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格兒
摘 要:對虛擬經濟的研究主要在亞洲金融危機后為我國經濟界所重視,且最近10年成為理論經濟學研究熱點,其中,虛擬經濟穩定性、系統風險與經濟安全屬于重要的研究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完善監管協調機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職責和風險處置責任。為了對我國虛擬經濟風險有進一步的認識,防范虛擬經濟系統風險,試圖從對10多年來學者們在虛擬經濟系統風險問題上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為我國虛擬經濟的深入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虛擬經濟;系統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F06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6-0049-03
目前,我國對研究如何防范金融系統風險的文獻已經比較豐富,但是,以虛擬經濟為對象來研究虛擬經濟系統風險的理論研究卻十分薄弱,虛擬經濟系統風險研究急需經濟理論的支撐,這就需要將系統風險發生的根源和機制搞清楚,同時也要觀測風險來源,形成機制以及變化規律的新方法。本文以虛擬經濟系統風險的理解、虛擬經濟風險形成的誘因、防范我國虛擬經濟系統風險的措施這三個方面對學者的相關研究和討論進行了梳理。
一、對虛擬經濟系統風險的理解
(一)虛擬經濟系統風險的概念
對于虛擬經濟系統風險,學術界尚無準確的定義,國內外對于系統風險和系統性風險也無嚴格的區分。目前,系統性風險(Systemic risk)普遍被承認的定義為證券市場中不能通過分散投資加以消除的風險,也稱市場風險、不可分散風險或剩余風險,如經濟衰退、戰爭、利率變動等。而系統風險(Systematic rick)多年來有兩種定義,一個是普遍被承認的定義,是由G卡夫曼G.Kaufman于1995年提出的,他將系統風險(Systematic rick)定義為“一個事件在一連串的機構和市場構成的系統中引起一系列連續損失的可能性”[1],另外一個定義是國際清算銀行于1994年將系統風險(Systematic rick)定義為“在金融系統中的一個參與者不能履約引起其他參與者違約由此引發的連環反應從而導致廣泛的金融困境”[2]。
對于以上三種不同的定義,國內學者有著不同的看法,如王國忠同意G卡夫曼對系統風險(Systematic rick)的定義,他將G卡夫曼的定義予以闡發,認為虛擬經濟系統風險是指“虛擬經濟過度波動引起泡沫經濟的可能性”[3]。
而劉曉欣則對王國忠的觀點進一步闡發,她認為這三個定義基本上涵蓋了當代對系統風險的研究內涵,嚴格區分系統風險(Systematic rick)和系統性風險(Systemic risk)并沒有必要,為了采用從投資者的視角來研究虛擬經濟,需要強調系統本身的重要性,應該使用的是“系統風險(Systematic rick)而不是系統性風險(Systemic risk)的概念”[4],故她將虛擬經濟系統風險定義為“由一個事件或一系列共同發生的事件引發大批銀行和金融機構倒閉或金融系統被迫全面緊縮,從而危及整個金融系統正常運轉,引爆金融危機的可能性”[4]。
其他學者對虛擬經濟系統風險的討論也與以上學者類似,如王紅強認為虛擬經濟系統風險是指“在金融市場中由于某一因素發生變動,由于市場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外部效應(示范效應和擴散效應) 可能引起其他金融市場較大范圍的價格波動,導致金融體系的大范圍崩潰,無法完成如資金的有效配置、資產定價和傳遞貨幣政策等一項或多項功能,進而可能引發經濟危機”[5]。
(二)虛擬經濟系統風險的類別
對于虛擬經濟系統風險類別的討論,學者們主要都認為與金融系統風險類同,個別學者對虛擬經濟系統風險類別做出明確界定,如楊運星在闡明了虛擬經濟穩定性的相關內容的基礎上,區分了“基于虛擬經濟穩定性的系統風險類別是利率風險、匯率風險、通貨膨脹風險”[6];鄭純雄也認為“系統性風險是證券市場整體相關的風險,如利率風險、政策性風險和市場風險”[7]。
二、虛擬經濟系統風險形成的誘因
將系統風險發生的根源和機制、誘因搞清楚,并研究這些風險傳遞過程,包括哪些步驟,傳遞的機理如何,受哪些因素的影響等是我們研究、防范虛擬經濟系統風險的重點。比較引起虛擬經濟出現系統風險的原因有很多,學者們分別從宏觀和圍觀層面上對誘因進行了探討。
(一)宏觀層面
王國忠認為,誘發虛擬經濟系統風險的原因基本可以分成以下兩類:“一種是系統性的風險,它是由各種個別事件由于傳染機制的存在而導致整個系統癱瘓或崩潰的傳染性個別因素;二是整個系統由于某種外部因素或者內部因素而發生整體的下滑,在正反饋機制下導致系統崩潰的整體性風險因素。”[3]
