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偉
二十世紀90年代,一位名叫蔡智恒的臺灣青年在網絡上寫了一部記錄網戀的小說,主人公名字叫“輕舞飛揚”和“痞子蔡”。一時間,“輕舞飛揚”近乎成了網絡的代名詞,而主人公的這些習慣也逐漸從文本載體上走進了每個讀者的生活。
他們的故事感動了一代人。當然,如你所想,這種文本形式也逐漸開啟了一個時代,雖然大部分的人看到這部小說都是出版成書之后的事了。
從1998年蔡智恒的網絡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算起,中國的網絡文學已走過16年。據中國作家協會的數據統計,全國網絡簽約作者突破250萬,文學網站日更新突破1.5億字。近10年,發表在網上的“原創文學”作品,已超過近60年所印刷的當代文學總和。
一直以來,網絡文學中有很多作品處于邊緣,難登文學大雅之堂,但其中也不乏有思想深度和文學意義的佳作,甚至超越了主流文學作品。有人把它比作又一次“新文化”運動的開始,這有些夸大其詞;網絡文學一騎絕塵,改變了文學的生產方式,也改變了文學閱讀。這種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信息革命基礎上的書寫形式,從思想和閱讀習慣上影響著整個受眾群體。
脫穎而出
“以‘起點中文網為代表獲得網絡出版權為標志,網絡文學獲得了創作、電子出版、收費閱讀全產業鏈條的支撐。”作家葛紅兵表示。
起點中文網的作家簽約模式保證了網絡簽約作家的基本薪資收入,雖然少得可憐,但這使得部分網絡寫手有了一定能夠維持生計的收入。當然,其中不乏因為文章的點擊購買量,累計成巨富的作家。葛紅兵指出,網絡文學因為擺脫了紙面文學而獨立,靠點擊付費閱讀模式,制造了不少百萬富翁級的作家。
在創造了網絡文學點擊神話的同時,網絡文學內容多是灌水堆砌,毫無思想邏輯。讀者群也多是喜好刺激的青少年,甚至是小學生。但是網絡給了這些寫手自由生長的空間和市場的自我淘汰機制。這些作家有意無意地拓寬了文學體裁類型,玄幻、架空、靈異、仙俠等小說脫穎而出。只是這些都還沒有得到主流文學界的認可。不過他們已經不像“上網”文學階段的作家那樣重視主流文學界的看法,他們甚至有點兒不屑與主流文學界對話。
天涯論壇是各類人才的匯聚地。寧財神便是萌芽于此,后轉戰榕樹下成名的;草根詩人孟依依依然隱姓埋名,只用網絡代號洋洋灑灑地寫著古詩,寫成了天涯第一,也寫成了讓詩人都圍觀的“菊齋”網站。
作家六六長期泡在灣區華人論壇。在這個網站上,六六蟄居了10年,用BBS一樣的連載方式,積累出多部優秀作品。《王貴與安娜》《蝸居》等讓她一舉成名,多部作品因電視劇而婦孺皆知。與天涯社區類似,“灣區華人”是在美國舊金山的一個華裔群體中相當有影響力的華文資訊網站。
這種沒有簽約,只靠人氣影響力得到出版商青睞的作者們,把網絡文學推向了一個高潮。在博客寫作中,網絡運營商采取了自己的措施,比如名人駐站和草根群體推薦。“銳博客”是新浪博客推出的為草根服務的項目,有效地推薦了大量草根的很多優秀文章。“當年明月”連載的《明朝那些事》得益于“銳博客”。
《明朝那些事》在新浪博客引起了網絡文學讀者群體的變化,出版商出版后,這部書一度成為政府和學校機構訂制的購買作品。名人駐站寫作最典型的是徐靜蕾的“老徐的blog”和韓寒后來稱為“鍵盤俠”一樣的博客文章。他們的博客文集出版后,讓出版商“獲利匪淺。”
此去經年
作為投資人之一的路金波投資的《后會無期》影畢,一串鳴謝的人名在樸樹《平凡之路》的音樂中拉出。“寧財神”成了作家韓寒轉型導演之后第一個被鳴謝的人。
韓寒說,寧財神是第一個鼓勵他拍電影的人。按照韓寒的意思,拍電影其實是有寧財神思維上的“引路”,所以表示感謝;如此理解,倒不如說是一代作家向另一代作家轉達的敬意。
寧財神在《武林外傳》之后,名聲大震;而入駐《非誠勿擾》嘉賓寶座之后,開始家喻戶曉。這個長相像極了史玉柱兄的人,開始在娛樂圈混得有模有樣。
邢育森和俞白眉都不聊文學,“從心底怕對不起文學”。
這當然是笑談。他們也因為這種喝酒聊天,集體走出網絡文學開始了自己的編劇生涯。寧財神搞出了《武林外傳》,邢育森、俞白眉則寫出了《東北一家人》、《閑人馬大姐》……他們已經習慣了不拘于形式的創作,集體躲進了影視圈撈錢去了。
這是網絡文學的一個機會,也是網絡文學稱之為網絡文學的地方。
與大部分的80后文學作家大多出身于新概念作文大賽不同,更多的文學愛好者,并沒有在正統的文學雜志上窸窸窣窣地寫字,卻在“榕樹下”一發不可收拾。
清爽的風
“榕樹下”曾一度遠離商業,保持文學最清爽的本初,成為最繁華的,沒有門檻的文學愛好者集聚地。這是寧財神謝幕的地方,也是李尋歡開始回歸到路金波的地方。
“榕樹下產出的那些華美的文章和思想見地,讓網絡文學在這里成為一個美談。在這里,網絡文學已經堆積成一部厚重的書。”一位在“紅袖添香”網站上寫字,網名叫雨虹的寫手說。
巴蜀鬼才魏明倫在“榕樹下”為潘金蓮正名,文辭優美又不缺“文以載道”的思想。若干年之后,那些詞句仍然在記者的心中久久不去。正因為如此,對很多網絡寫手和文學愛好者而言,“榕樹下”還是一個美麗的文學夢想。這里沒有付費點擊的浮躁和功利,作者們字斟句酌,細細推敲。
在更多層面上說,“榕樹下”其實已經超越了網絡文學這個形式上的稱呼,成為一種文學載體的推動者。
十幾年來,雖然已經幾易其手。“但‘榕樹下還為太多人保留著一份美好回憶,也為中國網絡文學保存下最后一片凈土。”一位來自“榕樹下”的寫手如此概括,“十五年前,‘榕樹下擔當起探索中國網絡文學的先行者,而十五年后,‘榕樹下再次擔當起中國網絡文學轉型的先鋒角色。”
被盛大文學收購的“榕樹下”正在網絡出版和影視上尋求一種商業產品的模式,無疑是中國網絡文學最大膽的一次探索,這種探索如果得以成功,將完全改變中國網絡文學的面貌。或許,在這一模式下,網絡文學能再次回歸。
這是時代交給“榕樹下”文學的歷史使命,也可以稱之為網絡文學的最終歸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