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鳴
摘 要:消費環境對消費結構升級有著重要的影響。對于廣東省而言,由于早期的粗放式發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環境對消費結構的制約逐漸顯現;人工物質環境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在逐步滿足人們的基本生存性需求前提下改變著消費結構;社會文化環境激勵消費結構轉型升級,但仍缺乏設施支撐;新型消費關系不斷涌現,網絡消費環境的發展將會促使消費結構發生革命性變化。
關鍵詞:廣東省;消費結構升級;環境因素
中圖分類號:F04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6-0079-02
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對消費環境有一定的要求。消費環境是實現消費的必要條件,任何社會消費都必須在一定的環境下實現,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也必然受到消費環境的左右。社會消費一般可以分為社會公共支配的消費品消費與居民個人支配的消費品消費。居民消費主要有消費行為的消費——衣、食、住、行……和消費目的的消費——為了生存、享受、發展需求的消費。廣東省的消費結構有其共性,但也有明顯的地方特性,消費環境對消費結構的影響有地域的局限性。
消費環境主要概括為自然生態環境、人工物質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和網絡虛擬環境。
一、自然生態環境制約消費結構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作為最早的開放地區,粗放型的發展促使其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不斷加大,造成需求的擴張性與資源的有限性矛盾凸顯。生態環境和資源,包括地理、氣候、生態、水、土、空氣等等,處在一種無節制的過度利用狀態,并以此換取經濟的高速增長。經濟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居民消費結構,同時也在改變消費環境。這種過度重視經濟增長速度形成的消費環境在給居民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影響著消費結構升級。
(一)自然生態環境需從索取進入保護
自然生態環境是極為重要的消費環境。對資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了居民消費質量,改善了消費結構。但如果環境污染了,則加重了人們的生存成本,影響了生活質量。環境也是一種生存資料。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空氣、水、土壤等生存資料都沒有被當作不可或缺的消費環境看待。改革開放以后的工業快速發展,打破了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自然演化過程。人們一方面無節制地從自然界獲取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另一方面又將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排入自然環境。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掠奪和破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費結構優化升級的遲滯,尤其是對居民在享受和發展方面的需求消費形成較大的障礙。
自然生態環境的變化影響著居民的基本消費環境。水是一種戰略資源。廣東省是水資源較充裕的地區,但水環境卻令人擔憂。2012年全省僅79.0%的斷面水質優良(Ⅰ—Ⅲ類),84.7%的斷面水質達到水環境功能區水質標準。從2013年統計資料可以看到全省省級水質監控斷面中,I—II類水質的斷面比例54.0%,Ⅲ類水質的斷面比例24.2%,(Ⅰ—Ⅲ類水占全省78.2%,低于2012年),Ⅳ類水質的斷面比例10.5%,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2.4%,超過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8.9%。①土壤是農產品的載體。據有關數據②顯示,廣東省面源污染嚴重,廣東省平均每畝農田化肥施用量51公斤,農藥年施用量6.71萬噸,產生農藥包裝廢棄物335.6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空氣是生命的源泉。2013年全省平均灰霾天氣日數43天,而全省21個地級市中只有梅州市、河源市、陽江市和揭陽市空氣質量到達一級標準。③
日益趨于惡化的自然生態環境,加重了居民生活成本。因而從無度索取進入有序的保護,是廣東消費結構轉型升級面臨的極為艱巨的任務。
