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燕 陳雅楠
[摘 要]“致靜篤”本為道家哲學觀點,有其獨特的哲學意蘊。借由審美心境各要素的分析來探討凝神冥思、以靜制動、收視反聽及超脫俗世,達到對“致靜篤”美學價值的審視與解讀。
[關鍵詞]“致靜篤”;審美心境;要素
一、引言
《老子》第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逼浜螅f子將其具象化,正式提出“致靜篤”。具體而言,其心理情狀是專注于對象,以心志統一的凝神狀態進入審美自由的高峰體驗境界。而通達“致靜篤”的心理途徑則要求以己心之虛空去接容萬物。用現代審美心境來檢驗“致靜篤”,也為思維活動進行自由的想象和大跨度的跳躍性聯想提供了全面的標桿。
二、審美心境要素分析
審美態度說、移情說、心理距離說等關于審美心境的學說已論證了影響審美心境的部分因素,而格式塔心理學研究也為審美心境的分析帶來了有利參考。其中,審美欲、審美知覺、審美想象及審美情感等因素則是其中的重要標桿。
(一)審美欲
弗洛伊德引入“Libido”概念,認為libido與饑餓類似,是力量的標志,而欲望則是伴隨著這種力量產生。換言之,力量是這種原始力量的表現?!叭俗钌顚拥挠窃杂侨祟愐磺行袨榈脑瓌恿ΑP杂纳A出現了愛情和對性別的審美追求,進而出現了人類良性審美心境和情愛審美心境。”[1](季汝甜,2012:23)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使得他們要求看五色、聽五音、食五味。審美欲來源于生活。在此欲望的催使下,人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即為審美心境。
(二)審美知覺
所謂審美知覺,即當審美對象與審美主體通過感官直接遭遇時,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所進行的綜合、整體的把握活動。以柳宗元的《江雪》為例?!扒进B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绷谠鑼懥艘粋€萬籟俱靜的藝術世界。往日處處生機盎然的自然界被一場大雪粉飾成了一個冷清清的世界,加上一葉孤舟,一個獨釣者,更顯寂靜。這是柳宗元被貶至永州時所作,《江雪》形象地表達了他郁郁不得志的憤懣情緒,這是審美主體與對象間的共鳴,是主體意識在審美對象上的傾注。
(三)審美情感
人對客觀存在的美的體驗和態度即為審美情感。審美心境中的情感主要包括主體已有情感、由眼前對象激起的情緒及升華后的審美情感。以國畫大師齊白石為例,他晚年曾在《兒時釣蝦圖》題詩道:“五十年前作小娃,棉花為餌釣蘆蝦。今朝畫此頭全白,記得菖蒲是此花”。齊白石少年時代對蝦的濃厚興趣使其萌發了畫蝦的藝術種子。齊白石的生活情感選擇了審美對象,進而由審美對象激起主體對審美對象的情緒反應,產生進一步享受審美對象的渴望,自此推動審美心境向深處發展。
(四)審美想象
審美想象是在情感的推動下展開的。在主體情感的推動下,審美需要借助想象而具體化,最終形成審美意象。在強烈的情感運動中,審美主體達到了一種深層的感動和理解,領悟到難以言傳的生命價值與意義。事實上,在審美過程中,是審美情感推動著審美活動的發生,但審美主體只有在情感的推動下,才會通過想象再現或創造審美意象去感受并理解對象的美,沒有審美情感的促使,想象就不能成為審美想象。同時,審美想象因受到主體審美情感的推動,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活動,可以高度發揮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使審美主體能夠勾勒出理想審美對象。
三、審美心境下的“致靜篤”
傳統“致靜篤”理論就已經包含有“虛實結合”、“動靜相生”的辯證思維。這里主要從審美心境的角度對現代“致靜篤”理論進行動態解析,由此反觀傳統“致靜篤”的審美特質。
(一)凝神冥思
從審美知覺來談“致靜篤”,強調的是要調整進入一種適宜的審美心理境界,也就是進行審美活動所必須具備的特定的審美心理狀態。“致靜篤”的心態歷來被視作審美創造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心理條件,尤其是在藝術創作活動中。
