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宇 蔡德發
摘 要:石墨是不可再生的稀有礦產,廣泛應用于現代工業,是重要的戰略資源。歐盟將石墨的加工產成品石墨烯列為未來新興旗艦技術項目,并把石墨列為14種“生死攸關”的緊缺礦產資源之一。美國將石墨資源列為高新技術產業的關鍵礦物原料。我國石墨儲量占世界70%,是世界最大的石墨儲量與出口國。黑龍江省石墨儲量約占世界的45%、全國的60%,是我國石墨儲量的第一大省。但在生產過程中長期存在著開采浪費、資源利用率不高、環境破壞嚴重等問題,資源的稀缺性與環境的外部成本沒有體現真實價值,而資源稅改革是一個突破口。
關鍵詞:黑龍江省;石墨;資源稅;從價計征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6-0178-02
一、黑龍江省石墨產業及發展規劃
黑龍江省鶴崗市蘿北縣云山、七臺河市的勃利縣佛嶺、雞西市柳毛和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壩是世界罕見的規模特大的礦床,雞西市及鶴崗市的蘿北縣被稱為“中國石墨之都”、“中國石墨城”。2012年,黑龍江省石墨工業總產值為20億元,正在建設的石墨深加工項目18個,項目總投資為84.9億元。省科技廳預測,到2015年石墨產業總產值預計達到250億元。
石墨產業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確定的重點領域,國家工信部于2012年11月發布了《石墨行業準入條件》及《石墨行業準入公告管理暫行辦法》,規范對石墨行業的約束。黑龍江省在“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指出,要發展石墨產業,形成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并將石墨新材料列為重點支持和發展的十大產業之一,制定了《黑龍江省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及《黑龍江省石墨產業科技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引進高水平企業集團,整合資源,加大研發力度,促進石墨深加工,把黑龍江打造成“國際石墨谷”,石墨新材料及相關產業工業總產值到2020年達500億元以上等目標。
二、石墨資源稅存在的問題
(一)稅率偏低
我國現行石墨資源稅仍采用1993年12月30日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規定的每噸3元,距今20余年,這期間石墨價格變化巨大,與目前每噸數千元價格相比比率過低,稅負過輕,未體現資源的稀缺性與環境的外部成本,政府收益流失。
與稀土相比,我國都是這兩種礦產的最大生產及出口國,其中中、重類稀土的儲量僅能維持15—20年,石墨的儲量能維持20年,這兩種礦產稀缺性及重要性相似。從稀土資源稅改革來看,稀土原來屬于“其他有色金屬礦原礦”稅目,按“0.50—3.00元/噸或立方米”繳納資源稅,2011年4月1日,調整后的稀土資源稅額標準為輕稀土礦(包括氟碳鈰礦、獨居石礦)為每噸60元,中重稀土礦(包括磷釔礦、離子型稀土礦)為每噸30元。不僅單列了稅目,而且稅率上調了10倍以上。比較而言,石墨資源稅稅率偏低。
(二)稅率單一
石墨分為晶質石墨礦石及穩晶質石墨礦石兩大類,我國晶質石墨礦以大中型居多,晶質石墨保有礦物儲量約88%集中分布于大型礦中,又分為鱗片狀和致密狀兩種,我國以鱗片狀晶質礦石為主,分為片麻巖型、片巖型、透輝巖型、變質巖型等幾種。晶質石墨分為高純、高碳、中碳、低碳等品級,又按鱗片大小分成若干等級。現行的資源稅暫行條例中石墨礦稅率單一,沒有按照石墨品質等級、種類等劃分,不能體現資源稅的調節級差收入的功能。
(三)按銷量計征不科學
我國現行的資源稅規定石墨礦采取按銷售量從量計征,而不是以實際開采的礦產數量計征,沒有考慮到對環境破壞的補償、資源的合理開發、開發成本及資源耗竭等問題。2014年3月27日中國環境報報道,黑龍江省石墨企業一般存在石墨粉塵、尾礦庫污染及無序開采等問題,石墨粗放開采造成的環境污染已經嚴重影響了當地群眾的生活。
三、石墨資源稅改革建議
(一)采取從價計征方式、加強產品定價權
1.采取從價計征方式。現行石墨資源稅從量計征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稅收的穩定性,但是在產品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存在著稅額偏低、政府稅收收入流失等問題。2010年英國兩位科學家因石墨烯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獎后,石墨烯的重要性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石墨產品價格至此以后大幅上漲,初級產品的價格從2010年每噸2 000元上漲到2014年的6 000元。石墨烯具有極好的導電性能及透光性,是目前已知最薄而且最結實的材料,將引發未來電子、半導體、航天等科技領域新革命。根據中國科學院預計,到2024年前后,石墨烯器件有望取代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器件,因未來可能的產業商業化,石墨的需求量將進一步上升,產品價格會進一步提高。目前,石墨產出省湖南省政府已下發《關于鉛鋅礦石和石墨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試點的通知》,自2013年1月1日起對湖南省石墨資源稅實行從價定率征收,稅率為5%。
2.加強產品定價權。我國石墨行業企業眾多,數量達上百家,規模小,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存在著無序開采等現象,缺乏產品定價的國際話語權,1993年至2004年國際市場石墨價格接近成本價,石墨產品長期低價出口國外。在競爭市場如果許多企業提供相同的產品,那么每個企業對其所接受的價格基本沒有什么影響。競爭企業是價格接受者,而壟斷企業則是價格制定者。因此,針對石墨行業企業眾多生產無序等問題,要對其進行行業整合。為了提升石墨價格,需要采取減少石墨供給政策。