而對于王國忠所指的個別因素、內部因素等,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劉曉欣教授對其直接的關系展開了探討,并對系統風險的產生則提供了一個特別的角度。她認為,系統風險的積聚和擴散不但與放松金融監管直接相關而且與虛擬經濟的獨特運行方式以及資本積累的特殊方式密切相關。她的這個解釋“既包括了系統風險與金融危機的內在聯系,也包括了個別風險與系統風險的內在聯系,系統風險是個別風險社會化,系統化積聚和積累的結果系統風險的積累則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前提”[2]。
(二)微觀層面
其他學者分別從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基本關系、虛擬經濟本身體系、市場機制這三個微觀方面具體分析虛擬經濟系統風險的誘發因素。
1.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基本關系
虛擬經濟依附于實體經濟,一旦實體經濟發生問題,將對虛擬經濟造成巨大的風險,甚至發生金融危機。
對于兩者關系引發虛擬經濟系統風險,導致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一種觀點認為將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基本關系體現在“(1)實體經濟系統結構失調;(2)虛擬經濟系統與實物經濟系統內在關系失衡”[7]這兩個方面,其中“實體經濟系統運行失常、結構扭曲是引發虛擬經濟風險,導致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7]。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實體經濟盈利的不確定性是致使虛擬經濟產生風險的基礎來源。對于兩者關系引發虛擬經濟系統風險的誘因,還有學者認為實體經濟信息與虛擬經濟信息具有不對稱性,信息的不對稱性是虛擬經濟風險的又一來源[7]。endprint
2.虛擬經濟體系
就虛擬經濟體系本身來說,已有的研究思路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就虛擬資本的本質特征而言,二是虛擬經濟系統的管理體制。就虛擬資本的本質特征而言,一種觀點認為,投機是虛擬資本的本質特征,在虛擬經濟領域,交易者們既可以用各類衍生工具進行套期保值以轉移風險,也可以基于投機的目的為自己謀取利益,所以投機性也是造成虛擬經濟風險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就虛擬經濟系統的管理體制而言,一種觀點認為,我國虛擬經濟管理體系建設未能適應經濟體制的變化,制度性落后是造成虛擬經濟系統風險的又一大誘因,虛擬經濟管理體系的落后突出表現在如下3個方面:“1.虛擬經濟監管的法律制度不完善;2.我國的虛擬經濟監管體制尚未理順;3.現代科技與新興業務對傳統監管方式的挑戰。”[7]
3.市場機制因素
影響虛擬經濟系統風險的因素既有虛擬經濟體系本身因素,也有市場機制這樣的外部因素。我國學者認為,對于市場機制因素的防范應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市場信心喪失,易產生“信任危機”;二是國際虛擬經濟風險“傳染”。對于第一個因素,學者認為一旦出現問題,虛擬經濟市場卻“會在由于投資者樂觀情緒的破滅及信息的不對稱而在總體上出現了一種過度的恐慌,匆忙地迅速撤走資金,導致了資本逆流,造成市場信心喪失”[7]。對于第二個因素,國內學者都認為要對國際虛擬經濟風險提高警惕、注意防范,其中,有學者認為要“建立在對國內虛擬經濟系統風險的管理基礎上,降低國際投機力量對國內虛擬經濟的過度投機沖擊”[8]。
三、防范我國虛擬經濟系統風險的措施
我國學者通過對虛擬經濟系統風險形成誘因的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這是關于防范虛擬經濟系統風險問題討論中最具意義的部分,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反映學者們的意見。
(一)從宏觀層面上指出防范系統風險的基本方向
從宏觀層面上來說,多數學者提出了一般性的、初步的設想。有學者認為對待金融風險要綜合防范,認為第一“要密切關注并研究分析我國金融業運行的態勢,高度重視金融安全,切實做好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工作”;第二要“大力培養金融專業人才,特別要培養中國的特許金融分析師(CFA )”[9]。
