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全WANG Ying-quan;高榮發GAO Rong-fa;任倩REN Qian
(陜西商洛學院,商洛 726000)
(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China)
創建開放大學是世界各國實施終身教育的重要選擇之一。2012年7月31 日,劉延東同志在出席國家開放大學、北京開放大學、上海開放大學成立會議時強調要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整合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創新教育教學模式,辦好中國特色的開放大學,為社會成員提供更加靈活、便捷、公平、開放的學習方式和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服務,為建設學習型社會和教育強國、人力資源強國做出積極貢獻。國家開放大學及先期成立的幾所省級開放大學為依托省級電大建設開放大學做出了有益探索。
從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實際現狀出發,認真研究和借鑒國外開放大學的辦學經驗,在辦好國家開放大學的同時,依托省級電大著力建設省級區域開放大學,構建中國開放大學體系,這對推進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應對終身學習型社會的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1.1 建設省級區域開放大學是構建中國開放大學體系的關鍵抉擇 為應對終身學習型社會的發展需求,目前我國正在依托全國電大系統積極構建以國家開放大學和若干省級區域開放大學而組成的中國開放大學體系。“全國電大是由中央電大、44 所省級電大、774 所地級電大、1988 所縣級電大,59731 個教學班(點)構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遠程教育教學、管理和學習支持服務系統。”[1]而“全國電大系統內部是由中央電大辦學系統和省級電大辦學系統兩個系統組成,中央電大辦學系統由中央電大和44 所省電大和城市電大組成,省級電大辦學系統由省級電大和市地電大、縣級電大和教學班組成。”[2]在這一龐大的體系中省級電大實事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新時期依托省級電大有條件、有步驟地分批建設若干省級區域開放大學成為構建中國開放大學體系的關鍵抉擇。
1.2 建設省級區域開放大學順應了我國經濟社會區域化發展不平衡的國情 我國地廣人多,經濟社會區域化發展不平衡,原有的電大體系完全適應不了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要求。僅僅依靠一所國家開放大學來擔當這一重任亦不現實。借鑒印度等國建立開放大學體系的做法,依托省級電大建設開放大學,既適應我國終身教育體系發展的需要,又與我國在行政體制上相對獨立的社會發展區域主要體現為省級行政區域的劃分相一致,同時還能發揮地方政府在開放大學體系建設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以提高國民素質。
1.3 依托省級電大建設開放大學,有利于地方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 依托省級電大建設開放大學,使之成為地方高等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可以使地方高等教育的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和整合。一方面地方政府成為開放大學建設的不可替代的責任主體,舉辦開放大學的責任意識極大增強,如可以結合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確立開放大學的戰略地位、實現開放大學與社會發展的統一規劃、賦予開放大學具體的職能和任務、設定相應的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并依據開放大學發展的需要,進行有效的資源配置并給予政策性支持。同時在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下,依托省級開放大學可以進行有效地教育資源的整合。“整合本地區現有的社會辦學機構、行業教育組織、教育廣播電視媒體、電教館站設施等遠程開放教育資源,逐步建成一個以廣播電視大學為主體的,融合各區縣職工業余大學、社區教育學院、電視大學分校、行業教育組織、企業辦學站點和自學考試中心,作為開放大學的二級區域學院和行業學院的,能夠統籌全社會遠程開放教育資源,覆蓋全省或全市城鄉的扁平化終身教育系統。”[3]。另外在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統籌運作下,還可以實現省級開放大學專業與普通高校的共建,普通高校優質教師資源的共享,教學資源的共同開發等;當然,開放大學的網絡以及服務優勢亦能為普通高校所充分利用。資源的整合與共享,不僅有利于省級開放大學的建設與發展,也有利于地方高等教育整體功能以及綜合服務能力的提升。