莊子在《達生》篇講了駝背老人捕蟬的故事。老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所以捕蟬“猶掇之也”。他說:“吾處身也,若厥株拘……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這說明,致靜篤心態是心與物融為一體,凝神最終可以在恬淡無為中達到無所不為。陸機在《文賦》中說:“罄澄心以凝思,眇眾慮而為言。”“凝思”必須以“澄心”為前提條件。蘇軾《送參寥師》云:“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痹娙嗽趧撟髑笆棺约盒目找忪o,才能營造出美妙的詩語和詩境。“凝神冥思在審美心境中,表現為對外視聽感官的關閉。”[2](鄧紹秋,1992:83)陸機在《眼連珠》中指出:“虛己應物,必究千變之容;挾情適事,不觀萬殊之妙”。只有凝神靜觀,佇立天地來洞徹萬物,方能感受和把握大千世界的奧秘。凝神冥思的心境在藝術家創作發生以前便已準備就緒,一旦創作開始進行,這一審美心境就會延續下去,目的是要保持審美過程中大腦優勢興奮中心的繼續存在,從而不至于讓主體的創作意志抑郁沉滯、創作興致遭到破壞、創作構思中斷止息。在預設了“致靜篤”的心態后,審美主體帶著自己的人生體驗通過藝術沉思進入創作實踐,在構思物化的過程中同樣也可以獲得一種凝神冥思的審美心境。是以王羲之云:“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边@就說明古人早已將致靜篤中凝神冥思的審美心境當作譯書思維的普遍規律。在此過程中,審美主體不僅選擇把握審美對象,而且通過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煥起其藝術創作爆發力,自此亦為“致靜篤”帶來了一種創造力。
(二)以靜制動
從審美情感角度看待致靜篤,主要強調的是以積極運動的精神情感去擁抱自然、同化自然,在審美現象中尋找審美本質。莊子發揮老子“守雌”的柔靜精神提出了“唯道集虛;虛也者,心齋也”的人生體驗,其內含正是“思虛靜則故德不去,孔竅虛則和氣日入”、“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之正”的力量。
審美情感下關注更多的是內在思維及情緒的積累。這種靜中有動的思維方式加深了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的主觀映象與情感積淀?!办o”的內因是求“動”,過濾心靈,清除雜念,才能為藝術思維活動的展開提供足夠的心理空間。審美主體借助對現實生活的靜觀,在這種靜觀默照中忽然領悟、發掘和印證審美對象,從而與其榮威一提,達到物我兩忘、顯示與心靈融為一體的審美心境。這種以靜制動的審美情感實質上也是一種自由的審美心境。在這種心境下,審美主體得到的實際上是一種包含著情感凈化或情感喜悅成分在內的感性認識。它擺脫了理性思維和感性直觀的束縛,消化了主體意識,成了物我渾然的同一體,達到了“忘我”境界。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它呈現為外靜內動的心理平衡狀態,如《朱子語類》中所說:“人身只有動靜,靜者養動之根,動者所以行其靜?!蓖忪o指向內動,內動體現外靜,動靜相生,以靜養動,最終形成積極能動而富有創造性的動態心理,期間,主體可以充分獲得思想解放,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以迎接審美高峰體驗的到來。莊子在《在宥》中說:“至道之精,窈窈冥冥……為汝入于窈冥之矣,至彼至陰之原也?!逼渲?,“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正是精神完全處于安靜狀態。上達于“至陽之原”,下入于“至陰之原”,則是審美主體在靜中沉浸于自由的想象。同時,在此還可以看到,靜中的動,包含著在有限中感受無限的極致,在天地精神中獲得超越現實的自由?!熬袼倪_并流”,“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顯示出審美主體在以靜制動的審美心境下心靈的自由境界。
(三)收視反聽
