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強
這里山川俊美,這里湖泊靈秀,這里千山蒼勁,這里萬壑翠薇。山韻積生精氣,水韻薈萃靈光。倭肯河、撓力河繞山而行,如兩條玉帶飄逸飛舞,令這座城市活潑律動,更具靈氣。市周邊的眾多水泊,似花瓣散落,把群山裝點的錯落有致,生機盎然。桃山、仙洞山、萬寶山成“品”字形相擁著這塊土地,桃山湖和萬寶湖如兩顆明珠鑲嵌在市區的兩端,“三山兩湖”映襯,綠樹清風相伴,真的是“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這片沃土,春時花夭,夏日綠滴,秋天果黃,冬季雪潔,可謂無景不美,四季如畫。
這里地下藏寶,這里千頃煤田,這里烏金飄香,這里黑玉遍地。造化鐘靈,蘊藏豐厚,國家騰飛,能源先行。捧出烏金千萬噸,無私奉獻;灑下汗水幾十年,人盡赤誠。萬眾一心,合力建設現代化,攜手并肩,爭創新型能源城。鋼軌如織,在艷陽的輝映下閃著彩光,橘紅色、墨綠色的火車鳴響著早春的號角,鐵塔銀線,在藍天之下青山之間,昂首發出壯語豪言。煤浪翻騰,烏金流淌,傳遞著礦山的喜報;黑玉專列,馳向遠方,灑下一路歡唱和笑聲。
這里人杰地靈,這里英才輩出,這里彩蝶紛飛,這里群星閃爍。楊揚,中國冬奧會歷史上第一金,運動生涯共獲得59個世界冠軍,是中國迄今為止獲得世界冠軍最多的運動員。王濛,中國短道速滑的一顆新星,2009冬奧會,女子500米決賽為中國奪得首金。許鏡清,國家著名作曲家,為一百余部電視劇創作了音樂。《西游記》、《女人不是月亮》、《宋慶齡和她的姐妹們》等電視劇的主題曲皆出自他手。作家魏巍熱情歌頌的十三名烈士中的井玉琢,隱功務農四十春秋才被發現就是當年全國人民心中“最可愛的人”。中央軍委頒令,“富于理想勇于獻身的優秀大學生”張華。……
昔日荒山野嶺,少見人煙,今日“北方溫州”,風光無限。高樓千幢平地起,車水馬龍市井繁,三江商賈集于此,四海名優貨價廉,文興正氣百業舉,科技先行越前端。
這里啟宏圖于盛世,這里開偉業在當今,改革開放,心存高遠,銳意進取,如沐春風,新舉措促進城鄉發展,大手筆繪就宏偉藍圖。城市底蘊,愈益豐厚,文明內涵,與時俱增。
這就是地處祖國北方邊陲,美化、綠化、凈化、亮化、現代化的新型工業城市——七臺河。
詩云:
沃野千里藏烏金,
三山兩湖多奇人。
巧手繪出青山綠,
眾志成就百事新。
凱歌高亢誦心曲,
華章絢爛書詩魂。
繼往開來迎盛世,
和諧發展鑄宏文。
今日七臺河,無愧于歷史,有志于前行;明日七臺河,既顯其茵綠,更見其繁榮。
城市史略
據《黑龍江省志》和《七臺河市志》載,今天的七臺河地區,在遠古商周時代,是祖國古老民族之一肅慎族的地域。肅慎族,漢代改稱挹婁;南北朝稱勿吉;隋唐稱靺鞨;遼、金、元、明稱女真;公元1635年,清太宗改女真為滿洲。
漢代,挹婁臣屬夫余(我國古老民族之一,居住在今吉林省農安、扶余縣一帶),而夫余隸屬于漢朝設于東北的玄菟郡(郡址在今沈陽市東郊)轄,挹婁亦附屬于漢。公元220年至226年,挹婁擺脫夫余統治,直接與中原往來。
唐代,公元713年,唐玄宗冊封靺鞨族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兼忽汗州都督。這個地方政權在歷史上稱渤海國。渤海國轄5京、15府、62州、130余縣(因當時強盛,稱海東盛國),七臺河地區歸屬鐵利府(府址今阿城迤東之地)管轄。
公元926年渤海國被契丹滅亡,公元947年契丹改國號為遼。遼在今依蘭縣以東松花江兩岸至烏蘇里江口設五國部,越里吉(今依蘭縣治)為五國頭城,七臺河地區歸屬越里吉管轄。
公元1115年,金滅遼。地方最高行政機構為路,共設19路,七臺河地區歸屬胡里改路(路址在今依蘭喇嘛廟)管轄。
元朝創行省制。將胡里改路并入遼陽行省開元路(路址在今遼寧省開原縣境內),設胡里改軍民萬戶府(府址在今依蘭喇嘛廟),七臺河地區歸屬胡里改軍民萬戶府管轄。
