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云 王元培 岳公正
摘 要:中西收入分配理論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趨同性,但是從總體上來說,兩者具有本質的區別。西方收入分配理論是以要素價值論為基礎的要素貢獻分配論,忽視了勞動的主體地位。我國的收入分配理論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按勞分配論與按要素貢獻論相結合的理論,更加注重勞動的主動性。并且,中西方的效率與公平論在理論演進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中國的先富帶后富的理論不符合西方的帕累托標準,卻帶來了中國社會福利的改進。從對二者的差異性進行比較得到的啟示和借鑒,有助于我國收入分配理論的完善和創新。
關鍵詞:按勞分配;按要素分配;差異性;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6-0008-03
一、中西收入分配理論的演進回溯
西方收入分配理論起源于古典經濟學家斯密的價值理論體系,斯密從勞動價值論出發來研究產品剩余在各要素之間的分配,從而得出所有收入和商品交換價值的根源就是工資、利潤和地租。而古典經濟學在之后的發展過程中,在斯密的價值理論上出現了分歧。李嘉圖貫徹了斯密的勞動價值論;而薩伊則繼承了斯密的非科學的價值理論,創立了“三位一體”分配公式,即勞動、資本和土地在生產過程中都通過提供服務創造了價值,所以,勞動者、資本家和土地的所有者憑借其生產要素也有理由獲得相應的報酬。新古典經濟學繼承了古典經濟學從生產要素角度研究分配問題的傳統,用邊際分析工具來論證價值是由四種生產要素供求一致時的均衡價格決定的。而到了現代經濟學時期,凱恩斯就堅決主張出臺一些經濟政策措施建立宏觀控制收入分配差距的經濟制度,反對傳統的以市場調節為主的收入分配理論。新劍橋學派特別注重所有權和歷史因素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認為一國的收入分配形成的格局不僅和勞動市場的歷史條件有關,還與歷史上已有的財產占有制度有關。新古典綜合派主要運用IS-LM模型來分析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達到均衡時國民收入和利息率是一種怎樣的關系。福利經濟學派把收入分配的研究轉向了社會福利的研究,尤其是以庇古為代表的舊福利經濟學派認為國民收入水平越高、國民收入分配越平均,社會福利就越大。
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的收入分配思想都是為了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服務的,按勞分配思想是主基調。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按勞分配原則有所保留,機械按勞分配論處處影響分配,這嚴重阻礙了經濟效率的提高。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認識到了機械的按勞分配論導致的平均主義分配方式對經濟效率的巨大危害。小平同志提出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重要理論就是對打破平均主義最好的詮釋。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單一的。我們必須堅持的原則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1]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為補充作為分配制度,兼顧效率與公平。”[2]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指出,“個人收入分配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個人收入分配要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3]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4]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5]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更加明確地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6]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7]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為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頂層設計與戰略部署。進一步推動收入分配改革,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8]
二、中西收入分配理論趨同性分析
第一,中西收入分配理論都重視按生產要素的貢獻參與分配。古典經濟學家薩伊在繼承和發展斯密的理論基礎上,詳細地提出了“三位一體”的要素分配理論。即勞動、資本、土地三種生產要素是效用和價值的源泉,所以生產要素的所有者都應該憑借其生產要素得到公平合理的收入。新古典經濟學家的代表人物馬歇爾提出了四要素分配論,即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家才能獲得與這四要素自身創造的邊際產品價值相匹配的報酬。現代經濟學時期的經濟學家們將勞動、資本、土地、企業家才能、技術、知識和人力資本統稱為“生產要素”,并且生產要素的報酬是按照其對生產的貢獻分配的。我國收入分配理論把按生產要素分配與按勞分配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了“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后來黨的十六大又提出“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按貢獻參與分配這一理論的提出是我國收入分配理論的重大突破。