(二)食品安全需求提升消費環境地位
自然環境的變化促使居民關注消費安全,尤其是食品安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廣東省城鄉居民對食物的需求逐步由數量轉為質量。在消費結構中,廣東省城鄉居民的食品支出,特別是農村居民的食品支出,仍占有相當的量。這種現象并不是完全由于食品需求量決定的,除了廣東人的飲食文化等因素外,在基本生活需求滿足之后,人們對食物質量要求在提高。這種對食品質量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逐步傾向于食品安全。在這之中,城鎮居民相對于農村居民食品消費安全的意識較高,對消費安全的環境方面訴求較多。從2013年各級消費者委員會受理投訴情況分析看,食品安全類案件有所提升。例如,全國食品類的投訴2013年比2012年上升了9.16%;而廣東食品類的投訴,2013年比2012年雖然沒有上升,但也僅僅是下降了3.85%。①食品安全的投訴增多,一方面說明食品安全問題較多,另一方面表明居民對食品消費環境的擔憂增加。
食品安全存在極大的隱蔽性,往往并不是消費者能夠輕而易舉識別,例如土壤、水、空氣的質量需要專門的儀器設備測定。然而對食品安全,尤其是農產品安全,更多的是涉及本源——自然生態環境。目前,食品安全訴求已提高到國家層面,表明食品消費環境的優化關系國計民生,對于消費結構的提升具有戰略意義。
二、人工物質環境促進消費結構升級
(一)居民居住條件有顯著改善
廣東省居民居住條件相較于改革開放前有了明顯的變化。在廣州市,招待客人時曾有“留吃不留宿”一說,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廣州市居民居住環境極不寬敞,幾代同堂擠在一起的現象較為普遍。在改革開放后,由單位計劃分配房屋轉變為市場個人購買,消費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使人們改善居住條件的消費欲望有了環境支撐,多數人的住房有了較大的改善。有關資料②顯示,廣東省城鎮人均居住面積由改革開放初期的3.5平方米,增加到2013年的人均34.57平方米,增長近10倍。居住環境的改善,促進了居民消費結構升級。
(二)各種公共設施仍需不斷完善
商業網點、郵電、道路、供水供電供氣網絡、醫療服務設施、文化設施、綠化等都是為居民消費和公共消費服務提供的公共設施,對于消費者而言也是消費環境。這些設施的不斷完善,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提高居民的消費欲望。endprint
在市場經濟中,對于這些公共或準公共設施的建設,需要由政府作為主體予以支持。但在實際中政府職能有所缺失。例如,商業網點分布,政府對于商業網點的布局缺乏長遠規劃。盡管是市場經濟,但對于關系民生的商業布局,應該有規劃引導。由于缺乏規劃,一些公共設施往往在實施中處于被動的狀態,如公交站場的設立。在大城市中,由于規劃的缺失,以至于在相應商住樓盤發展后,公交站場仍無法落腳的現象俯拾皆是。消費環境跟不上,極大的影響了居民消費。這在廣州市、佛山都有較多的案例。另外,道路、供水、供氣網絡的建設,對于居民消費結構的提升也有較大影響,規劃和預見性缺失,以至于許多地方出現路面反復開挖、填埋;城市優質教育、醫院缺乏合理布局,增加了居民對于資源的競爭支出;城市與農村公共設施投資差異較大,導致消費環境的差距拉大等等。
三、社會文化環境激勵消費結構升級
(一)政策對消費采取開放鼓勵態度
消費是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目標。擴大內需戰略是從根本上對唯GDP生產的修正。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優化消費結構,是刺激生產的動力。廣東通過制定各項擴大消費、鼓勵消費的政策,對于居民消費予以了大力支持。從廣東省消費者協會為居民消費維權到新聞媒體對各種偽劣產品以及生產企業的曝光,都表明政策在全力維系良好的消費環境。尤其是消協的存在,實實在在為維護消費者權益提供了可信賴的消費環境。僅2013年,廣東全省各級消委會系統就受理消費者投訴118132件,解決102755件,投訴解決率達到87%,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1.71億元。
(二)居民文化消費仍缺少環境支撐
要提升居民消費結構,并不是僅僅在經濟上提高就能完成,還需要有文化消費環境的支撐。尤其是在生存條件基本滿足以后,享受和發展與文化的消費有極大的關系。廣東省經濟發展后,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費有較好的環境,但農村居民的文化消費還是相對落后。農村居民文化消費的模式并沒有因為經濟增長而有實質性的改善,廣播、電視、麻將、博彩依然是廣大農村主要文化消費形式之一。在這種消費環境下,農村居民文化消費費用支出在消費結構中的占比并不高。要改變這種狀態,并不是僅僅靠政策的限定的能夠解決的,而是需要建立多樣化文化消費環境。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整體的經濟發展與文化消費并不匹配。有關統計資料顯示,2000—2013年,大部分文化建設指標均有所增加,但人均擁有量卻是部分地在減少或是增幅徘徊、緩慢,因此,總體而言,文化消費仍缺少環境的支撐。
