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英團

天災巨難帶來的損失,未來將由政府財政購買的商業保險進行賠付。作為我國巨災保險的首批試點,深圳市政府昨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已于6月1日出資3600萬元向中國人保財險購買了巨災保險,發生災害后個人最高可獲賠10萬元,每次災害總保險限額達到20億元。
從地震到雪災,從大旱到臺風,再到“坐在家里看海”,自然災害給我國帶來的損失觸目驚心。從國際范圍看,盡管商業保險賠款是災后重建資金的重要來源,但由于巨災保險風險較高,險企受償付能力所限,無不對地震等巨災風險采取“限保”政策(或嚴格限制規模,或有限制承保),以規避經營風險。深圳市政府出資3600萬元向商業保險公司購買巨災保險服務,為受災群眾提供更為全面的保障,此舉堪稱“大手筆”。
深圳市政府每年投3600萬元買巨災保險是多贏之舉。首先,巨災保險是社會發展的“穩定器”,可以將巨災風險轉給專門的保險機構,達成社會有效分工,從而提高政府運行效率,保證社會經濟的穩定。其次,政府通過購買服務,能避免臨時大額救災支出對政府財政的壓力,保障財政支出的穩定性。第三,巨災保險是保險企業待開拓的“新藍海”。從試點來看,深圳市政府每年會出資3600萬元向險企購買巨災保險,這是多么大的一塊“蛋糕”。這塊兒“田”要是“深挖細耕”經營好,還不賺得“盆滿缽流”?
從報道看,深圳巨災保險涵蓋了常見自然災害,以及自然災害引發核電嚴重事故時,基本涵蓋了一般性巨災和特殊核風險,這是一個亮點和突破,而最大的創新則是覆蓋了所有的“在深”人員,即在災害發生時處于深圳市行政區域范圍內的所有自然人,包括戶籍人口、常住人口以及臨時來深出差、旅游、務工等人員。深圳“探索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的號角業已吹響,“摸著石頭過了河”,對其他的省市或將產生良好的正向激勵效應。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明確提出,“完善保險經濟補償機制,建立巨災保險制度”。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建立巨災保險制度需要政府深度參與,由政府牽頭形成巨災保險制度或巨災保險計劃。在巨災保險體系的選擇上,應采用商業化運作與政府支持相結合的模式。其中,建立有政府支持的政策性巨災保險制度是巨災保險發展的保障。如,在解決巨災保險基金歸集上,用一定程度的強制性,在較短的時間內,用最低的成本歸集起較大的量,形成“規模池”。
從國外成熟的保險市場看,凡是巨災保險業務開展較好的國家,其保險從設立之初就被看作是社會保障的一部分。如,美國推行的即是以政府為主導的非盈利性巨災保險計劃。根據《全國洪水保險法》(1968年)的規定,政府與民營保險公司合作,由民營保險公司銷售洪水保險單,保險標的為加入洪水保險計劃的社區的住宅和商業財產,所收保險費全部建立洪水保險基金,洪水損失賠付和代理銷售費用均出自洪水保險基金。洪水保險基金資金來源于保險費和財政部的貸款,政府是風險最終承擔者。盡管新西蘭的巨災保險是強制險,但投保人不需要繳納昂貴的保險費,而由政府自然災害基金“兜底”。法國在1982年通過“自然災害保險補償制度”,巨災再保險合同由政府提供擔保。
巨災保險制度是一項政策性保險制度,巨災保險是一種公共、準公共產品,政府必須給予政策、財稅等支持。否則,任何一個商業性保險公司都難以開展這類商業保險業務。實踐也證明,對一般性的災害損失,險企可以通過保險和再保險化解,但臺風、地震、核輻射等巨災損失,僅靠險企自身的力量和實力也不足以支持巨災保險的開展。從我國的國情看,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政府責任無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