第二,中西收入分配理論都是圍繞著效率和公平問題來構建的。古典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斯密主張遵循市場的自發配置作用,也就是注重效率的優先地位。新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中,效率跟自身的努力程度和能力有關,你能獲得多少收入就意味著你付出了多少,所以,效率就意味著公平。凱恩斯及其凱恩斯繼承學派也認為,市場如何有效率的配置資源是最重要的。但是,他們反對僅僅依靠市場來配置資源,只有在政府干預和市場配置共同作用下,效率才是最高的。新中國建立初期,過度公平論主導的分配理論直接導致了我國走向了絕對平均主義的分配體制,分配理論只講公平、不講效率,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分配理論逐漸偏向于效率優先論,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
三、中西收入分配理論差異性分析
1.中西收入分配理論的理論內涵不一樣,西方收入分配理論是要素分配論,而我國的收入分配理論實質上是按勞分配論與按要素貢獻分配論相結合。西方的要素分配論可追溯于斯密的三種收入價值論以及薩伊的“三位一體”的要素分配論,具體可以闡述為:產品的價值是由勞動、資本和土地三種生產要素參與創造的,所以這三種要素的所有者憑借生產要素獲得相應的報酬——工資、利息和地租。隨后,邊際理論和要素分配論的結合使得按要素貢獻分配理論占據了西方傳統收入分配理論的主導地位。endprint
中國的收入分配理論最早是照搬馬克思的按勞分配理論,形成了機械的按勞分配理論。馬克思的按勞分配理論可以概括為:“在生產資料全社會共同占有的條件下,社會總產品在做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勞動為唯一尺度在社會全體成員之間進行分配。”[9]而在實行計劃經濟制度的新中國,生產資料無法實現全社會的統一占有,就不能實現按勞分配。在這種條件下,強制實行按勞分配就是機械的按勞分配理論,最終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經濟體制轉型的背景下,我國的分配理論逐漸轉向了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相結合。要素貢獻分配理論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很強適應性。首先,我國的按要素貢獻參與分配并不是與按勞分配理論的完全對立,而是與按勞分配理論存在多方面的一致性。勞動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就會使勞動者獲得除去自身勞動力價值后的一部分剩余價值,從而使勞動者的個人收入突破了傳統經濟體制下的勞動價值限度。勞動者按要素參與分配是分配機會更加平等化的前提,體現了要素投入的差別化。其次,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變要求分配方式的轉變與其相適應,在要素分配理論的指導下,分配方式轉向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這是分配領域中的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表現,也有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配置,更有利于調動勞動者的工作積極性。
2.中西收入分配理論中的效率與公平理論的發展演進具有很大的差異性。西方收入分配理論中的效率與公平論最早要追溯到古典經濟學家斯密。斯密所處的時代正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開端,而封建殘余卻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因此,斯密的研究重點是如何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所以斯密的分配理論非常重視效率的優先地位,認為自由競爭是實現效率最大化的條件。古典經濟學的分配理論的實質就是為了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剝削辯護,從而忽視了勞動者的利益,更加談不上社會公平了。隨著資產階級在社會中取得了主導地位,資本主義社會并逐漸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而古典經濟學家所宣言的自由主義的經濟理論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的發展。此時,以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家們開始從關注資本主義長遠發展轉向關注微觀經濟和資源配置效率上來。馬歇爾從要素的供給和需求決定要素的價格來闡述他的分配理論,最終供給和需求的平衡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新古典經濟學的分配理論實質上是為了證明在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背景下,資源或者要素如何分配能實現效率的最大化。這說明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分配理論只重視效率而忽視了公平。后來,由于西方壟斷資本主義的盛行以及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西方國家開始重視政府宏觀調控經濟。從而,以“兼顧效率和公平”的分配理論和以公平優先論為核心的分配理論產生并蓬勃發展起來了。凱恩斯及其繼承者——薩繆爾森就主張“兼顧效率與公平”論。這一理論的主要觀點是:效率與公平作為政策目標同等重要,二者必須兼顧,并且可以通過建立“混合經濟結構”來實現效率和公平的兼顧。兼顧效率和公平論體現了自由市場與政府調控的同等重要性。主張優先公平論的主要有福利經濟學派的庇古、古典經濟學家羅爾斯等。他們認為:社會的不公平分配必定會損害的勞動者的工作積極性,進而降低社會效率,并且主張政府干預分配,實現社會的公平。
