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甜甜
摘 要:日元開啟國際化的征程已30年之久,有關人民幣國際化的問題也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當今,中國無論在經濟實力、國際貿易水平,還是金融市場的開放等方面都與昔日日本提出“日元國際化”時的背景頗為相似,因此,分析日元國際化的現狀,總結其經驗教訓,對推動當今人民幣國際化具有極為重要的鏡鑒意義。
關鍵詞:日元;人民幣;經濟實力;對外貿易;金融市場
中圖分類號:F830.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6-0186-02
一、中日貨幣國際化的背景之比較
一國貨幣能否走向國際化,要受到該國的經濟實力、金融市場等多因素的影響。較強的經濟實力、持續良好的增長勢頭可為貨幣的國際化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穩定強勢的貨幣可增強貨幣持有者對貨幣安全的信心;金融市場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可以拓寬非居民獲取該國貨幣或交易該貨幣的渠道。
(一)經濟實力、對外貿易的較量
一國GDP占世界GDP的份額,是衡量一國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但是衡量一國的經濟實力不僅要看該國的經濟總量,還要看該國的經濟增長勢頭。1955—1973年,為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18年,年均經濟的增長率達9.7%,到1966年已領先法國,1967年趕超過英、德,一舉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創下了舉世觀嘆的“經濟奇跡”。而中國,改革開放的30多年以來,經濟也歷經高速增長,年均增長率甚至破10%,2008年GDP占世界的份額已提高到7.23%,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美國、日本,近年來,又超越日本。而對外貿易總額于2007年就已躍升至世界第三,占世貿總額的7.7%;2009年就已微超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國。因此,從以上數據可以得出現階段我國總體上已達日元國際化時日本的經濟水平,具備人民幣國際化的經濟基礎。
(二)金融市場的較量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處于高速發展時期,89.5%的資金主要以間接融資方式獲取。但之后,由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及石油危機等事件的影響,日元升值,資金直接融通受到抑制,同時以發行股票,債券等融資方式獲取資金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日本的資本市場開始獲得快速發展,發展證券及股票的時機到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金融市場獲得了快速發展。國內股票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股票交易所數目,上市公司數目,市值,股票發行額均不斷增加。2008年僅滬深兩交所市值就達17788億美元,占全球的5.5%。債券市場的成長也相當迅速,截至2008年6月,國內債券市場余額已達2萬億美元,占世界債券市場余額的3.3%,已躍居世界第六。期貨市場排名也躍居世界前列。這些都表明,中國與當年的日元國際化的前夕相比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金融市場的發展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了良好的國內金融環境。
二、日元國際化的現狀
衡量一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的指標有3方面:一是在對外貿易中作為計價結算貨幣使用的比率;二是國際金融交易中作為計值貨幣使用的比率;三是作為國際儲備貨幣使用的比率,從以上3類指標評述日元國際化的成果。
(一)在對外貿易中日元作為計價結算貨幣使用的比率
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日本已坐上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的寶座,多年來,單貨幣的計價結算地位就與龐大的經濟實力不相匹配,也悖于“格拉斯曼法則”。一方面,進出口貿易中,日元的使用比率不斷提高,但仍與美,德,英相比,有較大差距。具體表現為:1980年日元在進出口中作為計價結算貨幣的使用率分別為2%、29%,到2006年,其使用比例上升至24%、40%,呈現出穩步增長趨勢。但日元仍落后于其他國際化的貨幣。早在1980年,美國美元在進出口貿易中計價結算時使用率就高達85%、97%,并且多年來,一直呈現出比較穩定的狀態;馬克、英鎊、法郎地位雖不及美元,但也領先日元。另一方面,在進出口貿易中,日元的使用也極不平衡。出口貿易中日元的使用率就要高于進口貿易中日元的使用率。這兩方面都表明,日元在計價結算方面的使用率仍然相對較低。