公元1409年(明永樂七年),明朝政府在黑龍江下游亨滾河東岸特林地方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下設衛、所。七臺河地區歸屬嘔罕河衛(嘔罕河即今倭肯河,衛址在今依蘭縣東)轄。
清代,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于三姓(今依蘭縣)先后設置協領、副都統及府、道衙門等軍政機構,七臺河地區歸其所轄。
1916年(民國五年),以桃山腳下的王霸砬子河(今萬寶河)為界,七臺河地區分歸依蘭、寶清兩縣轄。1918年(民國七年),經吉林省長公署批準設勃利縣。從此,七臺河地區由依蘭縣劃出,歸屬勃利縣轄。至1965年,七臺河地區屬勃利縣轄47年。
特區建立后的沿革
七臺河地區由于煤炭工業的迅速崛起和發展,人口逐年增多,市政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政權建制不斷加強。
1965年3月1日,中共黑龍江省委、黑龍江省人委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2月2日電示,下發了《關于建立七臺河特區的通知》,決定組建七臺河特區。同年5月20日,七臺河特區正式建立,實行政企合一管理體制,七臺河特區和七臺河礦務局一體辦公,屬黑龍江省合江地區轄。
1968年4月20日,經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批準,成立七臺河特區革命委員會,仍屬合江地區轄。
1970年4月1日,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批示下發通知,將七臺河特區改稱七臺河市,隸屬關系不變,為地轄市。
1983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七臺河由地轄市升格為省轄市。
地理區劃人口氣候
七臺河市位于黑龍江省東部的張廣才嶺與完達山脈兩大山系銜接地帶,倭肯河中上游。位居東經130°06′~131°58′,北緯45°16′~45°37′之間,版圖面積6221平方千米。東與密山市、寶清縣接壤,西與依蘭縣相連,南與林口縣、雞東縣交錯,北與樺南縣為鄰。
七臺河市東西直距130千米,南北直距84千米。從東部起到南、西三面環山,東部區為山,中部丘陵,西北部平原。市境內有27座較高的山嶺,均屬完達山系余脈,最高山峰勃利縣通天二林場李牧營溝的界山,海拔1008米,平原和丘陵地區平均高度都在海拔235米左右。倭肯河貫穿市轄區、勃利縣境內。
七臺河市轄三區一縣。即新興區、桃山區、茄子河區和勃利縣,人口89.5萬。現有23個民族。除漢族外,有22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人口共計61000余人,占全市總人口的7.8%。其中:滿族近44000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1.2%;朝鮮族11000多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18.1%;回族2100多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3.5%;蒙古族近2000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3.09%;錫鉑族248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0.44%。其余各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壯族、布依族、彝族、維吾爾族、鄂倫春族、赫哲族、藏族等。
