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從2011年在漢諾威工業展上提出“工業4.0”的概念,到2013年工業4.0工作組發布《保障德國制造業的未來—關于實施工業4.0戰略的建議》,再到2014年10月10日中德雙方發表《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德國制造業的動向一直受到高度關注。
德國制造業的行業特征
全球制造業領域的競爭正愈演愈烈。美國通過推進“高端制造業”計劃來重振制造業,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在全球制造業領域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正迅速提升。德國在倍感壓力的同時,也不斷強調制造業在本國的基石地位,并通過戰略調整指引企業積極爭奪國際制造業競爭制高點。
制造業處世界領先地位
德國制造業在經歷了2004~2008年的高速增長之后,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訂單量和生產量急劇下滑。但很快在2009年開始回升,成功走出了危機的陰影。以機械設備制造業為例,2010年,該行業的銷售額比2009年增長了8%,增長動力主要來自于企業的努力,以及企業、協會和政府之間的密切合作。
德國注重創新性制造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生產,對復雜工業過程實施專業化管理,保證了德國制造業在全球長期處于領先地位。德國擁有強大的汽車和機械設備制造業,在嵌入式系統和自動化工程方面也頗有建樹,這些因素共同奠定了德國制造業的基石。
另外,制造業的絕大部分分支領域,也處于世界領先行列。以機械設備制造業為例,它的行業分支,無論是機床、建筑機械和紡織機械等整機部分,還是軸承和變速箱等機械零部件,都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在技術研發方面不遺余力
德國制造業在技術研發、追求創新方面不遺余力。以機械設備制造業為例,2008年,在創新方面的投入為130億歐元,與十年前相比大約翻了一番。歐洲專利局大部分的機械制造專利申請都源自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成為德國最大的工程師聚集地,2010年德國約有167500名工程師在機械制造領域工作。
出口創匯能力強
以出口為導向是德國制造業的一個典型特征。德國的機械設備制造業出口市場廣闊,有3/4的機械設備產品銷往國外。在機械設備制造業的32個行業分支中,有17個行業分支德國居于全球市場首位,8個行業分支中位居世界第二位。
德國制造設備的出口目的地,最重要的當屬歐洲。歐洲37%的機械和設備是在德國生產的,德國超過40%以上的產品銷往歐盟27國,這其中,歐洲統一市場和標準功不可沒。根據2010年的數據,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有將近1/8的產品出口到中國,1/5的產品銷往意大利、俄羅斯和東南亞,與美國的出口貿易也發展迅速。
中小型企業構成行業基礎
德國的制造業企業以中小型為主。以機械設備制造為例,只有2%的企業擁有員工超過1000人,很多機械公司為私人所有的家族企業,以小批量產品制造為主,受規模約束,無法進行多元化經營。為保持競爭優勢,他們在生產技術和研發能力方面狠下工夫,產品大多“又精又?!?。只有幾個專業領域的標準產品,如軸承,是以大批量進行生產的。德國的機械設備制造業憑借其兩萬多的產品類型和較高的技術水平,排在世界首位。
機床行業作為德國的機械工業五大分支之一,一直是德國制造的驕傲?,F在,德國機床在質量和技術上也是毋庸置疑的領導者,其中重型機床、精密機床,以及金屬成形機床制造尤為突出,約60%的機床為數控機床,在全球范圍內樹立了高精尖的形象。目前,在機床制造領域處于世界前10位的都是德國企業,如德國通快集團、吉邁特公司、舒樂集團等。
政府戰略導向
增加研發投入,鼓勵企業創新
2013年德國聯邦政府的研發投入大約比1995年增長了一倍。其中,制造業方面的研發費用一直居于首位。
德國政府主要通過創造創新友好型環境、支持以市場為取向的研發行為兩方面措施來鼓勵企業創新。
此外,德國政府一直重視對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2012年,德國企業在歐洲專利局申請專利多達34000項,占歐洲申請專利數量的36%。
多種融資手段,保障企業發展
德國政府在企業借貸方面也投入了不少精力。德國政府通過歐洲復興計劃的專用基金和政府專屬的德國復興信貸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支持。
2012年,德國復興信貸銀行總的貸款額度在78億歐元左右,受益的企業中有1/4約為工業企業。
“改善區域經濟結構”基金作為德國區域經濟政策的主要工具,主要資助對象為工業企業。2012年,該項資金的投資創造了將近2萬個工作崗位,穩定了6.4萬個工作崗位。從2014年開始,投資補貼取消,“改善區域經濟結構”基金將變得越來重要。
為幫助創新型企業解決資金不足問題,德國政府成立了高新技術啟動基金與ERP啟動基金。2012年,德國經濟部聯合歐洲投資基金共同推出了歐洲天使基金,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融資,融資額度在25萬~500萬歐元。
針對能源成本上升,為制造企業減負
2000~2010年,德國工業的能源成本從211億歐元提高到354億歐元,能源成本在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6%提高到2.1%。而德國的工業用電價格高出歐盟國家平均水平的15%,甚至比法國、荷蘭高出40%。這給德國工業帶來挑戰。德國工業也在環境保護方面投入了巨資,2010年德國制造業在環保方面投入了大約240億歐元。
針對用電問題,2012年,德國聯邦電網管理局出臺《電網發展計劃》,擬大規模擴建電網;針對制造業等能源密集型產業,規定中小型的能源密集型企業也可以享受《可再生能源法》的特殊補償規定。另外,德國政府想方設法為制造業減負,以保證他們的國際競爭力。
2012年,大約有1.1萬家企業受益于能源稅收減負政策,約有2.3萬家企業受益于電力稅收減負政策。2013年初,德國政府針對工業制造業的能源密集型企業又出臺了新的優惠政策。如果企業引進能源管理系統與環境管理系統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繳納能源稅與電力稅之后,政府將退回其繳納的部分稅收。
發展循環經濟,降低原材料進口依賴度
德國制造業對于進口有很強的依賴。為保證原材料供應,德國政府一直積極尋求與其他國家進行原材料方面的合作。2011年10月,德國與蒙古國簽署了有關原材料、工業、技術合作的首個政府協議;2012年2月,與哈薩克斯坦簽署協議;2013年1月,與智利簽署關于采礦與礦產資源合作的兩個聲明。
此外,德國注重原材料的回收利用。以銅等原材料為例,德國的回收利用率為55%,居全球最高;紙、鋁、鐵生產過程產生的二次原料,也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德國政府支持將循環經濟納入到競爭的大環境中,并在廢物回收這一環節充分權衡政府和企業的利益。
完善手段機制,為制造業出口創造環境
德國政府為制造業等工業企業提供出口信用擔保,以國家承擔出口風險的方式,鼓勵擴大商品出口和爭奪海外市場。為支持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德國政府建立了一整套對外直接投資擔保體系,已與130多個發展中國家簽訂了投資促進與保護協議。
出口審批方面,德國政府注重加速、簡化出口管制的審批程序。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開發了電子交流渠道,企業用戶可以通過電子方式提交申請,并隨時追蹤處理狀態。據悉,德國議會將對對外貿易法進行簡化,出口導向型的德國企業將從中受益。
啟示
百余年前,“德國制造”也曾是“劣質”的代名詞,英國議會甚至修改《商標法》,規定所有由德國出口到英國的物品都必須標明“德國制造”,以此將“德國制造”的產品區別開來。而如今,“德國制造”在成功抵御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開始借助“工業4.0”東風,引領制造業發展的新方向。
盡管我國已經成為制造業大國,但離制造業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學習吸收德國制造業的經驗和政策,制定符合我國實際的發展戰略,對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具有深遠意義。
(作者單位: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