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智庫
美元持續上漲,強勢美元回歸,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十年的趨勢。中國需要做好應對強勢美元的準備。
種種跡象顯示,強勢美元的歸來已非紙上談兵,而是現實中正在發生的事情,并且將成為未來的趨勢。今年5月以來,美元指數已經從79.2強勢上漲了8%,站上了86的高位;借助這一段上漲,美元指數有望一舉突破近年來79至85的徘徊區間,回到2010年88.3的水平,甚至更高。作為全球金融體系的中樞核心,美元的持續走強勢必將掀起新一輪蝴蝶效應。
與金融危機以來的幾次波動不同,當前這一輪美元上漲,很可能不是周期性的,而是趨勢性的;因為驅動美元上漲的動力,已然不是避險資金的投機需求,而來自于真實的經濟增長的分化。今年以來,美國與非美發達經濟體(主要指歐洲、日本)經濟增長的分化十分明顯,在美國名義GDP開始以4%的步伐復蘇之時,國際投行高盛指出,一些歐元區經濟體和日本經濟發展卻并不理想。
經濟分化的直接結果,便是匯率的單邊運動。自5月以來,歐元對美元匯率單邊下跌,從1.4至1.25貶值了10%有余;同期,美元兌日元單邊上漲,自100日元至110日元,也是上漲10%左右。
在可預計的將來,美元相對于歐元、日元的上漲趨勢還將持續,考慮到美聯儲有可能在明年上半年加息,全球美元回流和匯率上漲更加板上釘釘。
對于新興市場而言,更加應當關注的恐怕是美元走強帶來的金融風險。一些經濟疲軟、金融體系脆弱的新興市場國家或許將為此付出代價。去年上半年,當時任美聯儲主席的伯南克吹風退出QE,新興市場已經經歷了一輪震蕩。如今,QE完全退出在即,影響更烈的加息也在不遠前方,這將對新興市場構成重大挑戰。其中,中國無疑首當其沖。
前瑞銀首席經濟學家馬格納斯分析了歷次美元牛市帶來的沖擊。他指出,前兩次美元牛市都伴隨著一些地區的衰落,1978至1985年期間拉丁美洲步入衰落,1992至2001年期間亞洲的黃金歲月終結。這次,遭殃的很可能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他表示,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減速,很有可能將對整個新興市場國家造成負面影響。他還認為,許多新興市場國家都面臨著信貸膨脹的問題。在亞洲各國,非金融類企業債務正在迅速增長,占GDP比重已經超過美國,直逼歐盟。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產能過剩,市場定價能力失效。“在此背景下,美元的強勢和加息就更加令人擔憂了。”
在強勢美元回歸、全球資本回流的情況下,經濟學家的擔憂有其道理。雖然事態可能不會發展到那樣極端的程度,中國依然需要做好應對強勢美元的準備。更具彈性的匯率政策與更加完善的金融監管,將是中國經濟最佳的避風港灣;同時,作為有著龐大內需的大國,充分發掘“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利用“中國市場”不僅是為經濟增長留住資本,也是重要的一步棋。這些都離不開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另一項規避美元匯率波動的舉措是人民幣國際化,這也是走出美元依賴的根本辦法。這一點上,中國需要大膽立論,小心推動,要審慎評估資本及人民幣輸出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當前的信號顯示,中國資本與人民幣的國際化已然形成趨勢,要在全球市場上快速推開,中國需要盡快建立起基于新的基準情境的資本管理體制,避免被大浪打個措手不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