依托省級電大建設區域開放大學是一項系統工程。就建設省級開放大學而言,無論從外部環境還是內部自身都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影響和制約其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和不利因素。全面分析、正確面對這些問題和挑戰至關重要。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因思想觀念因素的束縛而對開放大學的認識不足 開放大學的實質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開放大學是用最先進的辦學理念,憑借最有效的教學資源,來滿足最廣泛的教育對象的最靈活的學習方式的一種高等教育。它對人們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更新要求特別高。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的存在,部分民眾只認可傳統的“正規”的高校教育,對遠程教育的重要性和功能認識不足,使開放大學面臨一定程度的生源危機;“學歷潮”的根深蒂固導致部分普通民眾對地方高校非學歷教育的認識不足,抑制省級開放大學在非學歷教育和社區教育方面的優勢;個別地方出現的違規招生、虛假宣傳,考試不規范,文憑審核不嚴等在社會上造成了負面影響。就電大自身而言,對建設開放大學的認識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性,如在思想方法和行動上,習慣于以普通高等教育為參照,沒有學會從終身教育、學習型社會的角度思考問題;對面臨的新情況、新任務、新機遇思想準備不足,對涉及到教育模式、教學方式、內容、體制等一系列的變革應對無方;對構建全面、開放的現代遠程教育體系的必要性、艱巨性、復雜性估計不夠,這些都成為省級區域開放大學思想建設上的羈絆。
2.2 制度供給不足,開放大學建設的保障機制不健全一是繼續教育缺乏法律保障,制約開放大學建設的發展。近年來,我國教育立法方面有了很大進展,《高等教育法》、《義務教育法》、《職業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等相繼頒布實施,但是遠程教育、繼續教育卻沒有相應法律。眾人望眼欲穿的《終身學習法》等還沒有出臺,成為開放大學法律制度建設上的一大瓶頸;二是繼續教育激勵機制尚不健全,繼續教育與企事業單位工作考核、崗位聘任(聘用)、職務(職稱)評聘等人事管理制度的銜接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三是各類學歷教育及非學歷教育缺乏相互溝通和銜接,特別是學習者通過非學歷教育所獲取學習成果的認證、互認、轉換等方面的制度尚未建立起來,終身學習與人才成長的“立交橋”尚未形成。
2.3 電大現行系統辦學模式和體制面臨新的考驗與挑戰 當前,我國廣播電視大學采用的是與現行教育行政管理體制相配套的系統辦學體制。在最初的一段時間里,這種系統辦學模式基本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系統辦學實力強一度是電大的優勢之所在。但是隨著高等教育大發展、大跨越,原有的這種系統辦學體制逐漸顯露出其缺點與不足。如因市場經濟的沖擊,發生在省級電大與中央電大之間、電大教育與其他成人教育之間、電大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之間的生源大戰使得電大系統辦學體制受到弱化、日趨僵化的態勢愈來愈明顯。“由于在辦學過程中,權力過分集中,從而導致電大失去開放活力;統籌導致統死,使得學校的創造性被束縛;指導變成指點,對于基層電大的人事任免權,上級電大無能為力;分級造成分化,由于地區差別,經濟實力和辦學觀念存在顯著差異,結果使得其在發展道路上,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由于級別過于繁多,造成辦學效率逐層衰減,其教學效果往往大打折扣,顯然,這一切,均與體制性障礙有關。”[4]加之開放大學的諸多“開放性”要求,改革現行電大系統辦學體制就成為必然。
2.4 省級電大自身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亦是制約省級開放大學建設的一個主要因素 在省級開放大學建設過程中省級電大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與不足亦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優質教學資源的相對短缺不能適應日益旺盛的開放性學習的需求,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共享顯得尤為重要;二是師資隊伍與管理人員隊伍的數量與素質的現狀均難于適應開放大學建設的需要成為一大瓶頸;三是部分省級電大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不健全和全方位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缺失導致教學質量下滑而引發的負面連鎖反應。
3.1 進一步營造有利于開放大學發展的社會氛圍 一要充分認識開放大學建設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對于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意義;二要在全社會形成有利于開放大學發展的先進理念的輿論環境,如以人為本、開放共享、開拓創新等;三是構筑適宜開放大學發展、體現開放大學特色和優勢的體制機制。如嘗試逐步健全遠程開放成人教育的激勵機制,如建立勞動者培訓個人賬戶,進一步探索建立學習成果認定、學分積累與轉換的制度,促進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四是認真學習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提出的明確要求,積極搭建廣覆蓋、多形式、更便捷的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互溝通的遠程開放成人教育體系。