我國的分配理論中關于效率與公平理論最早應追溯到建國初期毛澤東的效率與公平關系的思想。新中國建立初期,我國是極其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階級矛盾表現在廣大的勞動人民與剝削階級的矛盾。這一時期,我國的收入分配理論是按勞分配理論,其目的是為了承認勞動者收入的合法地位,強調社會的公平性,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發展社會生產力。因此,毛澤東在構建效率與公平關系的框架時,更加傾向于公平分配,強調平均分配社會財富。這實際上是一種過度公平論,即混淆了公平與均等的區別,片面地強調收入分配公平,甚至凌駕于經濟增長之上。這在實踐中就直接導致了“平均主義”和“吃大鍋飯”的盛行,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高,導致生產效率的低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行,鄧小平在總結我國經濟建設的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國現階段國情的經濟理論,而共同富裕的思想則是鄧小平效率與公平觀的集中體現。共同富裕思想中的“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突出的是效率問題,“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突出的是公平問題。鄧小平的效率與公平觀強調了提高效率的同時要兼顧公平,這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分配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如何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指明了道路,是我國收入分配理論創新和發展的不竭動力。隨著我國經濟效率的不斷提高,解決收入分配公平的問題成了現階段的重大問題,因此,以效率和公平并重的理論是我國收入分配理論的核心。總的來說,我國的分配理論經歷了過度公平論、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論和效率與公平并重論三個階段。
3.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分配理論中的先富帶后富的思想并不符合西方分配理論中的帕累托標準,但是卻實現了我國社會福利改進。西方分配理論中的帕累托標準具體可以表述為:“如果從一種社會狀態到另一種社會狀態的變化,使至少一個人的福利增加,而同時又沒有使其他任何一個人的福利減少,那么,這種變化就是好的。”[11]而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初期,機械按勞分配理論導致的平均主義分配方式嚴重阻礙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了徹底改變這一分配格局,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分配思想,即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先富起來的人起到示范帶頭作用,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按照西方分配理論中的帕累托標準,我國“先富帶后富”的分配理論實際上是使一少部分人福利增加的同時卻減少了其他人的福利。這一社會狀態的改變顯然不符合西方分配理論中的帕累托標準,也不可能達到帕累托最優的狀態。
4.中西收入分配理論中關于勞動的認識不一樣。在西方的收入分配理論中,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家才能等生產要素共同參與了價值的創造,因此,勞動和其他生產要素沒有本質的區別,具有物的共性。從而沒有意識到勞動在價值的創造中才是主動因素,其他生產要素是被動因素。正是由于西方對勞動在價值創造方面的認識,西方要素分配論將勞動者的工資等同于物質生產成本,突出了利潤的合理性和企業家的貢獻。中國的收入分配理論強調財富的創造主要來源于勞動,在價值形成過程中,勞動發揮了主動性和創造性。所以,中國收入分配理論更加重視勞動報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更加關注勞動報酬的增長率與勞動生產率的能否同步提高。注重保護勞動者所得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endprint
5.中西收入分配理論的價值基礎的不同。西方收入分配理論的價值基礎是要素價值論,即要素憑借其自身參與生產并創造一定的價值來獲得產品價值分配的資格,要素在生產中所做的貢獻就是要素所得。西方的要素價值論在形式上闡述了各種要素所得都存在自身的合理性,各種要素在生產的過程中相互依賴、共同合作來創造產品的價值。那么,在要素價值論的基礎上自然就會引申出要素所得的具體份額的分配問題。我國的收入分配理論的價值基礎是在繼承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創新和發展起來的,實質上也是勞動價值論。勞動價值論顧名思義就是勞動創造價值,勞動是價值和社會財富的源泉。中國的分配理論是以按勞分配為主要特征。
四、結論
比較中西收入分配理論,我們可以看出中西收入分配理論在按要素分配和效率和公平關系的構建方面具有一定的趨同性。但是,由于中西社會經濟背景的差異,中西收入分配理論在價值理論基礎、效率與公平論的理論發展進程、理論衡量標準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性。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一是實現公平與效率的協調統一是我國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核心。二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擴大中等階級的分配機制,讓廣大勞動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三是完善生產要素平等參與分配的權利和機會,健全市場在分配領域中的定價機制,促進要素收益的合理化和高效率。
參考文獻:
[1] 趙紫陽.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
[2] 趙學清.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收入分配理論研究的四大突破[J].學習論壇,2008,(8).
[3] 李連友.我國不同時期收入分配理論與政策之演進[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7,(4).
[4] 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8-39.
[7] 劉嗣明,李琪.黨的十八大收入分配理論與政策的研究——背景、創新及政策[J].寧夏社會科學,2013,(2).
[8] 權衡.從十八屆三中全會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N].文匯報,2014-01-06(10).
[9] 蔡繼明.從按勞分配到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2.
[責任編輯 王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