還有學者提出今后風險防范可以努力的大致方向,如“立足于利用本國資源,利用外資以吸收直接投資為主,防止外匯資產急速流失;抑制游資造成的虛擬經濟,確保實體經濟,重視國家經濟計劃的實施;通過加強法制建設消除國家金融風險的誘因,健全國家金融監控體系;追蹤金融高科技動態,培養國際型的金融科研隊伍;國家利益至上,啟動國家金融風險防范體系工程”[10]。
防范虛擬經濟系統風險的一主要目的就是要防范金融危機,故有學者認為要充分吸取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盡量發揮虛擬經濟對經濟的促進作用而避免其負作用,因此要把重心放在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上,要“改變出口導向型的增長戰略,更大程度上通過擴大內需來促進經濟增長,從而增強我國經濟自身的穩定性,減輕發達國家經濟波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從而保證我國經濟安全、平穩和健康發展”[11]。
(二)從微觀層面入手提出防范系統風險的針對性措施
1.調整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關系
一種觀點認為,可以從側重于調整與優化實體經濟結構來調整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基本關系,“防范虛擬經濟風險的根本辦法是優化本國的經濟結構。只有提高國內經濟運行質量,才能真正改善長期的國際收支狀況,確實保護自身不受國際資本流動無常變化的影響,增強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7]有學者認為其“基本思路應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需求,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新格局。要充分運用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最新科學技術和科技進步的力量,推進國民經濟的信息化,改造傳統產業,提升產業結構,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走可持續發展之路”[7]。
另一種觀點更強調則加強對虛擬經濟的監管,主張在注重推動虛擬經濟的發展時,要進一步加強對虛擬經濟的監管,加強相應的監管政策和措施的修訂與完善。主張將虛擬經濟的發展控制在適度范圍內來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以此來實現兩系統間的協調發展。有學者提出要從“虛擬經濟規模擴張的判斷與風險防范”[12]以及“優化虛擬經濟資源配置”[12]兩方面入手來加強對虛擬經濟的監管。
2.建立健全虛擬經濟體系
(1)完善虛擬經濟體系的管理體制
學者們普遍認為,我國目前存在的金融危機的隱患,主要是舊體制下過分依靠行政手段干預經濟造成的。要真正擁有抵御金融危機的能力,著重虛擬經濟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尤為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奠定預防和抵御金融危機的基礎,保障虛擬經濟和實物經濟的健康發展。根據我國目前實施監管的現狀,學者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健全虛擬經濟監管與預警體系。
一種觀點主張建立“全象資金流量觀測系統”。這部分學者認為關注經濟安全問題就必須關注虛擬經濟的穩定性,研究系統風險的來源,研究它生成、合成的機理,研究其變化的規律,需要對整個經濟系統與其最易變部分的“價值關系”進行觀測。“全象資金流量觀測系統”就是根據虛擬經濟的理論認識以及實踐中提出的觀測思路來設計的,它“直接標示的是資金流量與交易量、資金流量與價格水平及價值存量增量之間的關系”,通過“全象資金流量觀測系統”以觀察到經濟不穩定因素的來源、生成和傳染機制,從而對研究虛擬經濟的系統風險是一個重要的平臺[8]。
另一種觀點則從金融工具出發,認為要完善金融衍生工具系統風險的監管機制。這種觀點認為,“發端于次貸危機、蔓延于整個金融鏈條并嚴重威脅實體經濟的金融海嘯對金融衍生工具系統風險的防范和監管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5],“監管者的工作必須包括禁止特定風險轉化為系統性風險,在這兩種風險之間充當‘警衛,以便防止市場信心喪失造成金融恐慌。”[5]endprint
第二,建立我國虛擬經濟系統風險的其他預警機制。
