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湛
人是一種現實歷史的存在。我們共同生活在當今這樣一個歷史時代,共處于這樣一個社會和自然環境中。這是一種歷史的機緣。在當代中國歷史條件下,風云際會,我們應該做什么和能夠做什么?每一個有歷史感的中國人都會想到這個問題。李瑞環同志常說:“歷史的人要辦歷史的事”。作為歷史的人,我們要能夠自覺地參與歷史創造,就要有自覺的歷史意識。這是歷史的人的歷史自覺,有這種歷史自覺,可以使我們在實踐中更準確地把握現實歷史過程,做好我們該做并能做的事。
初級、中級、高級:把握當代中國的歷史坐標
現實的人的歷史自覺包括兩個大的方面:其一,外向的對于客觀歷史環境和條件的自覺;其二,內向的對于主體自身能力和使命的自覺。這兩個方面匯集在一起,有一個問題突出出來,就是當代中國的歷史坐標在哪里?這個問題實質是要表明,我們依托怎樣的時空條件,在做怎樣的歷史事業。通常人們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就是一句話:“中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回答在總體上是正確的。
以中國長期處于一個“階段”來回答當代中國歷史坐標,為什么在“總體”上是正確的?因為通常所說的“當代”不是一個時間節點,而是當今這個歷史時代。作為時代的“當代”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就中國社會性質而言,這個歷史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也是我們黨經過長期曲折的實踐,在深刻認識當代中國國情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得出的正確結論。
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八大報告列出“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就是說,到2020年左右,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50年左右,中國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并在此基礎上向社會主義發展的更高階段邁進。
可見,說當代中國的歷史坐標是“中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指的是從1950年至2050年的一百年間。在歷史的長河中,一百年是很短的一段時間。但對于生活在當代的我們來說,一百年是整整一個世紀。我們對于歷史坐標的認知,不但要有跨越百年的“坐標段”,而且應有更為明確的“坐標點”,甚至一系列坐標點。當然,這些坐標點是在坐標段中移動的。
如果說,“中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判斷是對于當代中國歷史“坐標段”的描述;那么,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聚焦距當下最近的歷史的三個“坐標點”。坐標點之一,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坐標點。坐標點之二:2050年是中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歷史坐標點。完成這兩個歷史坐標點的推移,意味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初步實現。而要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使在歷史上曾經長期走在世界前列的中華民族再度居于世界前列,還需要奔向下一個坐標點。因而坐標點之三,2050年以后是建設中級和高級階段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坐標點,實現更高階段的建設目標需要幾代、十幾代乃至幾十代人的努力奮斗。如果中國社會的航船不因種種原因發生目標或方向大的偏差,也許真的可以在未來迎接“中國世紀”。
這就是當代中國的一系列歷史坐標。我們知道,“當代”本來就是一個在歷史過程中向前推移的概念,人們所理解的“當代”,大體以自己所生活的“當下”為原點,向前后各延續50年左右。也就是說,過去半個世紀加上未來半個世紀,共計一個世紀時間,是人們對“當代”的感覺。而人的當代感,顯然與一個人對于自己人生長短的感覺相吻合。古詩說:“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人們關注的歷史背景時間,大體上是人生現實時間的十倍左右,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發展、改革、創新:承擔歷史賦予的重要使命
我們的歷史是我們創造的。面對這樣的一系列歷史坐標點,我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概括說來,一是發展,二是改革,三是創新。
發展始終是硬道理。就我們的事業而言,發展是第一要務。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靠發展改變落后面貌,首先建成小康社會,然后建設中等發達國家,進而成為高度發達國家。發展應該是全面的,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的發展,同時也應該是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這種發展是社會的全面發展,同時也是人的全面發展。對發展整體的、總的觀點構成發展觀。當代中國社會整體的、系統的、動態的性質,要求我們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發展當然會遇到新問題,甚至帶來新問題;但發展也能解決問題,或者為解決問題創造條件。
改革是解決發展問題的關鍵。改革是人的活動方式的改變,是一定程度的革故鼎新。原有的生產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思維方式等,一旦不能適應新條件、解決新問題,改革便不可避免,不改革就會停滯。從根本上說,改革就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改革是在歷史的坐標中探索和把握社會發展的方向,在整體社會關系的處理中調適社會運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合理的頂層設計,而這種頂層設計要在實踐中不斷調適。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隨之產生,又要調適、修正原有設計。改革是一個不斷進行的系統工程,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創新是發展和改革的靈魂。發展不只是量的增長,更是質的飛躍。僅有舊的活動方式的重復或加速,不可能有更大更好的發展。發展不只是量的外延式的增長,更應該是質的內涵式的增長,這就是創新。創新是社會系統生命活力的涌動。改革就意味著創新,有創新才有明顯的進步。創新的根基在于人的創造力的激發。與傳統社會不同,現代社會的突出特點在于創新驅動。現代經濟是具有創新活力的經濟形態,西方學者埃德蒙·費爾普斯認為:“任何創新都既涉及新事物的原創(概念構思和開發),又涉及其試點應用。因此,創新依賴于整個系統。”中國現代化最重要的標志,應該是現代社會創新機制的建立和完善。
發展、改革、創新,是當代中國最重要的三個理念。這三個理念的貫徹和實現,需要有一個理性的保障條件:尊重客觀規律性同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統一,也就是遵循歷史規律同人民主體地位相統一。在歷史規律性和人民主體性統一的基礎上,始終堅持發展、改革、創新,是我們這幾代人神圣的歷史使命,這將使我們在不懈的努力中迎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中國,一個不斷發展進步的中國,將給未來的世界帶來新的希望。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許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