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群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落實好這個部署,首先需要準確把握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哪些主體,然后緊密結合這些主體的自身特點分門別類推進。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構成主體
一般而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成主體包括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和社區。不過,由于身份等因素的差異,它們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承擔著不同的責任。
先看政府。它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主體。隨著政府行政理念創新和政府職能轉變,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人本管理在基層政府職能定位中日益突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文化領域的社會公益性服務體系,建設面向大眾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務體系是各級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本質要求。因此,政府應當扮演主要角色,發揮核心引導作用。
再看企業。它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競爭參與主體。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發展都需要多元化主體與之相適應,文化需求的多樣化也需要文化主體的多元化適應。深化文化體制、文化運行機制改革,要正確處理公共文化的社會化和市場化的關系,在文化事業領域引入市場機制,使企業參與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和供給,從而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主體良性競爭的格局,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效率。現代企業社會責任理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除經濟責任外,還包括公共責任和社會責任。政府改革客觀需要企業成為政府部分職能轉變的承擔者,而企業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有助于政府職能的轉變,促進政府順利轉型。總之,企業應當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主體的一員,主要扮演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提供者角色,優化文化服務供應鏈,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效率。
非政府組織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主體。建設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絡健全、運營高效、服務優質、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需要社會力量的平等參與。在我國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進程中,非政府組織以自身獨有的優勢,充分發揮其在促進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和公共文化服務中的組織協調作用,應該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主體。
社區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主體。社區文化既承載著群眾學習提高、休閑娛樂等實用功能,也肩負著宣傳教育、文化傳播等重要使命,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設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需要社區的積極參與,真正為人民群眾平等地參與行使自己基本的文化權利提供平臺,真正使社區居民自主地參與組織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生活。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
具體到北京市如何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我認為也要從上述四個主體上下功夫。
各級政府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和管理者,必須承擔起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職責,重點應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轉變政府職能,維護文化市場秩序。各級政府應全面推進政事分開、政企分開、管辦分開,使政府切實承擔起為社會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維護文化市場秩序的職能。第二,建立健全文化法規體系。政府應加快文化產業立法步伐,建立健全文化市場監管、公共文化事務、規范文化產業行為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將文化建設和管理納入法治化軌道。第三,制定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規劃。這個規劃要明確北京市“十二五”末、“十三五”期間文化建設的目標、重點以及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有效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第四,建立公共文化服務政策支持體系。政府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發展一系列政策、法規,根據北京市的實際情況,制定支持引導文化事業健康發展的金融、財政、稅務等相關政策。第五,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政府應全面推進文化建設和運營的體制創新,逐步形成經營性文化產業的發展由市場調節、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由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平等參與的文化運行新機制。第六,加強文化隊伍建設。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大力加強高質量隊伍建設和培育,特別是重視培育“文化+經濟+新媒體+管理”復合型人才,這是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人才供給關鍵。
文化事業單位和企業需要做好的工作包括:其一,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文化企業要高度重視資本市場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積極爭取上市,廣泛吸引社會資金,通過資本市場收購兼并,壯大規模,提高競爭力。政府于此可設立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扶植一些發展前景良好的大型文化項目和文化企業,以發揮文化產業的“孵化器”和“發動機”功能。其二,讓公共文化服務融入企業。中央所屬、北京市屬圖書館與博物館等單位可以大力整合公共文化資源,共同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活動,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其三,發展好北京市的文化創意產業。創意市集是指在特定時間、場地展示、售賣創意性小型日常生活用品的市集。在通州區“萬達旅游文化城”、房山區文化硅谷項目、密云古北水鎮等重大項目帶動下,北京的文化創意市集以發展勢頭強勁、規模大、影響廣泛且具有持續性而令人矚目,未來可進一步打造成大型文化藝術活動的特色板塊,吸引多種社會主體參與主辦,推進有潛力文化創意空間集聚。
非政府組織工作的著力點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首先,私營組織、社會組織或者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可經營、管理部分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經營者按照市場經濟合同約定,完成公益性文化服務項目,實現公益性服務目標。私營組織、社會組織或個人在北京市政府的引導下設立文化專項基金,資助文化產品,贊助文化活動或文化設施,以多種形式參與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供給和開發,提高文化資源分配效率,豐富文化產品供給內容和服務形式,可有效滿足公眾多層次、多樣化文化需求。其次,充分發揮北京市民間文化機構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合作伙伴的作用,引導社會組織健全參與機制。政府可制定對文化中介等組織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鼓勵和扶持政策,加強對它們的培訓和使用,提高它們的生存、創新和組織能力,壯大文化發展力量。再次,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的非政府組織體系。從市情出發,非營利公共文化服務組織可納入社會管理和市場管理體系,非政府組織、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有效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最后,在政府的主導下,建立監管體系。社會組織的設立及運行要受政府全程嚴格監督,要接受政府有關部門的監督并向社會公開。社會組織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必須接受包括律師、審計師、注冊會計師在內的第三方審計。同時,建立北京市非政府組織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和評價體系,加強行業自律。
社區文化的基本功能決定了社區應當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參與者。社區文化應發揮以下主要功能:第一,整合功能。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北京市各個社區文化是推動社會溝通、增強心理凝聚力、實現社區整合的有力驅動,在促進人民群眾思想和行為趨于一致方面具有重要功能。第二,導向功能。社區通過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吸引社區居民參與,在倡導社會認同的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和審美觀,緩解社會矛盾,加強社會溝通,在強化民族精神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第三,傳承功能。社區作為現代社會人們社會活動的基本載體,對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繁榮具有推動作用。第四,發展功能。社區文化立足基層、接近群眾、貼近生活、面向未來,融科教文衛體于一體,形式多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可以促進文化生產力的發展,滿足北京市不同層次社區居民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葉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