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


作為一名南非國際食品展的項目經理,在很多參展商的眼里,簡丹對于展商的服務可謂細致入微。近距離接觸簡丹本人,更能感受到她的真誠與細致。在她及她所在的領匯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從南非國際食品展收獲到了沉甸甸的果實。
中企的下一片藍海
說起南非國際食品展,對業務頗為稔熟的簡丹如數家珍般地向記者一一道來。“從2007年開始,我們領匯就開始運作這個展覽,當時只有12家企業赴南非參展。如今,幾年過去,現在已經有七八十家中國企業參加此展,并且斬獲了豐碩的成果,有些企業已經在南非市場有了穩定的合作方,在這片市場站穩了腳跟。”簡丹由衷感慨地說。
“中國的果蔬和罐頭類產品在南非具有很大的比較優勢。”簡丹介紹說,“中國幅員遼闊,各地都有不同的蔬菜和水果特產;而相比之下,南非的超市里雖然水果蔬菜的種類也比較豐富,但是基本都是本地的產品。因此,中國的水果蔬菜類產品在南非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正如簡丹所言,南非對于諸如大蒜、生姜、胡蘿卜、洋蔥、蘋果、梨、草莓、橘子等品種有極強的需求。同時,南非食品配料市場也是一個很大的缺口,味精、雞精、湯塊、醬油,陳醋等產品在南非也有不錯的銷路。
“目前,非洲還沒有專業的食品配料展,因此,很多生產食品配料的企業也去參加這個展會。例如,番茄醬是南非所有中高收入家庭都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市場容量很大。”簡丹說,“另外,中國水產品和冷凍食品在南非也有很大的市場。”
慢熱型市場
作為國際性食品展,南非國際食品展不僅吸引著眾多中國企業,來自印度、美國以及非洲其他國家的企業也踴躍參展。“如今,南非國際食品展已經成為極具國際知名度的展覽,其影響力也與日俱增,該展不僅可以為參展商帶來南非的客戶,其輻射能力更是遍及南部非洲甚至非洲全部。”
盡管如此,在簡丹看來,作為一個新興的市場,與歐美日等眾多成熟的食品展相比,南非國際食品展仍然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與歐洲等眾多傳統市場國家的成熟展會不同,作為一片未被全部開發的市場,南非市場是一個需要企業在前期慢慢培養的市場。”簡丹真誠地說。
簡丹告訴記者,在一些歐洲的展會上,企業往往能夠在展會現場簽單。但是,在南非國際食品展上,企業能夠立竿見影地贏得訂單的情況并不多見。“這往往是由南非當地商人的商業風俗習慣造成的。”簡丹說,“與中國商人努力工作的態度相比,南非商人的表現并不那么積極,經常不去及時做出商業反饋。有時候,你幾次聯系南非客戶,對方都不會做出反應。這往往會使中國商人產生誤解,認為南非客戶對自己的產品不感興趣。”
在這種情況下,簡丹建議企業,如果能連續三年參加該展,往往就會收到比較好的效果。“中國有句古話: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做朋友。企業去南非參展的次數多了,接觸客戶的機會多了,自然也會取得良好的參展效果。”
鑒于南非商人的慢熱型特點,簡丹建議企業應重視參展后的客戶跟進工作。“在展會現場談得再好,但是如果在展會后不及時寄送樣品,不及時跟進客戶,不認真挖掘客戶的需求,參展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簡丹說。
簡丹介紹說,在遠赴南非的展商中,山東阜豐和保齡寶已經參加了多屆的老展商,在南非當地都取得了良好的貿易效果。不僅拿下了南非的大客戶,在當地市場也奠定了自己的市場地位和品牌優勢。
借展會創中國品牌
即便南非市場是一片未被完全開發的不成熟市場,但是在簡丹看來,這片市場仍具獨特的優勢。長久以來,在海外市場創立自己的品牌是企業夢寐以求的愿望,而這個愿望在南非顯得愈發觸手可及。
簡丹介紹說,一般中國企業將產品出口到歐美等國家,只能貼上對方的商標。“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歐洲超市里有大桶小桶的番茄醬,這些產品往往是中國生產的,但是沒有一個是用的中國自己的品牌,中國企業只是做低端的代工,產品附加值比較低。”
而這種單純出口帶動的情況在南非市場有望得到改變。“在非洲,中國的企業有機會將產品貼上自己的LOGO,開創自己的品牌。剛剛開始的時候,企業開拓市場的道路可能會慢一些,但是一旦將市場打開,以后的道路會越走越順。”簡丹說,“因此,對于建立企業自己的品牌形象做品牌宣傳來說,開拓南非市場的效果肯定會更好。”
事實上,相對于將產品出口到南非并創立自己的品牌,有一些中國企業已經先行一步,借參加展會的機會,開始在南非考察種植園或莊園,意圖對南非進行直接投資。“對于中國企業來說,直接到南非經營種植園或承包土地,不僅可以節約物流成本,而且可以進行勞務輸出,這對于中國企業來說也是利好。”
從國際經濟環境來看,目前,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已經成立了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建立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在新建立的國家應急儲備基金中,中國出資410億美元,印度、巴西、俄羅斯各出資180億美元,南非出資50億美元。這一基金將被用于應對類似金融危機等緊急情況。
“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對于非洲的建設提供了資金方面的支持,路鋪好了,以后的發展必將越走越快。”對于未來,簡丹和她所在的領匯團隊都充滿信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