風險在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中的轉化加大了系統風險的危害。故有學者認為,除了監管虛擬經濟本身的系統風險,還應該注意建立其他預警機制,如客戶風險預警。“金融衍生工具市場或基礎市場上交易對手在資產質量逐漸惡化之前,往往會出現許多預警信息。客戶風險預測和預警就是要及時探測出這些信息,并提前采取預控措施,為控制和降低系統風險創造有利條件。”[5]
第三,建立和完善內部風險控制制度。
有學者進一步闡釋,認為虛擬經濟與其他金融風險相比,虛擬經濟面臨的風險更為復雜,所以關鍵是要完善內部風險控制制度,而內部控制的關鍵是建立科學的風險評估體系,“包括對各類金融交易面臨的風險進行分析和鑒別:建立科學的風險計量模型,評估正常情況下金融工具交易活動中各種損失的可能性,估計可能損失的大小:通過壓力測試,確定極端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及最壞情形下企業可能出現的最大虧損,并根據企業的經營發展戰略和財務實力,評估企業能夠承擔的最大風險”[5]等。
(2)提高虛擬經濟體系中虛擬資產的風險管理水平,推動信息化
加強風險監管可以改善信息不對稱問題,避免從眾行為給虛擬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而發展中國家風險管理技術的開發與提高將有助于加強風險監管,故有學者建議要推進金融產業的信息化。在金融工程和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金融產業的信息化已成為實現有效監管的重要條件,“從國際虛擬經濟監管的沿革看,銀行內部風險管理技術的進步,往往為監管機構改進監管技術提供了方法論。”[5]
3.抑制市場機制的消極因素
對于虛擬經濟如何應對市場機制的挑戰時,有學者提出的措施主要是與預警和監管制度相結合,認為當“研究某個國家的經濟是否安全時,需要從全球角度著手,從虛擬經濟的價格和資金流量角度出發”[3],以全象資金流量觀測系統來觀測國內虛擬經濟的變化,衡量國家經濟的安全的程度。
還有學者認為,要降低系統風險,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去抑制市場機制中的消極因素:“1.實行靈活的匯率政策;2.加強資本流動管理;3.積極推進虛擬經濟監管國際合作。”[7]
而其他學者則是從宏觀層面上強調要注意國內外資源的協調,通過國際合作,密切監控國際游資的流動,主張“要加強金融國際合作,促進建立一個穩定、均衡、公平的世界貨幣制度,必須通過國際合作,密切監控國際游資的流動”[9]。
參考文獻:
[1] Kaufman,George G.,Research in Financial Services:Banking,Financial,Markets,and Systemic Risk(Vol.7)[M].Greenwich,CT.:JAI
Press,1995:47-52.
[2]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64th Annual Report[R].Basel,Switzerland,1994.
[3] 王國忠.虛擬經濟穩定性研究——基于經濟虛擬化的探討[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284-285.
[4] 劉曉欣.個別風險系統化與金融危機——來自虛擬經濟學的解釋[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1,(4).
[5] 王紅強.金融衍生工具系統風險的宏觀效應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9.
[6] 楊運星.論虛擬經濟的穩定性、系統風險與經濟安全[J].商業時代,2013,(24).
[7] 鄭純雄.中國虛擬經濟風險管理初探[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4.
[8] 許圣道,王千.虛擬經濟全球化與國家經濟安全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9,(1).
[9] 成思危.金融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核心[J].經濟界,2004,(6).
[10] 楊健.關于國家金融風險防范體系的思考[J].宏觀經濟研究,2002,(6).
[11] 賀建.世界經濟虛擬化與我國經濟安全研究[D].南京:南京財經大學,2011.
[12] 周瑩瑩,劉傳哲.土地資源價格評估中的風險細化及其預控管理[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3,(2).
[責任編輯 李 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