡潰裂而出,則海南之民,“項背不能帖席而臥也”,請勿專送罪人赴海南。高宗從之。
(二)海疆觀念與經營海南島
1.全島建置
入宋之后,隨著整個中國社會重心的逐漸南移,嶺南交通承擔的政治、軍事職能也漸漸被經濟職能所取代,而廣東的水路兩路交通較前代更加發達,海外貿易更加繁榮。宋代對海南行政建置也隨著政府的重視發生改變。宋太祖時期,全島建置轉運司一、州四、縣十四;至南宋末年,全島安撫司一,節鎮州二,軍三、縣十二、鎮一、寨九。建置比較穩定,有利于當地的統治和開發。為了加強集權,太平興國三年(978),置全島最高治安管理機構——海南四州都巡檢使司;熙寧間(1068-1077),設置全島高級統黎、撫黎官職——三十六峒都統領;元豐四年(1081),改置瓊管安撫司,統管全島軍民兩政。以上這些措施大大減少行政指揮層次和臃腫局面,適應經營海南和貿易發展的需要,加強了瓊州的地位。隨后使瓊州兼廣西路安撫都監,“提轄海外逐州軍公事”,起著路一級某些行政職能,加快促進島內外的交流和地區開發。因為海外貿易的緣故,沿海地區仍是宋代開發重點。
2.漢黎環形開發區
宋代海外貿易發達,海南因海路頗受重視,加之海南未受戰亂影響,有穩定的發展環境。對比漢唐時代,政府對黎人全無政策可言的狀態,宋代時有了較大改觀。因漢唐遷移到海南的漢族逐漸繁多,漢黎之間交往逐漸加深,宋政府開始正視對本土(黎族)的開發。
趙宋政權對本島基本上采取懷柔政策,以招撫內附為主,促使黎族漢化區域不斷擴大,這也是經營范圍擴大的重要表現。以建置為分野,從山區到沿海,大致形成三個分布帶,即“生黎”居中心山區,漢族分布在沿海四周,“熟黎”介于兩者之間。這種環形人文政治地圖與本島地形的圈層特征有某種相似之處,反映了開發程度不同的三個層次。第一層沿海漢族和居住在所謂州縣以及“省地”的漢化黎族區。他們都屬于國家編戶,一樣當差納糧,居住地沒有截然分明的界線。在這一完成民族融合的地區,封建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是本島開發地區。第二層所謂“熟黎”地區,包括兩種人,一是與漢人接觸多,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較高,“半能漢語”、“耕省地”、“供賦役”,直接受政府控制的黎人;二是從島內外由于各種原因逃入黎區的漢人。前者雖然也居住在州縣統治范圍內,但離州縣較遠。最里層所謂“生黎”區,分布在五指山腹地,“去省地遠,不供賦役”、“生黎之巢深邃,外人不復跡”。他們處在州縣統治的范圍之外,生產生活條件都比熟黎落后,雖有農業,但漁獵采集占主導地位,各方面都保留著濃厚原始公社成分,愈往中心愈原始。形成了蘇東坡所稱的“四州環一島,百峒蟠其中”格局。
懷柔政策在國家政策上的體現,從《宋史》、《宋會要》等宋代史料中可知,對黎族的統治辦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于黎亂,必以力謀和平解決之法,非至萬不得已時,不輕用兵。第二:對歸順的作亂黎首,準貸其罪,以示寬大。第三:對歸順黎人特加優遇,以資獎勵。第四:減免黎人租賦,以示體恤。第五:以官爵籠絡黎首,以其治黎。第六:獎勵撫黎有功之人,以示國家方針。第七:努力化黎,遏制亂源。第八:對漢黎糾紛,盡可能以公平處之。這些都是懷柔和羈縻政策的運用,頗有效果,所以宋代,黎亂并不多見,為海南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宋代對海南的開發以生黎族在中心,熟黎和漢人環繞四周的開發模式逐步為歷代繼承,發展成為固定的模式。筆者認為這個模式,主要是因海外貿易的作用,海南島四面環海的區域都有港口或者開展與海外貿易有關聯的業務。為了海外貿易的正常進行,有必要阻擋黎人的侵擾。同時為了防范海盜,保護航道安全,港口附近區域駐守官軍,原地的黎人則逐漸內退,逐步形成環形開發模式。
(三)宋代海外貿易與海南開發
1.海外貿易與國家經濟
北宋的統一,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但終其有宋一代,一直面對北方領土失控的窘境。在北方少數民族進逼中原的強大壓力下,經濟中心逐步南移,宋朝政權向海外用力的趨向也明顯加大。宋金戰爭后,南宋偏安江南,宋朝統治者為了維持國家龐大的財政支出,必須多方開辟財源以增加財政收入,其中海外貿易所帶來的豐厚收入自然會引起高度重視。從宋太祖開始,一直到南宋歷代帝王,都重視海外貿易,實行鼓勵對外開放的貿易政策。宋太宗時,“遣內侍年八人,赍敕書、金帛,分四綱,各往海南諸蕃國,勾招進奉,博買香藥、犀牙、真珠、龍腦。每綱赍空名詔書三道,于所至處賜之”。采取主動、積極的姿態向海外發展,而且在具體做法上也靈活變通,以“空名詔書”的辦法,極力招徠海外諸國到宋貿易。在此政策推動下,海外貿易成績斐然。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大抵海舶至,十先征其一,價直酌蕃貨輕重而差給之,歲約獲五十余萬斤、條、株、顆。宋仁宗皇佑(1049-1067)中,歲入象、犀、珠、玉、香藥之類,其數五十三萬有余。治平(1064-1067年)中,又增十萬。宋徽宗崇寧、大觀(1102-1110)間,九年內收至一千萬。南宋偏安臨安,為了維持半壁江山,海外貿易更為政府所重視。宋高宗紹興六年(1136)規定:“能招誘舶舟,抽解物貨,累價及五萬貫、十萬貫者,補官有差”。在各項措施的鼓勵、刺激下,海外貿易蓬勃發展。
總的來說,“國家根本,仰給東南”,江南一帶包括廣大的沿海地區已經成為國家的經濟命脈所在。所謂“經費困乏,一切倚辦海舶”,以海外貿易為核心的海洋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相當的比重,因此,宋代對海洋的社會經濟屬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海洋方位和海洋安全的重視程度較之前代也有所加強。宋高宗強調“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于民?”由此可見,充分利用海洋經濟資源,保護發展海外貿易,并把其納入國家財政管理軌道,已被視為富國的重要途徑。
2.海南貿易與開發
宋代海南島與南海諸國的交通和貿易逐步發展起來。海南島與南海諸國地理相近,貿易便利。“海南四州黎峒地與南蕃相望”,“瓊州、萬安軍、吉陽軍…若夫浮海而南,近則占城諸蕃,遠則接于六合之外矣”,開寶四年(971),廣州設置市舶司,東南亞諸國在宋代去往中國的航線,從越南中南部沿海航行,然后東北行,直到海南東南角,再沿海南島東岸航行到海南島東北角,東北行至屯門,入內河,抵廣州。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海南島成為與南海諸國貿易的必經之路。廣州市舶司的設置,更加快海南島航線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