(二)在國際金融交易中日元作為計價貨幣的比率
從世界外匯市場主要貨幣的日均成交狀況看,據BIS統計,截至1998年4月,美元的使用率達87%,一支獨大;馬克次之,占30%;日元占21%;英鎊占11%。截至2004年4月,美元使用率88.7%,歐元37.2%,日元20.3%,英鎊16.9%。2010年4月的BIS最新數據表明,日元的使用率已下降至16.5%。由此可見,外匯市場中,美元仍是壓倒多數的主要交易貨幣,日元的使用率偏低。就各大交易中心的交易情況而言,紐約、倫敦、東京的交易量分別為13 590億美元、6 640億美元,2 380億美元,占比分別為34.1%、16.6%、6%。東京交易中心的交易量不夠理想,東京并沒有成為真正的國際金融交易中心。
(三)國際儲備貨幣中日元的使用率
“廣場協議”后,日元大幅升值,日元被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熱情被增加,日元的國際儲備地位一度上升,20世紀90年代初,達到史上最高峰8.7%,而同時期英鎊只占3.4%,屬繼美元和馬克后的世界第三大國際儲備貨幣,但之后受系列因素影響,日元的國際儲備地位有所下降,2001年,只占4.9%的份額,遠落后于首號儲備貨幣美元(68.3%),開始落后于英鎊的被持有水平。到目前,日元的國際儲備地位已下降至3.1%,英鎊占比進一步上升至6.9%,且與美元、歐元的差距不斷增大。
三、汲取日元國際化教訓,推動人民幣走向國際化
(一)完善匯率機制
20世紀80年代,美國陷入雙赤字境地,在美國國會強烈的貿易保護主義和美政府外交的雙重壓力下,日政府為了保持本國經濟的增長,答應日元升值以避免日美貿易摩擦的加劇,并簽訂了所謂的“廣場協議”,使日元開始了接二連三的升值。結果,日元的大幅度升值,遠超乎日本所期待或預想的范圍,日本的經濟受到了大幅度的沖擊。因對匯率調整缺乏充分的準備和預期,最終出現了令人嘆息的“經濟泡沫”。當前,中美貿易順差持續增大,貿易摩擦不斷加劇,人民幣匯率也不穩定,日本遭遇前車可鑒,中國理應進行積極主動的政策調整,不斷提高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幣值的基本穩定。endprint
(二)加強對國內金融市場的監管、開放國內外金融市場
實現貨幣資本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是一國貨幣走向國際化的前提。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加快了金融自由化的改革步伐,驟然放松了對資本項目的管制,結果大量投機資金涌入到金融市場中,為日本的泡沫經濟創造了宏觀環境。目前,中國金融機構競爭力差 、證券市場薄弱、監管能力缺失,這一系列現狀都表明,我國還未達到開放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的時機,妄加開放資本項目,會重蹈日本之覆轍,也只能穩中求進地放松對資本項目的管制,穩步推進人民幣的可自由兌換。在外部環境方面,1986年12月,日本離岸金融市場開設,可謂日本金融市場國際化的重要標志,增強了境外持有者的積極性,推動了日元自由化的進程。中國政府應進一步完善境內外的金融服務體系,實現金融服務的全球化,現代化。
(三)推動人民幣由區域化邁向國際化
貨幣國際化中,如果失去與之往來頻繁的經濟團體的支持,是不能持續的。雖然,東亞相對是“日元國際化”進程中最為顯著的區域,但日元仍然無法充當東亞的區域性貨幣,美元的主導地位仍然明顯。這與日本在1997年面對亞洲金融危機時為了眼前的一己之力,任日元大幅貶值,既失去了亞洲國家的信任,也未能挽救回日本經濟。即使1999年歐元誕生后,日本政府開始轉變日元的國際化戰略,也未能贏得亞洲國家的支持。由此可見,中國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在亞洲,在世界上,要扮演起負責任的大國的角色,適度利用其巨額外匯儲備為東亞困難國家提供流動性支撐,既能使外匯儲備得到有效利用,也能從中擴大人民幣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力度,從而推動人民幣由區域貨幣逐步變成全球貨幣。參考文獻:
[1] 杜健,張大亮.中國行業收入分配實證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12):73-78.
[2] 王元龍.關于人民幣國際化的若干問題研究[J].財貿經濟,2009,(7):16-22.
[3] 周宇.論人民幣國際化的兩難選擇[J].國際金融,2012,(11):22-28.
[4] 張彥.人民幣國際化的現狀、障礙與相關對策[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2):62-66.
[3] 劉瑩.從日元國際化看人民幣國際化問題[J].特區經濟,2010,(10):73-74.
[責任編輯 仲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