七臺河市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降水各季分布不均。冬季漫長,干燥寒冷,夏季較短而濕熱多雨,春、秋兩季氣候多變,春季回暖快、風大而少雨干旱,秋季降溫快,來霜早。土壤結凍期在每年10月至下一年5月上旬,長達230天左右。年平均積溫5.1℃,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為-18.3℃,極端最低氣溫達-39.0℃。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為21.9℃,最高溫度37.4℃。年平均無霜期為128天,年平均降水量549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484。五至九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9%,七至九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水熱同季,晝夜溫差大。
七臺河地名考略
關于七臺河的地名,流傳有幾種說法。
一說是七臺河來自朝鮮族語言。在七臺河建市之前,聚居在現七臺河市勃利縣杏樹鄉的朝鮮族居民,稱呼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為齊得和(音譯)。后來成立七臺河市后沿用了這個說法,但在原來基礎上作了部分修改,音譯為現在的七臺河。
另一說是七臺河源于河流名。這一地區的開發建設,特別是農田、交通、煤礦,尤其是市區的開發建設,皆發端于七臺河的附近,故在其附近設置的村、區、鄉(公社)、鎮、特區、市等各級政權機構,均以河命名。
還有一說是流經現在市區老“一百”附近的“七臺河”的確為一條河的名字,但這條河的命名是由七臺河市的名字而來,并非因河得名。現在,在原來的七臺河附近又形成了一條新的河流,人們把這條新的河流稱為新七臺河,于是有了現在的新老七臺河之分。
經查考,1887年《三姓志》卷四記載,七臺河原名奇塔河,又經查考,奇塔河為鄂倫春語薪屋之意,七臺河名由奇塔河的諧音轉換而來。這一說法得到了普遍的認可。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七臺河市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探明金屬、非金屬礦藏30多種,有煤炭、石墨、黃金、大理石、石灰石等。煤炭資源得天獨厚,七臺河煤田是由36個礦區組成的凹陷煤盆地,東西長約110千米,南北寬15千米,煤田延伸上百公里,含煤總面積為7200平方千米,含煤地層總厚度2500~3700米。已探明煤炭儲量52.6億噸,保有儲量17億噸。煤種全、儲量大、煤質優,灰份在10--40%之間,發熱量在6000~8000大卡/千克之間。主要煤種有弱粘煤、氣煤、肥煤、焦煤、瘦煤、貧煤、無煙煤等,其中:焦煤及煉焦配煤為全國三大優質煤基地之一,占總儲量的87%。被列為全國三個保護性開采煤田之一。是黑龍江省重要的主焦煤和無煙煤生產基地。
土地資源 全市土地總面積為62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5.1萬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31.3%;林地面積3273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52.6%;牧草地55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0.9%;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14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3.4%;交通用地75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1.2%;水域163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2.6%。耕地大部分在丘陵漫崗上,是市區主要產糧區。蔬菜地和水稻地分布在溪河兩岸的沖積平原上。在耕地中白漿土、草甸土76%,氮和有機質含量較高,土質肥沃,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條件。