3.2 加大投入,依托省級電大整合省級區域成人教育資源 資金不足、技術欠缺、師資薄弱是制約省級區域開放大學的瓶頸。加大投入,整合全社會成人教育資源,發揮整體優勢,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保證。在省級開放大學建設過程中一是要加大人力、物力、財力及技術投入,改變辦學的軟硬件環境;二是要采用贖買、投資、參股、置換等市場經濟方法整合省級廣播電視大學、當地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自學考試和其它社會教育培訓機構以及企業的學歷、培訓及素質教育等各類教育資源的整合;三是力爭發揮“繼續教育城市聯盟、大學與企業聯盟和資源開放聯盟”[5]的作用,滿足人們“人人學習、時時學習、處處學習”需求,盡快構建布局合理、傳輸迅速、功能強大、快捷高效的區域終身學習遠程公共服務體系。
3.3 加強質量保障體系和監控體系建設 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亦是省級開放大學建設的生命線。要提升社會對開放大學教育教學質量的認同感,當務之急是要建立與開放大學的辦學模式和特點相適應的教育法規和標準,形成針對開放大學的政府監管機制,使開放大學能夠在良好的法制環境下堅持自己的發展特色;其次是要建立完善的可行的質量評估體系,使這一評估體系既能夠借鑒普通高等學校的一些好做法與普通高等學校相銜接,又能夠充分考慮開放大學的特點;另外,省級開放大學自身要運用市場經濟手段積極探索建立科學的現代學校治理結構,形成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結合的教學與科研相長的機制,完善學校學術管理制度,充分發揮集聚效應和規模優勢,并建立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激勵機制。
在監控體系建設上要定期或不定期對開放大學的教育教學質量進行督查、評估和指導。如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學各類信息反饋、測評體系和相應的教學質量監控組織,加大對開放大學教育的質量管理和監控力度,通過開展年度檢查評估,對成人教育教學全過程進行動態跟蹤,并定期發布檢查評估結果;建立與開放大學教育教學形式相適應的教學質量管理、監控和考核體系,既提高開放大學教育教學質量的效果,又顯現開放大學教育的特色和優勢。
3.4 亮化自身優勢,彰顯省級區域開放大學特色 依托省級電大建設區域開放大學,必須亮化自身優勢,在開放性、區域性、特色性上做文章。
①在開放性上下功夫,發揮省級區域開放大學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省級區域開放大學離不開國家開放大學的引導、支持和幫助,國家開放大學在師資、課件資源、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是無可比擬的;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省級區域開放大學帶動其地市級、縣級、鄉鎮辦學單位憑借其區位及網絡等優勢在促進開放大學進社區、進農村等事務中把開放大學的開放性發揮到極致。
②在特色性上謀發展,提高省級區域開放大學辦學競爭實力。相對于其它高等教育辦學方式,省級區域開放大學有諸多之“特”。潛心挖掘其在辦學特色、專業特色、課程傳授、考核等方面的不同,認真研究社會特殊人群、特種需求等將會給省級區域開放大學在殘酷的辦學競爭中贏得先機。
③在區域性上求效益,增強省級區域開放大學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和其它類型大學一樣,省級區域開放大學亦有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能。若能在專業設置、課程建設等諸多方面主動出擊,既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又能傳承和弘揚地域文化,就一定能取得經濟、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隨著省級區域開放大學的逐步建立和發展,開放大學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實現美麗中國夢的進程中愈來愈做出更大的貢獻。
[1]任為民施志毅:建設國家開放大學的幾點思考[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3):5-6.
[2]單從凱:開放大學之路——從廣播電視大學到開放大學的歷史嬗變[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0(6):5-6.
[3]張亞斌.省級開放大學建設的行動方略[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1(1):6.
[4]張亞斌.開放大學的建設呼喚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J].2010(6):6.
[5]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點[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64/201401/163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