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玉龍 湯玉清
[摘 要]抗戰初期,《申報》積極發動民眾捐款捐物支援抗戰,《申報》的募捐活動彰顯了《申報》高度的愛國心,喚醒了民眾的國家和民族意識,推動和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增強了抗戰的力量,成為了日軍侵華的歷史見證。
[關鍵詞]申報;抗戰初期;募捐
抗戰爆發后,《申報》本著高度的愛國心,積極號召民眾進行募捐,支援抗戰。本文擬以此為契機做一簡要的分析,以祈方家教示。
一、《申報》對民眾的動員
自抗戰爆發以來《申報》對募捐活動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動員,在版面中呼吁“我們要以所有的資力物力財力貢獻與國家”,充分發揮輿論的作用。據筆者初步統計,僅從1937年7月至1939年間《申報》就共發表時評、專論共30余篇。積極對民眾進行勸募,激發民眾募捐意識,號召:“集中人力,為支持長久抗戰,爭取最后勝利,不單存在于軍隊抗戰,也不單存在于政府抗戰,更不在于一人一姓之抗戰,乃是需要政府與民眾一起抗戰,需要人民與軍隊緊密配合抗戰;將財力物力供之于政府;夫而后方能集中全國所有的力量,才能爭取到最后勝利的把握”。[1]《申報》所載《貢獻吾人財力》中談到“現代戰爭即為經濟戰爭,凡經濟力量能久持不怠,必可爭取到最后勝利”。[2]《申報》讓民眾明白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息息相關,激發了民眾的愛國熱情和抗戰之決心,積極響應募捐。
二、開展獻金活動
抗戰初期《申報》利用各種節日,提醒人們勿忘國恥。促成“七七獻金”、“八一三獻金”、“國慶獻金”等運動的開展。獻金運動以武漢為中心,從1938年7月7日起,在武昌司門口、漢陽東門輪渡碼頭、漢口三民路總理銅像前等地共設置了6處獻金臺,還特設了10多個流動獻金臺,巡回收納現金。武漢的“世界”、“光明”、“明星”等影劇院,在7月7日分別公映《熱血忠魂》和《保衛我們的土地》等影片,全部票房收入都捐作慰問傷兵及抗敵將士家屬之用。據申報統計:“除收入國幣九十三萬余元外,還有不少銀幣、銀角......外銀角、外銅元等。還收入各種金銀飾品及手表、文物等貴重物品七百七十四件,各項收入總計達一百多萬元,出人意料的成功。”[3]據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統計:“七·七獻金僅武漢地區即收到人民捐款現金及金銀等物折價計法幣415008·59元,另有大批物品。截止1939年3月14日,全國各地匯解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捐款法幣達1260377·23元。”[4]在這此獻金運動中,廣大民眾表現出了極高的愛國熱情。國家的危難,把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黨派、各團體的運命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條統一戰線。
三、開展增加生產厲行節約活動
節約運動提倡日常生活節約,開展一日一分捐款運動,方法簡單易行。在街上店面里設獻金箱,民眾隨時可以捐款。《申報》刊登《節約運動大綱》,發表時評《論節約之方法》。《申報》號召民眾應當踴躍獻金,將不必要的消費節省下來,貢獻國家。因此,又有了筵席捐,生日捐等,將節省下來的費用捐獻出來。如香港學生組織三天節食節用運動,據《申報》統計:“總共募得四千三百五十三元將所得款項之百分之七十匯往廣州各界募制棉衣慰勞前方將士,委員會制成衛生衣運往前方,而百分之三十用作購買雨衣。”[5]“紅星小學學生實行節食節用運動一天,得款三十三元五毫四仙,救濟前線傷兵。”[6]“鄭堅任衛生局代表后主動取消賀宴,將宴款四百三十六元捐往前方。”[7]經過《申報》的宣傳,類似的報道在《申報》上經常可見。
四、開展征募宣傳活動
戰爭時期常常會出現物資短缺,需要發動廣大民眾進行集資募捐。擁有廣泛的讀者群和巨大發行量的《申報》,就為募捐提供了可能性。從筆者統計《申報》發出的79篇消息來看,《申報》對前線急需物品如棉背心、面具、雨衣、藥物、卡車等進行廣泛的征募。如《申報》其中載有一則消息即是征募布鞋:“鄂省征募會前向各縣征募布鞋二十萬雙,現已經解到十四之縣市,僅三萬一千余雙,相差甚巨。昨特呈請湖北委員會轉函省府,通令限期募集齊全,匯轉前方應用。”[8]武漢各界發起勸募慰勞袋,給前方的戰士加油鼓勁,“袋面可書寫刺繡漫畫抗敵標語,并可寫明制袋人姓名及團體”。[9]《申報》在刊登征集棉衣的消息時還建議市民寫魯迅先生的名言,鼓舞將士。同時發表《御寒御侮同樣重要》社論,鼓勵民眾募捐緊缺物品,效果十分顯著。經過《申報》的廣泛征募,取得了許多的成就,如“婦慰會收到華人議員衛生品七箱,廣生行如意膏一百打”[10]“五路軍雨具亟缺,經過募集后很快籌備齊全,五路軍將領李宗仁、白崇禧、黃旭初特別在《申報》發表感謝聲明。”[11]通過《申報》的媒介作用,鞏固和擴大了抗戰統一陣線及全面抗戰的局面。
總之,透過《申報》在抗戰初期的募捐活動充分體現出了《申報》“為社會服務”的核心理念,更彰顯了《申報》對國家的責任感和高度的愛國心。更重要的是通過募捐活動宣傳了抗日思想,喚起了廣大民眾的國家和民族意識,推動和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同時,《申報》作為當時享譽世界的媒介,它所進行的報道和募捐活動,成為了日軍侵華的又一鐵證,向世人展示了日軍侵華這一不可磨滅的歷史事實,更說明了日軍侵華的歷史事實是無法篡改的。
參考文獻:
[1]集中全國人力[N].申報,1938年6月7日.
[2]貢獻吾人財力[N].申報,1938年4月27日.
[3]武漢獻金第一日[N].申報,1938年7月8日
[4]金功輝抗戰初期全國各界捐資救國概述[J].民國檔案,2002(3).
[5]全港學生節食節用運動[N].申報,1938年3月11日.
[6]紅星小學節食一天[N].申報,1938年5月2日.
[7]請罷賀宴將款購債[N].申報,1938年4月30日.
[8]征募布鞋[N].申報,1938年2月24日.
[9]武漢各界發起勸募慰勞袋[N].申報,1938年7月6日.
[10]婦慰會收到各界捐款并收到各界捐贈物品[N].申報,1938年4月11日.
[11]李白黃聯函致謝僑胞[N].申報,1938年5月16日
作者簡介:譚玉龍,男,中共宜昌市委黨校教師;湯玉清,女,廣東省汕尾陸豐市龍山中學歷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