森林資源 全市共有林地面積328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52.8%。森林活立木總蓄積1440萬立方米,其中全市17個國營林場天然林活立木蓄積457.7萬立方米,人工林活立木蓄積434萬立方米。樹種有90余科1000余種,主要優質木材有紅松、落葉松、樟子松、椴、樺、柞等。植被屬于“長白山植物亞區”,草木茂盛。主要生長著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有柞、樺、椴、松等20多種。全市林地主要分布在市區東南部,宏偉、嵐峰、鐵山一帶。
物產資源 七臺河林區是山產土特物產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在廣大林區和山野丘陵地帶生有蕨菜、黨參、桔梗、刺五加、五味子等山野菜和藥用植物300余種,木耳、猴頭、榛蘑等食用菌類等可食用開發利用的40余種。這些山野菜被視為“山珍”、“天然無污染綠色食品”。鹿、熊、狍子、雉雞等野生珍稀動物長年棲息在密林中,鳥類資源有200多種。
水利資源 七臺河市區境內由倭肯河及撓力河兩大水系組成。倭肯河水系有主流倭肯河,支流七臺河、挖金鱉河、萬寶河、茄子河、中心河、龍湖河等;撓力河水系有主流撓力河,支流大泥鰍河、小泥鰍河、嵐峰河等。主要的17條河流穿越全境,集水面積達1248平方千米的倭肯河、撓力河兩大水系滋潤著兩岸豐腴的土地。現已形成水庫26座,其中桃山水庫積雨面積2100平方千米,蓄水量2.64億立方,是黑龍江省第二大人工水庫。
交通運輸
鐵路 七臺河市鐵路交通十分方便快捷。牡佳、七勃鐵路在境內形成“T”字形網絡。通過鐵路經綏芬河至俄羅斯海參崴港、經哈爾濱至大連港比較便捷。
公路 七臺河市高等級公路四通八達。七臺河至勃利公路和七臺河至樺南公路改建工程竣工后,目前在全市252公里干線公路和936公里的地方道路上,每天已有60多個班次的長途客車發往省內外,與香港聯辦的"龍港運輸有限公司",使七臺河市貨物聯運遍及全國,直抵香港。目前,從七臺河市出發,去雞西市、牡丹江市、雙鴨山市、佳木斯市和省會哈爾濱市都很便捷。通過公路,2個小時可直達密山、虎林和綏芬河三個通俄口岸。
航空 牡丹江市和佳木斯市兩個機場可為七臺河市共享。機場距七臺河市1.5-2個小時,即將開工建設的雞西支線機場,地處雞西市與七臺河市中間,30分鐘即可到達。
氣候諺語與民俗風情
七臺河市農民為了獲得農業豐收,在同旱、澇、風、雹等各種自然災害斗爭中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的實踐,形成了比較符合科學規律和氣象學原理的一些諺語。這些言語在農民中廣為流傳,對農業生產、農民致富、農村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節氣諺語
1、一年打兩春,黃土變成金。
2、清明雨星星,一棵高梁打一升。清明不睜眼,一棵高糧打不點兒。
3、清明刮去墳上土,農人一年白受苦。
4、清明難得晴,谷雨難得雨。
5、雷打谷雨前,洼地不收田。雷打谷雨后,洼地種黃豆。
6、小麥種在冰上,死在火上。
7、夏至東南風,必定澇洼坑。
8、大旱不過五月十三日。
9、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雨吃飽飯。
10、六月初一龍落淚,新糧要比陳糧貴。
