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茜
摘 要: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國有企業改革已勢在必行。河南省作為老工業基地,必當加快速度改革。就此,從河南省國有企業自身的特征出發,分析混合所有制在河南省國有企業改革中的難處,并提出一系列改革途徑。
關鍵詞: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
中圖分類號:F2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6-0019-02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頓時,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成為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熱門話題,學術界和實務界也涌現出大量的文章,分別從對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內涵,即什么是混合所有制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與股份制的關系、如何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基本問題,進行了探討。河南省國資委于3月14日出臺《省政府國資委關于調查省管企業混合所有制發展情況與推薦試點企業的通知》,企圖從產權轉讓、增資擴股、股改上市、合資新設幾個方面對全省深化國企改革。本文根據目前河南省國有上市公司的數據,探索河南省國有企業改革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途徑。
一、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含義
混合所有制的描述眾所不一,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廣義的理解把混合所有制企業界定為不同所有制企業按照一定原則實行聯合生產或共同經營,即混合所有制企業既可以是股份制企業,也可以是非股份制企業;狹義的理解把混合所有制企業界定為公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共同參股組建而成的企業,即混合所有制等同于股份制企業。根據中央精神,基于產權理論,立足企業實際,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股份制是混合所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但混合所有制不等于股份制。
二、河南省國有企業的現狀及困境
河南省管國企僅有31家,大都分布在能源領域、金融投資領域以及鋼鐵、制造、交通運輸、農業開發等產業內。 其中國控公司、水投公司、交投集團、文投公司、鐵投公司等國有企業,是以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方式運營,其發揮國有資本控制力的能力得到加強。
目前國有企業改革主要存在以下幾處困境。
1.所有制主體不同造成制度障礙
在股份制改革的過程中,母公司和子公司表現不一致,在一些競爭性較強的國有企業改造過程中,子公司的股權多元化進展較大,甚至在有的子公司出現了非國有股東控股的情況,但母公司一般以國有獨資的集團公司的身份出現,同時股份制改造后的國有股股權交易受到了限制,這將導致政資不分、政企不分等傳統國企病仍然存在。
2.民營資本進入壁壘
在一些壟斷性比較強國有企業的改革中,基本上是國有資本一統天下,對民營資本的進入有較高的門檻。例如,省建投、中原證券等壟斷性較強的國企,民營資本難以進入,所謂的玻璃門、彈簧門、天花板,正是描述了這種現象。
3.所有者行為的行政化導致企業內缺乏真正的風險承擔主體、企業治理結構的效率
一個重要的假設前提,那就是擁有剩余索取權的所有者是企業風險的承擔者,因而更具有通過強化監督提高企業效率的內在動機。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后,大股東仍由政府扮演,政府及其代理人在經營國有資產時未必會把追求利潤最大化作為最重要的經營目標,而會考慮多元化的政府目標。 當充當監督者的所有者都不把資本效率作為首要目標時,不承擔風險的經營者的監督動力和企業的治理效率低下就不再是一件怪事,特別是國有企業內。部組織構架科層化,不僅層級較多,而且干部比職員多,這會扭曲上下級的信息傳導,放大各級的代理問題,造成內部風險控制難度加大,降低管理效率。
4.國有獨資或一股獨大導致不同治理主體相互制衡機制的失靈
公司制企業適應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國有企業的控制權掌在政府手中,經理人缺乏監督,當面臨經理人偷懶行為時,政府監督機構就面臨兩難選擇:加強監督,則可能會強化行政干預;放任不管,則可能會導致偷懶行為。
5.激勵與約束機制不健全導致企業經營者行為官員化
現代公司解決代理問題,一方面股東通過在股東大會和董事會上投票,另一方面通過為經理人建立一個包含年薪、 獎金、股票期權收益等形式的最優報酬計劃,激勵經理人努力為股東的利益服務。 如果只有激勵,沒有約束,經理人就可能濫用經營權;如果只有約束,沒有激勵,經理人就可能選擇不作為,在目前的國有企業中,經營者的工作業績。與其個人收入以及職務升遷關聯度不大,基本是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在激勵機制缺乏,而某些經營環節問責制強化的情況下,有些經營者就偏好于選擇、謹慎、行為,對提升盈利能力等關注不夠,這種內部關系政治化傾向必定會影響企業治理結構的效率。
三、河南省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途徑
企業產權改革正是在上述歷史背景下展開的。然而,河南省是農業大省,結構偏重、產業單一,歷史遺留的結構性矛盾突出,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國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問題,相對于其他省份,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重組的困難更大、任務更重。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和企業具體情況,分別改制為國有控股、參股企業,或轉制為民營企業,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相互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索國有企業的改革途徑。
1.產權轉讓
對于國有控股企業,也要注意引進外資、民資或外省的國企作為第二大股東,克服一股獨大現象,形成有效制衡機制。對于要保留發展壯大一批國有絕對或相對控股、外資、民資參股的股份制企業,要同時也允許外資、民資進入這些領域。在其他一般競爭領域,國有企業可根據自身情況,全部或部分轉讓國有產權、股權,讓各種所有制經濟成分相互競爭、共同發展,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
2.鼓勵管理員參股
國有企業一股獨大的現象不利于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對于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廠長等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干而言,在職位的時候因為有獎金和職務消費等因素,日子還過得去,一旦退休離開企業,退休工資較少,只能維持低水平的消費,和在職時候的待遇相差較大。這樣一種分配機制很難使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真正對企業的長遠發展負責。許多外企、民營企業開始進行股權激勵,國企改革中,也要積極探索給企業高管人員和骨干持股。可先在大集團實行,進而擴展到國有中小企業與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以形成良好的激勵和監督約束機制,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競爭力。
3.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
優化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治理結構,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 國有企業領導人的行政化任命,導致了國企領導人身份的雙重化,既是官員,又是經營者,從而具有既依賴政府又依賴市場的兩面性,影響了企業的競爭力。因此,隨著混合所有制的推行,必須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向市場廣泛公開招聘職業經理人。同時,人力資本只能激勵,不能壓榨人的勞動。創造能力隱藏在人體之中,如果不能引入有效激勵機制,人力資本所有者就可能在固定收入下最小化自己的勞動供給。經理人是一種更稀缺的人力資本,尤其需要激勵。當前普遍選擇的是引入以年薪制、獎金、股票期權計劃和以退休金計劃為主要內容的最優報酬計劃,將經理人對個人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轉化為對企業利潤最大化的追求。
4.努力促進金融機構、資本市場對國企、民營企業信貸上市的公平性
由于國企無論從組織來看,還是從其行業特性、企業規模以及政治優勢來看,銀行都更愿意把錢貸給國有企業,而不是民營企業,這就使得一部分國企不愿意吸收民營資本。省屬國企大多在重點領域,知名度也較高,如若吸收民營資本,可能會喪失原來的一些優勢。
5.改革國有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
國有企業的董事會中政府官員的比重較大,使得董事會行政化的特色比較嚴重,關系網復雜,很多民營資本礙于此原因,不愿進入國企。應當增加更多的獨立董事,獨立董事多從社會中選聘,主要應是一些有能力的專業人士,使國有企業董事會更具有代表性,減少黨政機關的干涉。
參考文獻:
[1] 崔忠星.關于新時期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幾點思考[J].河北企業,2014,(5).
[2] 李樹天.國有企業改革問題研究[J].現代交際,2014,(5).
[3] 葉楊.國有企業改革途徑應從兩方面入手[J].工會信息,2014,(16).
[責任編輯 仲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