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瓊
《魏書》的作者魏收在自序中,詳細敘述自己編撰該書的經歷,其中提到許多與北魏、北齊圖書管理有關的機構和官職。這就為我們研究北魏、特別是北齊的國家圖書管理制度以及圖書管理機構提供了直接且有依據的史料文獻證據。本文就此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一、與北齊皇室圖書典冊管理相關的機構
1.秘書監。原本是朝廷設置的用以管理圖書的專門機構。該機構最早在東漢延熹二年(159年)設置,其主要職能是負責管理皇室的圖書典籍。曹魏時期也曾設立這一機構,職能沒有變更,仍是管理圖書文籍。西晉初年將秘書監并入中書,后又單獨設置,其地位有所提高,職能也進一步擴大,并且統轄管理“著作局”,掌管著國家藏書樓“三閣”的圖書。南北朝時期,南北諸朝都設有這一機構。
2.史閣。這個機構最早設立于北齊,它和秘書監職能有所區別,既管理皇室圖書,同時兼有編撰史書的職能。史閣地位比較重要,管理史閣的官員由宰相兼領,稱作“監修國史”。北齊時,又因為史閣中設立有專門收藏史書的地方,所以史閣又稱作“史館”。
此外,魏收《魏書·自序》中還有這樣一段話:“時齊將受禪,楊愔奏收置之別館,令撰禪代詔冊諸文,遣徐之才守門不聽出。”[1]2326這一段話里提到的“別館”,應當是另外一處專門負責撰寫詔冊文書的辦公處所,說明那時“史館”當中,史書編撰和圖書收藏是分開的。
3.東觀。原指皇家貯藏檔案、文籍,從事校書、著述的場所。東漢時期都城洛陽的皇宮分為南宮和北宮,其中南宮設有東觀,為宮廷收藏圖籍檔案及編修史書的主要場所。魏晉南北朝時沿襲東漢做法,設立了“東觀”。“東觀”也逐漸的演變成修撰史書和皇室圖書館的代稱。魏收曾向北齊皇帝高洋表示:“臣愿得直筆東觀,早成《魏書》。”[1]2326這里魏收所說的“東觀”,即是指“史館”。
二、與圖書典冊有關的官職
魏收在自序中詳細敘述了自己履歷:“遷散騎侍郎,尋敕典起居注,并修國史。俄兼中書侍郎,年二十六。出帝初,又詔收攝本職,文誥填積,事咸稱旨”[1]2324“文襄啟收兼散騎常侍,修國史。武定二年,除正常侍,領兼中書侍郎,仍修史”,[1]2325“轉秘書監,兼著作郎,又除定州大中正”。[1]2326“天保元年,除中書令,仍兼著作郎,封富平縣子。二年,受詔撰魏史,除魏尹,故優以祿力,專在史閣,不知郡事”[1]2326。這些話涉及這樣幾個官職:司徒記室參軍、起居注、中書侍郎、中書舍人、散騎常侍修國史、著作郎、中書令等,多是與管理圖書典冊有關的官職。分別述之:
1.司徒記室參軍。“記室”[2]204是東漢時所置的一種官職,專門為諸侯王、三公及大將軍掌管章表書記文檄的文書。之后各朝,都有這種官職。“司徒”[2]226即司徒、司空、司寇“三公”之一,魏收所擔任的“司徒記室參軍”就是書記一類的較低級的官職。
2.起居注。《起居注》是皇帝言行起居的言行記錄,在兩漢時,記錄皇帝的言行起居工作由由宮內近侍負責,《起居注》也由他們修撰。因為《起居注》是修史書的主要來源之一,十分重要,此后各朝,這項工作一般由史官兼任。后來“起居注”慢慢演變成一種官職。魏晉以后,負責《起居注》工作的官職進一步細化,分別舍立了“起居令史”、“修起居注”、“監起居注”等官。至南北朝時期,多以“著作郎”一官兼修《起居注》。魏收時期,這一官職除了記錄皇帝言行起居之外,還擔任修國史的任務。
3.中書侍郎。“中書”是指皇宮中的藏書,亦特指宮中記事的書。侍郎,東漢尚書臺設有尚書一人,其下設“侍郎”一職。關于“中書侍郎”,《六典》上記載:“中書侍郎掌貳令之職。凡邦國之庶務,朝廷之大政,皆參議焉。凡臨軒冊命大臣,令為之使,則持冊書以授之。”[3]275可見,中書侍郎是皇宮中管理圖書,并且掌管記事的官職。
4.中書舍人。“舍人”的名稱始于先秦,原本是國君、太子親近的屬官。魏晉時,在中書省內設立“中書通事舍人”一職,掌管傳宣詔命。南朝沿襲這種設置,到了南朝蕭梁時期,除去“通事”二字,稱“中書舍人”,負責起草詔令工作,能夠參與機密大事。北魏、北齊也設立有“中書舍人”這一官職。
