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渺
即使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作報告,顏小東也沒有摘掉頭上的帽子。黑白條紋的毛線帽幾乎裹住了他大半個頭,眉毛也遮住了一半。
實際上,飽受肺結核病折磨的他,頭發已經大把脫落,連眉毛都掉了八成。不過,他并不準備訴苦。相反,他要講述一個“充滿正能量的故事”:一群肺結核病患者在網上建立“心靈家園”的故事。
臺下坐著的,有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結核病科研專家、疾控中心負責人、衛生部官員,還有世衛組織“結核病防治親善大使”彭麗媛。
那一刻,顏小東緊張得“腦子突然一閃,瞬間斷電了”。
只有回到網絡世界,這個90后的年輕人才更加自如。他擁有一個火星文組成的名字“尐嘟嘟ˇ”。身為百度肺結核貼吧的“首席執行官”,他管理著兩萬多名網友。他帶著這支志愿者團隊,在網上推廣結核病科普知識、組織網友在線聚會、還舉辦過“結核病網絡春晚”。
甚至,他在那個由0和1的代碼構成的世界里,找到了一段真摯的愛情。
靚麗頭像背后的
肺結核病患者
聚集在這個“心靈家園”的網友來自五湖四海。躲在屏幕后面的他們,誰都看不見誰,對彼此的印象僅限于虛擬社區的用戶名、頭像、簽名檔,還有帖子中的文字。
他們大多都是肺結核病患者,靚麗頭像背后或許是一張張蒼白瘦弱的面孔,有的甚至還躺在病床上,鼻子里插著呼吸機,靜脈上插著針頭。
現實生活中,他們不但要跟疾病抗爭,還面臨各種窘境:找不到工作、考研究生被拒絕,家人、朋友疏遠。一位患者不斷跟周圍的人強調,自己的結核病“不會排出結核桿菌”,根本不傳染,但每個跟他說話的人,一旦知道他的病,都會“離得遠遠的”。
“幫助每一個擔心、害怕、迷茫、恐懼的人。”一位名叫“不會游泳的魚”的網友這樣評價“心靈家園”。
大多數人是在感染肺結核疾病后,上網搜索疾病的一切,摸索著來到了這里。
顏小東是在2010年年底找到這里的。當時,他還不到20歲,剛出院回家,體重69斤,“胸骨塌陷,左肺壞死,右肺感染到只剩一半”,還伴發著嚴重的萎縮性胃炎、結腸炎和十二指腸潰瘍。醫生說,他的身體“已經干枯了”,抽血都抽不出一滴。
他在床上躺了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不分晝夜,從未離開床鋪。
那時這個虛擬空間只有700多名成員,充斥著虛假的醫療廣告和各種吐槽。顏小東承擔起管理任務,清除廣告貼,組織貼吧活動。
如今,雖然有很多藥販子提出要和他們合作,只要有吧友肯現身說法為他們的藥物做宣傳,馬上就能得到一筆客觀的報酬,但這種要求都被無一例外地拒絕了。顏小東說這是他最驕傲的地方之一,在這個“心靈家園”,沒有人會為了金錢做損害病友利益的事情。
顏小東被人親切地稱為“二嘟”或者“嘟嘟”。他的簽名檔上寫著“向陽花——微笑、自信、堅強、明朗”,頭像的色調是溫暖的橘黃色。他的上一張頭像是一只呆萌的大兔子,手里捉著一粒巨大的藍色膠囊,嚷著“張嘴吃藥”,膠囊上還寫著“大肺吧制造,超級利福平”。
誰能想得到,在外人眼中樂觀、開朗的嘟嘟,曾經蜷縮在病床上, “發瘋一樣”地用頭撞擊著床頭柜,并對自己的母親說,“我不想活了,買點老鼠藥吧”。
但他活了下來。他把從生病到康復的過程記錄下來,發布到網上,希望給其他人“一絲動力、一點信心”。
“哪怕明天就要撒手人寰,今天也要笑著流淚,笑著吃完最后的晚餐,生命有時候非常脆弱,但當她堅毅起來的時候,是多么的令人折服,我這樣的一個人都可以治好,大家為何不更加堅定自己呢?”在一篇網帖中,他這樣寫道。
“兄臺歌唱得不錯
哪里的?”