11、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不下半冬干。
12、小麥不受三伏氣。
13、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
14、處暑不出頭,到秋喂老牛。
15、八月十五云遮日,正月十五雪打燈。
16、秋分不生田。
17、一場秋雨一場涼,三場白露一場霜。
18、雪下高山,霜打洼地。
19、豐年三尺雪。
20、年三十無風,來年好收成。
(二)氣象諺語
1、天上鉤鉤云,地下雨淋淋。
2、云彩長斑,雨不過三。
3、高山戴帽,大雨要到。
4、西北陰,雨紛紛。
5、日落云連山,必定有雨天。
6、老云接駕,不陰就下。
7、天山疙瘩云,一定曬死人。
8、云往西披蓑衣,云往東一陣風,云往南擺旱船,云往北發大水。
9、早燒陰,晚燒晴,半夜燒不到天明。
10、日落西方云,明朝雨紛紛。
11、日落東南紅,無雨必有風。
12、烏云黑刀刀,劈雷閃電下冰雹。
13、風在雨頭。
14、早刮東風不下雨,晚刮東風不晴天。
15、早晨下雨一天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16、先下牛毛沒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17、東虹日頭,西虹雨。
18、春霧降風,冬霧雪,秋霧狂風,夏霧雨。
19、月亮掛圈圈,大風刮三天。
20、未雨先雷無大雨,雨停雷鳴水滿塘。
21、夜晴成露,冷結成霜。
22、嚴霜出毒日。
23、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
24、雷轟天邊,大雨連天。
25、天上黃澄澄,必定刮大風。
26、南閃空,北閃風,東閃大門開,北閃有雨來。
(三)物候諺語
1、狗曬蛋,要變天。
2、小雞不上架,天氣要變化。
3、小雞上架早,明日天氣好。
4、鯉魚河面跳,大雨就要到。
5、早蛙叫陰,晚蛙叫晴,半夜蛙叫,不到天明。
6、日落麻雀打架,明天大雨必下。
7、蜜蜂不出巢,大雨將要到。蜜蜂采蜜忙,天氣定晴朗。
8、燕子鉆天,蛇過道,螞蟻搬家,山帶帽,水缸出汗,蛤蟆叫,莊稼佬不信拔艾蒿。
9、蜘蛛收網天必壞,蜘蛛張網天必晴。
10、蜻蜓高飛似火燒、蜻蜓低飛受雨澆。
(四)民俗風情
服飾 民國時期,較富者外罩馬褂、頭戴氈帽(也稱禮帽)。政府官員多穿中山裝,戴氈禮帽,也有穿長袍馬褂。農民冬天多戴兔皮或狗皮氈帽頭,前后兩個小耳,稍富者縫吊狐帶。冬鞋多穿靰靴,穿時絮入搗軟的靰靴草,富者可套入氈襪。
新中國成立后,衣服有對襟便裝、中山服、學生服、工作服、夾克,運動衫、西裝,帽子多為制服帽,男女都是短裝,顏色多為深色。1979年以后,衣著品種開始多樣化,衣著構成由低檔棉制品向美觀大方和中、高檔毛呢制品發展。百姓穿著日益向品牌、美觀、高檔、新穎方向發展,如今的衣著更是千姿百態,五彩繽紛。
飲食 七臺河地區原來居民的食糧以雜糧為主。1958年以后,職工逐年增多。職工的糧食按照國家的有關政策,由糧食部門統一供應。食品主要是玉米面、大米、玉米碴子、小米、高梁米、白面等。近幾年,城鄉人民的食品結構有很大的改變。面粉、大米日漸增多,肉類等副食品銷量逐年加大。酒類逐漸由過去的高濃度轉向啤酒、色酒等低度酒。人們的飲食由溫飽型,開始向小康方向發展。1979年以后,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居民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近年來,百姓餐桌上的食品越來越豐富。逢年過節,喜慶壽筵,來人送客,好友聚會,許多人都到飯店訂餐,而且檔次越來越高。
居住解放前七自河的居住條件十分簡陋;大多是自己蓋的馬架、土草房和地窖子,較富人家有磚瓦房。房子大小、間數不一,有2間、3間等,多數房屋南面有窗戶,屋內有土炕,(也叫火炕)用來冬季取暖。