一是提升管理層級,加速行業整合,提升企業的競爭力與產品定價權。對比稀土行業,稀土企業過去也存在著相似的問題。2014年1月,國務院批復國家工信部牽頭制定的組建稀土大集團方案,敲定稀土六大集團格局,包括包鋼稀土(600111)組建成立的北方稀土集團,兩大央企五礦和中鋁,以及贛州稀土、廣晟有色(600259)、廈門鎢業(600549)等3家地方企業各自組建的稀土集團。經過整合,企業競爭力大幅提升,產能控制得以加強。2013年7月30日證券時報報道,黑龍江省地方政府雖然自2007年就開始著手于石墨資源整合,但仍然存在著“石墨資源整而難合,各路企業占山為王”的困境。參照稀土行業整合由國家工信部牽頭參與,對石墨行業應該提升管理層次,從地方政府提升到省部層面,以加強國家對石墨行業的有效管理與調控。endprint
二是限制開采,建立石墨戰略儲備制度。目前,美國、日本等國已關閉自己的石墨礦,停止生產,改從我國低價進口石墨,進行石墨儲備或者進行產品的深加工后再以高價賣給我國。目前,我國尚未建立有效的石墨戰略儲備制度,且對石墨生產無指令性規劃,后果嚴重。
三是實施出口配額許可制度。早在1998年我國就對稀土實施出口配額許可制度,把稀土原料列入了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在商務部和海關總署2014年公布的出口許可證管理貨物目錄里,實行出口配額許可證管理的礦產品并沒有石墨,因此,應盡早對石墨實施出口配額許可制度,并逐步減少石墨出口配額,減少或者禁止原礦及初級產品出口,加強對石墨出口管控。由于我國對石墨的生產與供給進行控制,價格提升后,鑒于我國對國際石墨市場供應的絕對地位,石墨進口國不會對價格提升做出立即反應。石墨的供求都較為缺乏彈性。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石墨進口國不得不重新啟用已經封閉的礦場進行生產,啟動石墨儲備,供給彈性增加,鑒于未來石墨需求的不斷增加,石墨需求彈性仍舊缺乏彈性,對于我國石墨供給的減少,石墨價格仍會上漲。不僅增加了我國石墨行業經濟利益的流入和政府稅收的增加,同時也延長了我國石墨開采年限,避免了我國未來石墨儲量耗竭而不得不高價從國外進口的窘境。
(二)按開采額征稅
現行石墨資源稅采取按照銷售量從量計征方式。在銷售環節而不是在實際生產環節征稅,不考慮礦山實際開采情況,無法遏制開采率低、采富棄貧、資源浪費等現象。沒有考慮到對環境破壞的補償、資源的合理開發,環境的外部成本及石墨資源的稀缺性沒有很好的體現在石墨的價格形成機制中,對此,把開采率及開采量計算在內的以開采額征稅不失為一種可行性辦法。開采額為產品的銷售單價乘以開采量再除以開采率。企業的資源稅繳納額為開采額與從價稅率的乘積,計算公式如下:
開采額=產品銷售單價×開采量/開采率
資源稅繳納額=開采額×從價稅率
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勢必要注重提高開采率及控制開采量對產品成本進行控制,采富棄貧、資源浪費等現象能夠得到抑制。石墨產品需求彈性較小,稅負容易轉嫁,在對石墨資源稅設計稅負時,要考慮到國外品級相似產品到岸價格與關稅價格和不應低于提高資源稅之后國內的石墨產品價格,避免削弱我國石墨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三)加速產業升級、增加行業產值
1994年資源稅改革增加了增進中西部地區資源優勢變為財政優勢的職能,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資源稅收入占我國稅收收入總額的比重過低,一直未達到1%。從黑龍江省的數據看,據國研網數據,2010年資源稅收入15.34億元,2011年23.73億元,分別僅占全省稅收總額的1.18%和1.31%,資源稅對增加地方收入并不明顯。雞西市石墨礦產資源儲量占全省57%、全國38%、世界21%。2013年,全市石墨的產值為12億元,GDP為610億元,占比為2%,比重過低,這與雞西石墨行業處于產業鏈初級階段,產品多以初級產品且價格不高有關。以2014年2月石墨市場數據為例,石墨精粉的價格約為每噸3 000元,經深加工制成球形石墨,每噸可達到1.5萬元以上,若生產成高端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價格就可躍升到每噸7萬元。因此,進行產業升級,提升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能力,不僅可以增加行業產值,擴大石墨行業占全市乃至全省的產業比重,更是增加政府稅收收入的有力手段。
(四)分化資源稅職能,設立環境稅
從理論上講,資源稅應實現補償環境的外部成本功能。在稅制設計上,除考慮礦石產區和礦石品級的實際情況外,還應考慮產品開采生產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破壞成本,這不僅增加了稅制設計的復雜性,也限制了可行性與功能的實現效果。因此,環境的外部補償功能從資源稅中分離出來,設立環境稅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辦法,在環境稅的具體設計中,也要充分考慮到黑龍江省石墨生產石墨粉塵、尾礦庫及地下水污染等污染因素。
參考文獻:
[1] 陳志,劉峰,李哲.謹防石墨成為下一個稀土產業[J].高科技與產業化,2013,(2).
[2] 尹麗文.世界石墨資源開發利用現狀[J].國土資源情報,2011,(6).
[3] 閆廣實.石墨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學理論,2013,(24).
[4] 張福良,等.我國石墨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及優化路徑選擇[J].碳素技術,2013,(6).
[5] 董煜,周璞,王丹.黑龍江省石墨資源合理配置問題研究[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3,(10).
[6] 王立謙.關于雞西市石墨產業發展對策的思考[J].黑龍江科學,2011,(3).
[責任編輯 王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