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 謝思明
【摘 要】2008 年金融危機之后 ,影子銀行問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由于金融市場結構和實施的監管政策的差異,我國的影子銀行與西方影子銀行表現有所不同。本文首先對中國影子銀行的概念進行界定,然后分析中國影子銀行興起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針對中國影子銀行發展的監管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影子銀行;金融監管
一、影子銀行概述
影子銀行是指投資銀行、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債券保險公司、結構性投資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在 2011 年的年報中將影子銀行廣義定義為在傳統銀行體系之外涉及信用中介的活動和機構。按照這個定義,在現實市場上,我國的影子銀行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主要包括銀行業內的證券化活動,以銀信合作的理財產品為主要代表,還包括委托貸款、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信托公司、財務公司和金融租賃公司等進行的“儲蓄轉投資”業務;另一部分為民間金融,主要包括地下錢莊、民間借貸、典當行等。
二、中國影子銀行的興起
中國影子銀行體系自2010年起迅速擴張,近幾年來,我國的影子銀行蓬勃發展,目前已具備相當規模。如果采用最窄口徑,即認為中國影子銀行體系只包括銀行理財業務與信托公司,則2012年底中國影子銀行規模達到14.6萬億元(基于官方數據)或20.5萬億元(基于市場數據)。前者占到GDP的29%與銀行業總資產的11%,后者占到GDP的40%與銀行業總資產的16%。中國的“影子銀行”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三點:
1.旺盛的融資需求:宏觀調控下重點調控行業與中小企業融資需求旺盛
2002 年至今,中國社會融資總量快速增長,經濟體對資金的需求越來越大,但中國長期利率管制和短期貨幣緊縮政策的雙重效應疊加使銀行供給略顯不足。2012 年社會融資總量是157686.63 億元,是2002 年的7.84倍,而與此同時人民幣貸款額2012 年相較于2002 年卻只有4.44倍。這給中國經濟體,尤其是中小企業造成極大的資金壓力。企業面對資金周轉等壓力,只能向不受監管的影子銀行借貸。特別是自2011 年以來,為了彌補2008 年后應對全球性金融危機政府投入的天量信貸,央行逐步縮緊信貸規模,而這也是引發溫州跑路事件的原因之一。
2.旺盛的投資需求:金融抑制環境下居民投資需求旺盛
中國自2003年11月起進入了實際負利率時代,時至2013年1月的99個月內,負利率時間占了58個月,所占時間比為60 %。從2010年2月開始到2012年1月,負利率持續了整整兩年,月均負利率達1.6%以上。面對將資金存入銀行不斷貶值的現狀,投資者主動進行財富管理以提高資產收益的愿望十分強烈,其中一部分投資者便把資金轉向了高利率的影子銀行。可見我國對利率的管理是刺激影子銀行產生的重要原因。
3.商業銀行通過金融創新來規避貸存比、資本充足率與貸款限額等監管指標
由于影子銀行并未完全納入中央銀行的監管目標之中,不受資本充足率等監管指標的限制,也促使商業銀行為了規避中央銀行的信貸管理,而將信貸業務從表內業務移到表外,逃避金融監管。
三、中國影子銀行發展的對策建議
在金融脫媒的大背景下,“影子銀行”是中國傳統銀行體系的一個有益補充。但是影子銀行規模的急劇膨脹同時孕育著巨大的風險。我們應對影子銀行進行適當的引導和規范,使其成為更好的作為間接融資的有益補充而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服務。
1.進一步推進金融改革,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
監管當局應該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需要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使得資金市場更加充分反映供求關系,讓那些有融資需求的企業和項目資金需求能得到更好的滿足,讓資金得到優化配置,以此降低影子銀行體系存在的激勵,將數量型調控方式轉變為價格調控方式,逐步放開銀行信貸管制和存款利率上限,讓資金價格“隨行就市”,這也是從根源上規避影子銀行風險的途徑。
2.加強信息披露,強化影子銀行體系監管
我國的金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各金融機構的信息披露不足,影子銀行游離于常規監管體系之外。一方面,國家金融監管部門應增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各類型金融機構的統一的信息披露制度標準和系統;另一方面,要從金融機構本身的信息披露機制入手,在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時,應增加信息披露的要求,從而及時的監測金融機構的運行情況,并定期公布重要的財務信息,增加透明度。
3.建立健全金融監管法規
目前,我國的金融監管法律體系尚不健全,現有的法律法規缺乏具體實施細則,導致各金融活動主體利用監管體系漏洞,從事非正規的金融活動。因此,應該健全金融監管方面的立法。在我國分業經營的格局下,應該明確金融監管的邊界,并結合目前出現的金融機構綜合經營的趨勢,劃分金融機構和業務的邊界,規范金融市場的發展。
4.鼓勵、引導影子銀行機構進行金融創新
鼓勵影子銀行機構進行金融創新,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金融需求。在風險可控的原則下,應大力發展信貸以及企業債券等資產的二級市場,鼓勵資產證券化等金融創新,以提高影子銀行基礎資產的流動性,進而緩解影子銀行產品的期限。
參考文獻:
[1]李揚.中國影子銀行發展與金融創新[J],中國金融,2011(12)
[2]易憲容.中國蚊子銀行的特征及風險[N],上海商報,2011年09月06日
[3]王智軼.影子銀行對金融體系的影響及國內現狀研究[J],對外經貿,2013(13)
[4]巴曙松.加強對影子銀行的監管[J],中國金融,2009(07)
[5]張佳堅.淺議中國影子銀行[J],金融商務,2013(02)
作者簡介:
梁冬(1990—),女,寧夏中衛人,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國際金融專業2012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國際金融;謝思明(1990—),女,廣西北海人,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金融學專業2012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