5.散騎常侍。散騎常侍,漢代有“散騎”一職,為皇帝侍從,又有“中常侍”,職能和“散騎”相同。曹魏時期,把“散騎”與“中常侍”并為一官,稱“散騎常侍”,主要職能是在皇宮內規諫皇帝過失,充當皇帝顧問,皇帝外出時候,充當隨從。
6.正常侍。是“中常侍”或“散騎常侍”的簡稱。秦漢時期的“中常侍”,一般由宦官擔任,作為天子近臣,隨侍左右,職掌顧問、應對事物。魏、晉以侯的“散騎常侍”,均由士人充當。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北齊,設立“正常侍”,負責編修國史工作。
7.著作郎[2]586。三國時期曹魏始置著作郎一職,屬中書省管理,擔任修撰國史的任務。
8.中書令。中書令一官,因職位“清華顯貴”[2]102,因此常需要有較高文學才望的人來擔任。
魏收擔任過的這些官職,其主要任務都是與記錄皇帝言行、修編國史、為皇帝充當顧問有關,同時與國家圖書管理機構有密切的聯系,一定程度上也有管理、調用、充實圖書館的職能。
三、魏收參考的資料
魏收編寫《魏書》參考的資料主要有:
1.鄧淵的《代記》。代,是北魏的另外一個國號。北魏開國皇帝孝武帝拓跋珪,于西晉太元十一年(386年)建國,初稱代國,至同年四月改國號為魏。所以《代記》就是早期的《魏書》。鄧淵寫《代記》采用的材料有《代歌》和“軍國文記詔策”史料,前者是從國家音樂機構“樂府”而來,后者從國家檔案中得來。
2.崔浩的編年體《國書》(一稱《國記》)。在鄧淵之后,崔浩又繼續了鄧淵的工作。他根據皇帝的命令,召集崔覽、高讜、鄧穎、晁繼、范亨、黃輔人,寫成《國書》三十卷。到了太延五年(439年),崔浩再次“綜理史務”,同高允等人“續成前紀”。這里“綜理史務”一句比較關鍵,說明他統一管理與修編史書有關的各種檔案、資料和許多圖書機構,所以才能對各種史料進行了選擇。
3.李彪改編年體為紀、表、志、傳綜合體國史等。這些均為國史的重要內容,應當保存于“史館”。
4.邢巒、崔鴻、王遵業等撰孝文帝以下三朝《起居注》。從上文可知,《起居注》保存于“著作局”。
5.元暉業撰的《辨宗室錄》。北齊初年,元暉業在晉陽。期間,比較空閑時間,撰寫了魏朝藩王家世,號為《辯宗室錄》四十卷。可見,這一本書籍是私人著作,寫成后并沒有收藏于國家圖書管理機構。
6.有關譜碟、家傳。這一類材料,應當象《辯宗室錄》一樣,收藏于民間書閣。
四、關于北齊圖書管理體制的探究
通過以上材料分析,可以看出,北齊時代圖書管理工作有以下幾個特點:
1.皇室對圖書管理工作十分重視。涉及圖書管理的官員雖然大多從事寫史、為皇帝建議、記錄皇帝言行、充當重臣文書等工作,但是他們的官職一般較高,工作任務也得到朝廷的直接過問。
2.北齊管理圖書的機構眾多。國家圖書館除“史館”外,還有“著作局”、“三閣”,并且有專業圖書機構,如保存《代歌》等音樂資料的“樂府”。民間也有私人圖書藏室。
3.涉及圖書館管理工作的官員職責明確。涉及圖書管理的官員雖然多有兼職,但是他們的職責相對比較明確,記錄、編撰、寫史等工作各不相同。
4.國家對圖書機構實行統一管理。盡管不同保存圖書的機構隸屬不同,任務也不一樣,但是,為了同一個目標,可以統一使用藏書與資料,包括征集民間圖書資料。
我們知道,北齊天保二年(551年),文宣帝高洋命令魏收編纂《魏史》,并且專門設立了“修史局”。《魏書》寫成面世后,引得當時朝野大嘩,紛紛抨擊,有人把《魏書》稱作“穢史”,關鍵是因為此前中原動亂,士人的家譜和牒傳喪失殆盡,許多重要人物的家史寫得不清楚,所以引起很大的議論,這也從一個側面看出圖書管理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北齊]魏收撰.《魏書》,卷一百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2]邱樹森主編《中國歷代職官辭典》[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3][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