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珍
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戰略,“四化同步”的短板是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是農業產業化。因此,農業產業化是實現“四化同步”和中部崛起的重要基礎。基于安徽省的實踐探索,研究農業產業化發展困境及未來趨勢。
關鍵詞:安徽省;農業產業化;困境;趨勢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6-0028-02
一、農業產業化概念及組織模式
(一)農業產業化的概念
農業產業化是以廣義農產品生產為基礎形成的生產、加工、銷售的專業化、規模化和商品化。農業產業化是在新時期促進農業發展,實現中央提出的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戰略部署的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戰略,“四化同步”的短板是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是農業產業化。因此,農業產業化是實現“四化同步”和中部崛起的重要基礎。
(二)農業產業化的組織模式
農業產業化的組織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龍頭企業+ 農戶”組織模式。這種模式以農產品加工、儲藏、運銷企業為龍頭,圍繞一種或幾種產品的生產、銷售,與農戶實行有機的聯合,進行一體化經營,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二是“龍頭公司+ 基地+ 農戶”組織模式。龍頭公司通過建設基地帶動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主要有三種方式:公司利用自有土地建立基地,雇用農戶在基地從事生產;公司租地建基地,雇用農戶在基地從事生產;公司租用農戶土地建基地,同時吸收農戶以土地、勞動力、產品、資金等要素入股,再承包給出租農戶或大戶經營。農戶從這3種方式中可獲得勞動報酬、土地租金、股金和承包費等收入。三是“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組織模式。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實現農戶小生產與社會化大生產相結合的直接組織形式,是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的有效載體。該模式是合作組織根據基地農業資源優勢,組織農民開展標準化生產,開拓和占領市場,自主延伸產業鏈,拓展加工、儲運、營銷等業務,有效發揮龍頭作用的一種組織形式。四是“龍頭公司+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農戶”組織模式。這種組織模式的特點是各方分工明確,協會在公司和農戶之間起聯結作用,優勢在于公司不用與千家萬戶農民直接打交道,而由協會代表農戶與公司聯系,這樣就提升了農戶的市場地位。五是種養加大戶模式。這種經營模式類似于個體工商戶,有的種養加大戶發展成為龍頭企業,有的種養加大戶帶動農民共同致富形成專業合作社的帶頭人。
這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上連企業、下連農戶,是組織模式的核心,既起著維護農民利益、提高農民談判地位、組織開展服務的作用,又發揮著按照公司原材料生產需求組織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開展技術指導等方面的作用,同時也是有效緩解公司與農戶之間利益矛盾,實現利益共享、組織自律的重要形式。專業合作社主要提供種苗、肥料(飼料)、技術指導(病蟲害防治和防疫)、統一銷售,農戶在專業合作社中的地位有緊密型會員和松散型會員兩種。有的專業合作社依托或服務于龍頭企業,有的專業合作社獨立于龍頭企業。與農戶構成市場供銷關系的經營型合作社,理事長或緊密型會員享受經營成果;統一經營的合作社,經營成果共享;而服務型合作社,會員各自享受經營成果。
二、安徽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實踐經驗
安徽省作為農業大省,淮河以北為黃淮海平原的一部分,是小麥、棉花等旱作物主產區;淮河以南,沿江平原是水稻、油菜和水產品主產區;皖西、皖南山區,是林、茶、蠶主產區。在安徽省所轄16個地市中,阜陽市、宿州市、六安市、亳州市、安慶市為傳統的農業大市,糧食總產值較高。近年來,安徽省各地市在全省統籌安排下,積極發展各具特色的農產品,農產品生產已向優勢產區集中,逐漸形成了淮北地區小麥、江淮地區油菜、沿江地區水稻的區域格局;棉花生產向沿江和淮北高產棉區集中;山地經濟開發區以林、牧為主,重點開發板栗、核桃等特種經濟體;丘陵經濟開發區,以糧食、畜牧、淡水養殖等為主;平原經濟開發區以小麥、棉花等生產為主。截至2013年末,安徽省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7 221.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9%;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4 942家,比上年增加648家,實現總產值7 221.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9%,增幅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1.9個百分點,對全部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24.3%,顯示出我省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農業發展的效益和層次不斷提升。
實踐表明,安徽省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的同時,仍存在以下制約因素。
(一)多數農業龍頭企業整體實力不強,未形成規模經濟效益,缺乏市場優勢,抗風險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弱
安徽省多數龍頭企業家族式管理的特性十分明顯,雖然絕大多數注冊為公司制,但離真正意義上的公司治理制度要求差距較大;財務管理能力整體較弱,除市級以上龍頭企業財務管理相對比較規范外,其余數量眾多的所謂龍頭企業,基本上是小作坊式的加工型企業,其財務管理方式與個體工商戶類似。
(二)產業化不足
種植業以初級加工為主,部分地區農產品加工分散,存在同質化現象,產業回報率低。產業鏈條短,關鍵節點不清晰。
安徽省龍頭企業大多從事的只是農產品的初加工,經濟附加值低,產業鏈短,農業產業化沒有實現和工業的有效對接,沒有發揮地方特色和資源優勢。對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夠,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有限。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化程度較低,農民與龍頭企業利益鏈接不夠緊密
目前,安徽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大多是以“公司+農戶”模式為主,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合作主要局限在初級產品的買賣上,農戶很難參與到隨后的加工生產和銷售之中,很難參與其中的增值分配。不少地方雖然成立了一些合作社、協會,但絕大多數企業、經濟組織和農戶還是松散的鏈接關系或買斷關系,盡管采取合同訂單、保護價收購等形式帶動農戶,但存在運作不規范、約束力不強、利益鏈接不緊密等問題,未形成真正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經濟共同體,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的利益比較少,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沒有完全建立起來。endprint