四、網絡虛擬環境提升消費結構升級
網絡消費不發生在實體的人工物質環境。網絡消費的優越性不僅是節約實體的銷售成本,更為重要的是其銷售形式的力度和廣度的擴張。由此帶來的不僅是消費形式的改變,而且會對消費結構有重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也不僅僅是增加了通訊消費,它通過消除實體空間的制約,在不斷地改變人們的消費意識,提升消費結構。網絡消費不僅是年輕人的消費形式,而且也是居民未來必須慢慢接受和適應的消費方式。
廣東省的網絡消費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2013年末(固定)互聯網用戶2 154.30萬戶,其中,(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2 081.70萬戶,增長9.4%;移動互聯網用戶9 923.70萬戶,增長5.7%。③互聯網的普及,是網絡消費的基礎。有資料認為,④2013年廣東省電子商務交易額已超過2萬億元,穩坐全國頭把交椅。由于網絡消費環境的虛擬性,容易產生各種不安全因素,所以,安全的消費環境是網絡消費實現的重要保障。目前流行的網絡消費采取網絡與實體的結合,就是為了增加消費環境的透明度和安全性,以提高信譽度。從發展前景看,網絡消費環境對于消費結構的提升有著積極和重要的作用。在網絡經濟條件下,以廣東省現有的互聯網基礎,消費結構快速變化升級也是必然的。
[責任編輯 安 琪]endprint
在市場經濟中,對于這些公共或準公共設施的建設,需要由政府作為主體予以支持。但在實際中政府職能有所缺失。例如,商業網點分布,政府對于商業網點的布局缺乏長遠規劃。盡管是市場經濟,但對于關系民生的商業布局,應該有規劃引導。由于缺乏規劃,一些公共設施往往在實施中處于被動的狀態,如公交站場的設立。在大城市中,由于規劃的缺失,以至于在相應商住樓盤發展后,公交站場仍無法落腳的現象俯拾皆是。消費環境跟不上,極大的影響了居民消費。這在廣州市、佛山都有較多的案例。另外,道路、供水、供氣網絡的建設,對于居民消費結構的提升也有較大影響,規劃和預見性缺失,以至于許多地方出現路面反復開挖、填埋;城市優質教育、醫院缺乏合理布局,增加了居民對于資源的競爭支出;城市與農村公共設施投資差異較大,導致消費環境的差距拉大等等。
三、社會文化環境激勵消費結構升級
(一)政策對消費采取開放鼓勵態度
消費是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目標。擴大內需戰略是從根本上對唯GDP生產的修正。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優化消費結構,是刺激生產的動力。廣東通過制定各項擴大消費、鼓勵消費的政策,對于居民消費予以了大力支持。從廣東省消費者協會為居民消費維權到新聞媒體對各種偽劣產品以及生產企業的曝光,都表明政策在全力維系良好的消費環境。尤其是消協的存在,實實在在為維護消費者權益提供了可信賴的消費環境。僅2013年,廣東全省各級消委會系統就受理消費者投訴118132件,解決102755件,投訴解決率達到87%,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1.71億元。
(二)居民文化消費仍缺少環境支撐
要提升居民消費結構,并不是僅僅在經濟上提高就能完成,還需要有文化消費環境的支撐。尤其是在生存條件基本滿足以后,享受和發展與文化的消費有極大的關系。廣東省經濟發展后,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費有較好的環境,但農村居民的文化消費還是相對落后。農村居民文化消費的模式并沒有因為經濟增長而有實質性的改善,廣播、電視、麻將、博彩依然是廣大農村主要文化消費形式之一。在這種消費環境下,農村居民文化消費費用支出在消費結構中的占比并不高。要改變這種狀態,并不是僅僅靠政策的限定的能夠解決的,而是需要建立多樣化文化消費環境。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整體的經濟發展與文化消費并不匹配。有關統計資料顯示,2000—2013年,大部分文化建設指標均有所增加,但人均擁有量卻是部分地在減少或是增幅徘徊、緩慢,因此,總體而言,文化消費仍缺少環境的支撐。
四、網絡虛擬環境提升消費結構升級
網絡消費不發生在實體的人工物質環境。網絡消費的優越性不僅是節約實體的銷售成本,更為重要的是其銷售形式的力度和廣度的擴張。由此帶來的不僅是消費形式的改變,而且會對消費結構有重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也不僅僅是增加了通訊消費,它通過消除實體空間的制約,在不斷地改變人們的消費意識,提升消費結構。網絡消費不僅是年輕人的消費形式,而且也是居民未來必須慢慢接受和適應的消費方式。