除了結核病患者,在“心靈家園”里,還有不少醫生。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結核科主任盧水華教授,從2004年開始,在這里為病友們答疑解惑。大伙兒都管他叫“大叔”。
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自己上網時,意外地發現很多人連肺結核的基本常識都不懂。他忍不住進行答疑,并留下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如今,他專門開了個答疑帖子。甚至有病友,把自己的肺部CT片子和病歷照片發了上去,求大叔“隨便說幾句”。
“來到這里的每一個人,在舉行活動、救助募捐、處理大小事務上都付出了別人看不到的辛酸,甚至是委屈和遭受謾罵。沒有人給他們任何好處,但他們就愿意這樣。”顏小東感慨。
他細數著虛擬世界的朋友們。“迷路姐”是有10年病史的患者,她的治愈給很多人帶來信心;“笨女人”和“妹頭”是兩位善良的媽媽,一邊生病帶孩子,一邊開解病友;“安然”是打假女斗士,一直在與賣假藥的販子戰斗,維護吧友權益;“炎夏”是普通打工族,身在底層工作也不忘助人;“小馮”和“左手”是身患肺結核的醫務工作者,他們在工作中感染了結核病……
但大家幾乎都沒有真正見過面。“結核是傳染病,發病治療階段的最好別聚集在一起,免得交叉感染。” 網友“露西”理智地說。
不過,這并不妨礙他們在另一個虛擬世界里交流,甚至舉辦線上活動。
“好多次舉辦活動都是我們自己出錢,每次200元,為大家準備小禮品,最多的一次,是我們七個疾病貼吧在夏天舉辦的‘暑假暑我最紅,我們和心臟病白血病吧湊了1000元 。”顏小東回憶。
活動的內容,大多是才藝展示。有會畫畫的,有會彈鋼琴、吹口琴的,有會攝影的,還有展示自己手工藝作品圖片的,甚至還有征文大賽。
他們甚至在一款語音平臺軟件上舉辦了兩次“春晚”。參與者將近兩百人,持續兩小時,最多的時候240多人同時在線,“屏幕刷得太快都跟不上節奏”。共同舉辦的,還包括心臟病吧、白血病吧、強直性脊柱炎吧、狼瘡吧、HIV吧等。
一位網友說:“大家互相打招呼的時候,就是‘兄臺歌唱得不錯,哪里的?‘在下狼瘡的,那邊心臟病的姑娘才美呢。‘快看那邊,那個肺結核的魔術變得跟劉謙有一比啊。‘那位白血病小哥的書法也有兩下子。”
“絕對不是喊點人來糊弄。” 組織者顏小東嚴肅地表示。他在幕后整整策劃了一個月,梳理晚會流程、游戲互動、整理文稿等許多事項。
第一次晚會結束后,顏小東舍不得下線,跟許多人在網上繼續聊著,一直聊到半夜4點。他知道熬夜會增加結核病復發的風險,但心中有莫名的熱情支撐著他去做所有的事情,他覺得“一切都值得”。
現實社會中不愿公開
自己結核病人身份
今年3月21日下午,顏小東攥著“2014年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主題宣傳活動”的邀請函,一步一個臺階,走進人民大會堂。
“我們貼吧主要是以科普交流和生活娛樂為主的平臺,從2010年我來到貼吧,700多人,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一個環境穩定、溫馨自由的心靈家園。”這個年輕人看著臺下坐在他對面的“彭阿姨”,覺得自己快要“緊張成毛線了”。
彭麗媛帶頭給他鼓了掌。后來,她還握著嘟嘟的手說:“你們了不起!”
“我不知道他們會不會來貼吧,但他們肯定知道肺吧了。”據顏小東說,自從那次北京之行之后,中國疾控中心的幾位主任,還有一些胸科醫院的主任大夫,都關注了他們貼吧。
“中國是結核菌感染大國,感染人數其實超過大家想像,只不過抵抗力好的不發病,一旦身體抵抗力差了就發病。人口流動大,痰陽性的病人傳染卻不強制住院。結核是空氣傳播,其實離我們很近。”露西越說越是感慨。
今年而立的她已經結婚,有了孩子。她怕傳染家人,只好一個人住在外面。
她和其他病友一樣都覺得,自己在這個虛擬的網絡世界里,找到了些許溫暖。這里沒有人會歧視對方,病友們一邊開著玩笑,一邊把自己憔悴的容顏自拍下來,發在貼吧里,收獲許多個“贊”。
“結核病人都敏感。”有人認為。在貼吧里有個公開的秘密,即使陳舊性肺結核病患者,上學、找工作也很有可能會受到限制,所以盡管大家在貼吧里暢所欲言,回到現實社會中,他們仍然不愿意公開自己結核病人的身份。
顏小東發的帖子里,總是配著一些充滿生命力的照片,比如夕陽下的麥田、窗邊的向日葵。他在網上曬自己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照片,有憤怒的小鳥形狀的草頭人,新買的打掃工具,還有鋪滿半張床、各式各樣的毛線帽子。
最近他打算和朋友一起,建立一個志愿者團隊,“走南闖北科普宣傳”,讓全世界“重新認識看待結核病”。
他還想去西部藏區,為此他開始鍛煉身體,每天跑將近6公里,再加300個俯臥撐。小東把慢跑中拍下的照片發在了貼吧里,有人在下面留言:“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