(四)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整體不夠規范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由農民自發組織起來的民間合作團體,缺少規范的章程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普遍存在規模不大、制度不健全、穩定性較差等問題。調查發現,多數合作社沒有在銀行開立結算賬戶,部分合作社證件不全,有的缺少組織機構代碼,有的沒有稅務登記證。
(五)部分地區土地流轉機制與規模經營的矛盾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安徽省部分地區土地流轉規模小期限短,農戶還沒有因為土地流轉而獲得更多的收益,還沒有因土地流轉實現土地、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的優化配置,土地不能有效轉移,農戶分散經營,使得大規模、產業化的農業生產難以開展。
(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品牌意識不強
安徽省龍頭企業獲得省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專利的數量不多。許多農產品企業都是近一兩年來才開始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開始注冊一些優質農產品商標,多數農產品生產者缺乏品牌意識,產品知名度不夠。
三、農業產業化未來發展方向
(一)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幫助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充分發揮農業部門的優勢,扶持各級農業部門興辦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產品購銷服務公司等經濟實體,并通過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辦法,使各類農業企業不斷擴大規模,盡快起到強有力的牽引帶動作用。對于各領域中具有“龍頭”作用和具潛力的企業予以政策、資金、技術、物資等方面的傾斜扶持,使一批經濟實力雄厚、帶動能力強、經營機制靈活、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脫穎而出,發揮帶動作用。
(二)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
目前,安徽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尚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以龍頭企業協助創辦為主。當前工作的重點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發揮資源優勢,培育支柱產業,在鞏固試點成果和總結各地經驗的基礎上,穩步辦好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農業產業化中的示范作用,自下而上地、循序漸進地、實事求是地引導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健康發展。在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向著“民辦、民管、民受益”方向發展過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幾點:一是堅持以專業農戶為主,體現專業性;二是要有比較明晰的產權關系,不改變土地承包關系,不改變成員的財產關系,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效益歸其成員共同所有:三是堅持自愿,實行民主管理;四是開展力所能及的經營活動,對外追求經濟效益,對內不以盈利為目的。
(三)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應加大科技創新能力,加強品牌意識
龍頭企業要加強與大專院校、農業科研單位的合作。大專院校、農業科研機構和技術推廣部門要進一步明確科技研發重點,優先研發關鍵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利用率,普及先進適用技術,為龍頭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另一方面,企業應實施品牌戰略,打造農產品強勢品牌。利用信息時代的有利條件,通過政府、媒體、信息網絡等渠道,加強內外宣傳,注冊優勢農產品商標、專利等,龍頭企業應積極參加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各種專業博覽會、洽談會、展銷會等,展示生產成果,實施品牌戰略,打造農產品強勢品牌,擴展產品在市場上的知名度。
(四)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龍頭企業同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
一是要引導龍頭企業直接建立農產品加工原料基地。由企業提供種子、技術、生產資料供應等服務,由農民按企業要求組織生產,企業實行保護價收購,真正建立起企業與農民的緊密聯結機制,確保企業有穩定優質原料來源,確保基地農民有穩定的經濟收入。二是大力發展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中介服務組織。一方面,可以減少農業龍頭企業與千家萬戶農民的直接接觸,避免產生不必要的磨擦和矛盾;另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代表和保護農民的利益。三是嘗試將農民的土地承包權作為股份入股龍頭企業,實現龍頭企業的利益和農民的利益緊密連接在一起。農民不僅獲得地租收入,作為股東還能獲得收益權。
(五)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條,注重發展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整合農業產業鏈
積極生產為工業加工行業提供原料的農產品,生產只有進入加工領域,生產鏈條才可持續,才能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農業產業化要支持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最終實現四化同步。
(六)促進土地使用權合理流轉,適應農業規模化生產
農村土地集中種植是實現農業規模經營的重要前提。引導和規范農村土地按依法、自愿、有償原則進行流轉。培育和完善土地流轉中介和流轉市場。鼓勵和支持農業生產中,通過流轉或以土地要素入股等形式,使土地逐步向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新型組織相對集中,發展適度規模生產經營。
參考文獻:
[1] 韓連貴.關于探討農業產業化經營安全保障體系建設方略規程的思路[J].經濟研究參考,2013,(3).
[2] 姜長云.農業產業化組織創新的路徑與邏輯[J].產業經濟,2013,(8).
[3] 周曉強.以供應鏈全融助推農業產業化發展[J].中國全融,2012,(15).
[4] 趙佳,姜長云.農民專業臺作社的經營方式轉變與組織制度創新:皖省例證[J].改革,2013,(1).
[5] 王姮.農業產業化融資體系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6] 陳少強.中國農業產業化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柯 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