廣東省的網絡消費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2013年末(固定)互聯網用戶2 154.30萬戶,其中,(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2 081.70萬戶,增長9.4%;移動互聯網用戶9 923.70萬戶,增長5.7%。③互聯網的普及,是網絡消費的基礎。有資料認為,④2013年廣東省電子商務交易額已超過2萬億元,穩坐全國頭把交椅。由于網絡消費環境的虛擬性,容易產生各種不安全因素,所以,安全的消費環境是網絡消費實現的重要保障。目前流行的網絡消費采取網絡與實體的結合,就是為了增加消費環境的透明度和安全性,以提高信譽度。從發展前景看,網絡消費環境對于消費結構的提升有著積極和重要的作用。在網絡經濟條件下,以廣東省現有的互聯網基礎,消費結構快速變化升級也是必然的。
[責任編輯 安 琪]endprint
在市場經濟中,對于這些公共或準公共設施的建設,需要由政府作為主體予以支持。但在實際中政府職能有所缺失。例如,商業網點分布,政府對于商業網點的布局缺乏長遠規劃。盡管是市場經濟,但對于關系民生的商業布局,應該有規劃引導。由于缺乏規劃,一些公共設施往往在實施中處于被動的狀態,如公交站場的設立。在大城市中,由于規劃的缺失,以至于在相應商住樓盤發展后,公交站場仍無法落腳的現象俯拾皆是。消費環境跟不上,極大的影響了居民消費。這在廣州市、佛山都有較多的案例。另外,道路、供水、供氣網絡的建設,對于居民消費結構的提升也有較大影響,規劃和預見性缺失,以至于許多地方出現路面反復開挖、填埋;城市優質教育、醫院缺乏合理布局,增加了居民對于資源的競爭支出;城市與農村公共設施投資差異較大,導致消費環境的差距拉大等等。
三、社會文化環境激勵消費結構升級
(一)政策對消費采取開放鼓勵態度
消費是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目標。擴大內需戰略是從根本上對唯GDP生產的修正。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優化消費結構,是刺激生產的動力。廣東通過制定各項擴大消費、鼓勵消費的政策,對于居民消費予以了大力支持。從廣東省消費者協會為居民消費維權到新聞媒體對各種偽劣產品以及生產企業的曝光,都表明政策在全力維系良好的消費環境。尤其是消協的存在,實實在在為維護消費者權益提供了可信賴的消費環境。僅2013年,廣東全省各級消委會系統就受理消費者投訴118132件,解決102755件,投訴解決率達到87%,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1.71億元。
(二)居民文化消費仍缺少環境支撐
要提升居民消費結構,并不是僅僅在經濟上提高就能完成,還需要有文化消費環境的支撐。尤其是在生存條件基本滿足以后,享受和發展與文化的消費有極大的關系。廣東省經濟發展后,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費有較好的環境,但農村居民的文化消費還是相對落后。農村居民文化消費的模式并沒有因為經濟增長而有實質性的改善,廣播、電視、麻將、博彩依然是廣大農村主要文化消費形式之一。在這種消費環境下,農村居民文化消費費用支出在消費結構中的占比并不高。要改變這種狀態,并不是僅僅靠政策的限定的能夠解決的,而是需要建立多樣化文化消費環境。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整體的經濟發展與文化消費并不匹配。有關統計資料顯示,2000—2013年,大部分文化建設指標均有所增加,但人均擁有量卻是部分地在減少或是增幅徘徊、緩慢,因此,總體而言,文化消費仍缺少環境的支撐。
四、網絡虛擬環境提升消費結構升級
網絡消費不發生在實體的人工物質環境。網絡消費的優越性不僅是節約實體的銷售成本,更為重要的是其銷售形式的力度和廣度的擴張。由此帶來的不僅是消費形式的改變,而且會對消費結構有重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也不僅僅是增加了通訊消費,它通過消除實體空間的制約,在不斷地改變人們的消費意識,提升消費結構。網絡消費不僅是年輕人的消費形式,而且也是居民未來必須慢慢接受和適應的消費方式。
廣東省的網絡消費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2013年末(固定)互聯網用戶2 154.30萬戶,其中,(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2 081.70萬戶,增長9.4%;移動互聯網用戶9 923.70萬戶,增長5.7%。③互聯網的普及,是網絡消費的基礎。有資料認為,④2013年廣東省電子商務交易額已超過2萬億元,穩坐全國頭把交椅。由于網絡消費環境的虛擬性,容易產生各種不安全因素,所以,安全的消費環境是網絡消費實現的重要保障。目前流行的網絡消費采取網絡與實體的結合,就是為了增加消費環境的透明度和安全性,以提高信譽度。從發展前景看,網絡消費環境對于消費結構的提升有著積極和重要的作用。在網絡經濟條件下,以廣東省現有的互聯網基礎,消費結構快速變化升級也是必然的。
[責任編輯 安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