解放后,七臺河的居住條件有很大的改善。1958年以后,隨著煤炭資源的開發建設,七臺河的房屋開發建設較快。城鄉建房逐年增多,城內多為磚瓦結構。農村磚瓦房也日趨增多。到1985年,七臺河市的住房主要為樓房和平房。樓房多為3至5層,前后各有陽臺。每戶居住面積40至70平方米,分大、中、小號。室內設有廚房、廁所、壁櫥、下水道,安有自來水,有的樓房還帶有淋浴設備,家庭生活富裕的還在室內鋪上塑料地板革或地毯。改革開放以后,高樓鱗次櫛比,街區車水馬龍,老百姓的居住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均居住面積增大。高檔裝修,環境舒適,注重人性化、個性化、環保宜人的家居越來越多。
出行 解放前,一般平民外出靠步行。解放后,除火車和公共汽車外,自行車逐漸遍及城鄉。到80年代,摩托車和出租車也逐年增多。近年來,私家車、私家摩托車迅速增多,城市交通越來越發達。
中國草筆 “中國草筆”是中國書法繪畫工具史上一項最新發明,是我國軟筆制作領域中一個性能獨特的新筆種。草筆發明者是七臺河市著名書畫家黃季霜先生。該產品獲得國家專利局發明專利,得到了百余位知名書畫家的肯定和極高的評價。
七臺河“中國草筆”采用中國北方高寒山區特有的茅翎草為材料,經過科學采制加工而成。“中國草筆”克服了傳統書畫毛筆柔潤膿滑有余,枯澀老辣不足的弱點,可適用于中國書法、繪畫中的多種技法及特殊需要,制成不同規格、不同功能產品。
其特點是澀度極大,抓綿性能強;剛柔可變,兼有狼毫、羊毫的性能;經久耐用,經物理拉力測試,草毫的單根拉力為0.48牛頓,遠超過狼毫、羊毫。
勃利黑陶 黑陶系距今約4000年的中國“龍山文化”之代表,歷史悠久。勃利黑陶繼承和運用傳統手工制作工藝,結合現代技術,利用東北黏質土經過濾、拉型、雕刻、壓光、燒制等現代工藝和傳統陶瓷工藝生產加工而成。具有“黑如漆、明如鏡、聲如罄”的黑陶本色。其品種有瓶、著、缽、鼎、筒、爐、罐、文具等,造型美觀,古色吉香,漆黑光亮。勃利黑陶以磨光、透亮的光澤和中國傳統文化、地域文化作為器皿的主要裝飾內容,與黑色有機結合,使黑陶顯出秀美、韻致的風格特色,有著黑色珍珠般的神秘和誘人的魅力,是家庭裝飾和藝術收藏珍品,具有很高藝術價值。
名勝景區
七臺河具有多姿多彩的自然風光、歷史古跡和人文景觀。市區的桃山、萬寶山、仙洞山,桃山湖、萬寶湖、環繞市中心區,倭肯河橫貫七臺河全境,形成了“三山、兩湖、一條河”的優美自然景觀,使七臺河形成了獨特的山水園林風光。吉興湖山莊、石龍山自然保護區、紅星原始森林公園、西大圈自然保護區已成為旅游勝地,尤其是西大圈自然保護區、石龍山自然保護區曲徑通幽,古木參天,奇山怪石,美不勝收。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勃利縣的硅化木群、平安原始社會遺址、大頂子山古城遺址、馬鞍山古城址等歷史文化遺存令人嘆為觀止。仙洞山佛寶寺、石龍山龍泉寺、吉興河水庫極靈寺、新興區清真寺等人文景觀令人心馳神往。
萬寶山滑雪場、仙洞山滑雪場,以及奇特的自然景觀使七臺河市融入全省東部旅游圈。
石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位于七臺河市茄子河區鐵山鄉境內。公園地處完達山的余脈,主峰四方頂海拔748.8m。山峰獨特險峻,山頂上布滿火山巖,與鐵山相遙望。峰下是低山丘陵起伏迭蕩,綿延不絕。山腳下奇異的跳石成群結隊,千姿百態的臥牛石形成了一個外圍攻勢,如同布置了一個氣勢龐大的火牛陣,車馬無法進入,一道天然的屏障將一切來犯之敵拒之門外。公園內的主要河流為乃泉河,源頭段稱茄子河,在公園內由北向南貫穿。河水清澈甘甜,富含多種礦物質,河道依山就勢蜿蜒前行。
