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靖
摘 要:民族預科教育是國家為加快培養少數民族人才而采取的一種特殊的辦學形式,為廣大少數民族地區考生升入高等學校架設一座“金色橋梁”,是促進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因此,對高等少數民族預科生學風分析下的導學實踐與思考,對于預科生良好學風的形成以及提高預科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民族預科;學風狀況;導學思考;對策
中圖分類號:G75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6-0174-02
在我國教育領域中,有一支特殊的“部落”——高校少數民族預科教育。高校少數民族預科教育是適應少數民族地區人口文化素質提高的要求,為少數民族學生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權利和機會。它通過特殊的教育方式和措施,迅速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起點和整體素質,為升入高等高校打下堅實的基礎,幫助少數民族預科生順利實現從中學到大學的夢想。
黃河科技學院民族學院自2000年承辦國家教育部少數民族預科培養基地,14年來培養了來自全國20多個省區、30余所國家重點高校、55個少數民族的11 000余名少數民族預科生。他們大多來自我國西北、西南、東北,高寒,偏遠地區,特別是1/3的少數民族預科生來自新疆、西藏地區。在基礎教育階段,他們既接受漢語教學又接受本民族語言教學。而民考民、蒙授、朝授的學生全部接受的是本民族語言教學。他們既接受文化知識的教育又深受當地濃厚的宗教意識的影響。因此,對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學風狀況進行調研,認真研究和對待高校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學風現狀,并在此基礎上制訂積極的對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目前學風狀況
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來自不同的民族,自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預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全國重點高校和本校本科各專業培養和輸送文化基礎比較扎實、知識面寬、綜合素質較好的具有一定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新生。
(一)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是“當年參加國家統一考試,適當降分,擇優錄取”的準大學生
他們絕大多數來自當地重點高中,并且又是國家重點院校的預科生。因此,從對2011級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書面調研學風的情況來看,58%以上的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有端正的學習目的,有良好的學習態度,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有旺盛的學習動力。他(她)們清楚地知道自己是“適當降分,擇優錄取的預科生”,能找準自己的定位,明白自己與招生學校正式錄取學生的分數差異。因此,在學習上自我加壓,爭分奪秒,惜時如金,刻苦學習,每年都有部分學生在預科階段獲取英語四、六級證書。在參加各學科競賽中也連連得獎,為升入本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是目前高校少數民族預科教育中學風的主流。
(二)高校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組建了一支愛崗敬業、淡泊名利、業務嫻熟的教職工隊伍
他們嚴格執行教育部民族司[2010]11號文件要求“教學上耐心細致”的原則,用心教學,全力育人,在學風建設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從調研情況來看,85.7%的學生對教師中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是滿意的;預科生認為教風是學風的決定因素。
二、目前高校少數民族預科學風中存在的問題
民族教育有別于一般的教育,它具有特殊的背景、特殊的對象、特殊的內容。民族預科教育的特殊性在預科教育的學風形成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教育背景的特殊性對學風的影響
教育與特定的社會經濟緊密相連,且植根于一定的社會歷史文化中,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也會不同,我國的預科教育也因此出現了區別于其他教育的特征。
(二)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對學風的影響
鮮明的民族性格。歷史上的民族歧視以及與自然界長期斗爭的經歷,使少數民族的民族意識包括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自衛心、自強心都鮮明而強烈。少數民族預科生在當地學校基本上都是學習上的佼佼者,深受老師、家長的贊許和寵愛,是當地學校和家長引以自豪和驕傲的資本。學生本人的自尊心得到了十分的滿足,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教學內容的特殊性對學風的影響
少數民族預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有特定的教學大綱、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材,簡而言之,就是“補差”和“對接”。一方面,預科學校要加強對學生高中階段的學習內容進行補習,彌補中學階段的薄弱環節,溫故知新,做到補差,打牢基礎教育階段的文化課基礎;另一方面,還要根據大學本科教育的需要,引導預科生逐步融入大學的學習和生活,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做到“對接”。這種教育的特殊性使它既不同與高中階段的應試教育,又區別于大學的本科教育。
三、加強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學風建設,為少數民族地區培育棟梁之才
人才培養質量是本科預科生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高校少數民族預科教育是鏈接高中與大學的一個過渡性階段,承擔著承前啟后的教育任務,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學風好壞,質量如何,直接關系到能否切實做好本科院校的對接,關系到民族學生能否更好的適應大學生活,健康成長成才。
(一)更新教育觀念,改革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培養體制,提高預科生培養水平
在準確的把握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特殊性的基礎上,尋找本科預科教育的內在規律十分重要。工作的實踐告訴我們,“五觀”、“四認同”、“三個離不開”的教育是搞好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學風的前提,抓好教風是關鍵,課堂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是重點,預科教學質量提高是核心,貼近預科生實際的“二課活動”是催化,建章立治是保障,從而引導學生樹立良好學風,全面發展。
(二)教風建設是學風建設的關鍵
教風建設和學風建設是密切相關的,教風是指教師的治學態度,教育水平和教學態度。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師的人格魅力可以直接對學生產生無言的持久的影響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術指導的效果。教師和學生是學風建設的主體,師生間學術薪火的傳承,并不僅僅是知識層面的,更要強調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求真,求知的道德感和責任感的傳承,這種傳承,正是學風形成并且世代相傳的一個基礎。因此,要搞好學風必須先抓好教風,“師者,學生之典范也”。
(三)實施“分層教學,分類指導”破解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學習上困難
由于地區的差異,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進校時高考分數參差不齊,懸殊很大,這也是各預科基地在學風建設中遇到的共性難題。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把“分層教學,分類指導,保證質量,共同提高”作為破解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困難的切入點。從而使每一位預科生都能在良好的學風中取得成功。
(四)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基礎,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
學風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學風建設有賴于校園文化的浸潤熏陶,而校園文化建設離開學風建設的支撐,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品位和風格。因此,我們要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基礎,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
總之,高校少數民族預科教育是為本科院校培養政治上可靠、基礎知識扎實、學風端正、有創新精神的少數民族人才的搖籃和基地,加強學風建設是高校的根本保證,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內涵。
[責任編輯 安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