“收視反聽,即不視不聽。指不為外物所驚擾。形容專心致志,心不旁騖。也指排除外界事物干擾,集中精力思考問題?!盵3](杜道明,2009:79)其實早在《文賦》開篇,陸機就已指出:“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于典墳”。前一句講的是審美主體創作前對外界事物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調查,后一句則是交代審美主體通過博覽群書來具備進行審美創造的知識積累,其中以審美主體的情感作為線索進行整體貫穿。他所強調的是在創作之前的準備階段,即素材的獲取過程中,主體必須具備“靜”的心境,不受外物和雜念的束縛與干擾,內心清明,心神專一。審美主體在如此審美心境下,方能充分調用審美知覺、審美情感來完成最終對審美對象的審美想象。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首先以“四序紛回,而入興貴閑”論述了收視反聽對于審美主體在創作前所應具備的審美心胸的意義。他將傳統的致靜篤思想放諸文學創作領域,用以說明作家在進行藝術構思時所應具備的心理境界和保持的心理方法,使“致靜篤”浸染了文學的內涵。在他看來,藝術構思的關鍵環節在于“神與物游”,而怎樣才能達到“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的最佳構思狀態?劉勰認為最重要的是“收視反聽”的作用,作家只有具備了“收視反聽”的心理狀態,藝術構思活動才能有效的進行。其次,《莊子·養生主》所說的疤丁解牛時的情景:“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可見,致靜篤的心理活動就是由外部向內部的轉移,其特點是外靜內動。專注于內心世界的結果是精神馳鶩于八極之遠,心思神游于萬初之高,就會出現超越時空的審美想象。審美主體在此審美心境之下,以收視反聽為契機,自此展開一系列的審美活動,完成日常意識向神秘意識的轉換。
(四)超塵脫俗
致靜篤,從本質上來講,是審美主體脫離俗世、忘其自身后,心懷空明澄澈,從而獲得的精神解脫和心靈自由。因此,致靜篤實則為審美主體人生社會態度的反映,為日常立身行事基本行為準則所制約。金代詩人元好說道:“萬慮洗然,深入空寂。蕩元氣于筆端,寄妙理于言外?!痹谜J為,只有心地純凈的審美心境,才會將元氣流瀉于筆端,天機袒露于自然。古人視審美主體的淡泊本性助于更多流露出主體的自然真性情,為實現審美想象的前提。
凡是主張致靜篤的畫家,大多是性情恬淡、不以個人名利為重的高雅之士。“由于山林泉石、野花閑草等自然審美對象沒有明顯的社會功利內容,而且又主要以自然形態之美來征服觀賞者,因此,古代山水畫論和山水畫創作,尤能反映出古人以虛靜作為對主體人生態度價值評斷的取向?!盵4](李健,1991:83)清代畫家沈宗鴦在《芥舟學畫編》中說:“筆墨之道本乎性情,凡所以涵養性情者則存之,所以殘缺性情者則去之,自然俗日離而稚可日幾也。夫刻欲求未必長存,力欲求未必盡去,彼紛紛于內,逐逐于外者,亦思從事于茲,以兒大稚,其可得乎!故欲求稚者,先于平日平其爭竟躁庚之氣,忽其機巧便利之風?!鄙蜃邙剤猿謱ⅰ扒逍牡匾郧逅讘]”作為通向筆格之高的首要條件。認為爭名逐利是對性情的損耗,自然不可能完成最終的理想審美想象。正是在此類審美心境下,致靜篤超脫俗世的終極定性為審美實踐畫上了完滿的句號。
四、結語
道家哲學觀點“致靜篤”本身有其豐富的哲學意蘊和美學內涵,在中國美學史上備受推崇,而從審美心境角度的研究將其推向新的高度。“致靜篤”主張審美主體通過凝神冥思煥起審美知覺,借由以靜制動達到自由的審美境界,把握收視反聽完成對審美對象的審美想象,最終超塵脫俗,重獲心靈新生?!爸蚂o篤”與審美心境的融合,也成為了藝術創作的發展之“源”,烙上了鮮明的名族印記。
參考文獻:
[1]季汝甜.審美心經的靜態分析[J].美學論壇.2012(8):23-26.
[2]鄧紹丘.禪與審美心境[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2)::83-87.
[3]杜道明.道家虛靜說及其美學意義[J].中國文化研究.2000(27):78-85.
[4]李健.中國古代藝術思維理論的價值及顯示意義[J].阜陽師院學報(社科版).1991(3):82-89.
作者簡介:顧曉燕,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碩士生;陳雅楠,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