西大圈國家森林公園 位于七臺河市勃利縣境內。園內風光旖旎,山清水秀、怪石林立、林木蔥蘢,古樹參天,動植物資源豐富,自然景觀秀美。各類食用、藥用、觀賞植物幾百余種。公園內有極其豐富的自然景觀,洪峽谷可漂流,河水清澈見底,河道磐石錯落、蜿蜒曲折,兩岸樹木高大茂盛,百鳥爭鳴,百花爭艷,景色秀美;臥龍峰可供攀登,峰頂是一座高43米、長350米的懸崖,崖的一側怪石林立,千姿百態,讓人領略到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神奇魅力;原始森林面積近100公頃,由水曲柳、胡桃楸、黃波蘿及紅白松樹種組成,平均樹齡250年以上,最高可達500年左右,這里生長著長白山系的所有喬灌木、藤條、草本和其他奇花異草千余種。這里空氣清香,沁人心脾,有天然氧吧之美稱,此外還有白樺林景觀、五味子景觀等。
西大圈森林公園還有非常豐富的歷史及人文景觀。這里記錄著許許多多難以忘懷的風云歲月,濃縮著中華民族憂患滄桑、浴血奮戰抗日斗爭時的歷史畫卷。這里有日本侵略者掠奪我資源的鐵證;伐根、倒木、六好壩等遺址。還有東北抗日聯軍周保中將軍領導的伐木工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武裝暴動遺址,抗聯被服廠遺址,紅星林場西廣場——日偽軍投降地等。
佛寶寺 位于七臺河市茄子河區東勝村,是七臺河市建立最早的一座寺院。佛寶寺環境優美,風光秀麗,整體建筑莊嚴典雅,氣勢恢弘,供奉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及十六尊者,以及彌勒菩薩、韋馱菩薩及四大天王。1996年7月舉行開光典禮。
桃山公園 位于七臺河市桃山區學府路西端的桃山腳下,為開放式公園。除甬路和建筑外,幾乎全部被草坪、花壇和樹木所覆蓋。全園有杜松、垂柳、柏樹、樟子松、蒙古櫟、榛子、柳樹、楊樹,遠遠望去,郁郁蔥蔥,繁花似錦,鶯歌燕舞。
茄子河大垃子峰 地處茄子河區紅衛鄉七臺河市與密山市的交界處。抗日戰爭時期為東北抗日聯軍根據地。主峰為風化巖石,一側陡峭,另一側為斜坡,構成魚形山,山脊斜長而狹窄,長約1公里,最窄處10余米。山同怪石林立,面積100萬平方米,相對高度450米,最高點海拔563米。
吉興河水庫 位于勃利縣城西北的吉興河上游,是一座中型水庫。水面面積44萬平方米。吉興河水庫依山傍水,綠樹松濤,風景如畫。這里夏季山清水秀,百鳥爭鳴,群芳吐艷;冬季銀裝素裹,蒼松疊翠,天然景觀,美不勝收。臨崖而立的吉興閣,踏波飛跨的臥洪渠,依山而立的翠屏軒,濺珠聽濤的聳崖涵,飛舞的九龍壁,巍巍的致富閘,花香四溢的天香苑,消風琴韻的碧清廊,巍峨雄壯、氣勢磅礴的極靈寺,虎嘯長春,笑口常開的彌勒佛,有驚無險的無鬼驚魂宮,鳳凰臺令人流連忘返。
勃利密塞 勃利密塞是繼東寧要塞、虎頭要塞后又發現的日寇在我國東北的軍事要塞。它位于勃利縣城區西北約3000米處的叢山密林之中,建于1940年左右。勃利密塞是日本侵華時期一個重要的空軍炸藥庫,供應侵華日軍在東北及華北戰場上所需的航空器材與彈藥。它與其周邊的互助、榮光、吉興和勃利東山等五座軍用機場同屬于“東方馬其諾防線”的第二道,是為第一道軍事要塞和日寇永久地控制東北,秘密提供軍火和空中支援的重要軍事基地。密塞修有洞庫14個,每個洞庫長約80米,寬8米左右,其中配有電線、排水溝、通風設備。這些洞庫四周建有一圈被稱為“野庫”的水泥平房,隱蔽性極強,還修了縱橫交錯的盤陀路。在密塞的四周架設著一圈電網,在電網的里外各有一圈鐵絲網,四周是崗樓和探照燈,密塞所在的群山草木保持原始狀,炮彈坑、炮彈、炮彈皮及子彈等隨處可見。
仙洞山公園 美麗神奇的仙洞山臨水而立,坐落在七臺河市中心區,是自然植被豐富的天然山體。仙洞山植物種類近千種。北面是煙波浩渺、碧水漣漣的桃山水庫。腳下是七臺河市學府街。學府街西端是七臺河市桃山公園,它與仙洞山遙遙相望,尤如兩顆璀璨珍珠鑲嵌在黑土地上。仙洞山不僅有美麗的傳說,還有著迷人的自然景觀吸引著八方來客。大狐仙(洞)、小狐仙(洞)、龜上山、一線天、滾兔嶺、怪石坡、仙人躺、烏龜臥、佛光云海、原始林。仙洞山廣場分為四個梯級廣場。大型雕塑“希望之星”氣勢宏偉。廣場的旱池音樂噴泉,配以歐式長廊,廣場與仙洞山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