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亞軍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金融全球化成為了現階段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由于金融市場長期以來的不穩定導致了全球各個國家的金融機構面臨了各種信用上的風險,如何能夠有效地防范信貸風險成為現階段金融機構必須重視的問題,有效地構建立信貸風險預警系統,規避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也成為了各個國家爭先研究的話題。我國銀監會于2005年年底發布了《商業銀行風險監管核心指標(試行)》的相關條款,可以看出我國監管層對加強銀行信貸風險的控制的決心。在中國,商業銀行主要以獲取存款、貸款的利差為盈利方式,因此,建立完善有效的風險預警系統是保障我國商業銀行健康運行的重要基礎。
關鍵詞:商業銀行;貸款;信貸風險;預警系統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6-0213-02
引言
金融全球化成為了現階段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由于金融市場長期以來的不穩定導致了全球各個國家的金融機構面臨了各種信用上的風險。為了有效地防范信貸風險,我國銀監會于2005年年底以及2009年7月份先后頒布了《商業銀行風險監管核心指標(試行)》和《固定資產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兩個規定,并要求我國各個商業銀行嚴格按照這兩個規定執行風險防范。兩個規定的發布足以看出我國監管層對加強銀行信貸風險的控制的決心。在中國,商業銀行主要以存款、貸款的利差為盈利方式,因此,建立完善有效的風險預警系統是保障我國商業銀行健康運行的重要基礎。
這些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銀行作為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媒介有效地防范信用風險非常的重要。近年來,我國出現了不少商業銀行信貸問題,如中國民生銀行和工商銀行北京支行為主的藍田集團股份造假事件。中國民生銀行和工商銀行北京支行缺乏有效的信貸風險與及系統,在采用傳統的信貸管理方式的過程中,不但沒有發現藍田集團無法創造現金流量了,沒有了收入來源,藍田集團完全是在依靠中國民生銀行和工商銀行北京支行等銀行的貸款維持生存,這些銀行反而盲目的加大貸款,導致中國民生銀行和工商銀行北京支行的大量的信貸資金無法收回。后期在進行不良資產的處理的過程中,也沒有及時收回藍田股份的貸款,導致銀行損失嚴重。藍田貸款涉及的銀行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浦東發展銀行、民生銀行等6家一定程度地暴露了貸款的黑洞,揭露了銀行的信貸風險危機。因此,我國學者對金融信貸風險的防范展開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為了能夠建立有效的風險預警系統,確保能夠通過宏觀以及微觀的多方面分析銀行的危機因素,分析銀行財務狀況并以此來預測銀行是否可能出現危機。如何建立有效的信貸預警系統對我國銀行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商業銀行貸款風險控制中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商業銀行的貸款風險防范的流程存在一定的漏洞
現階段,我國的商業銀行在貸款風險防范流程的制訂上還存在很大的問題。首先,商業銀行在客戶初選上存在不足,對客戶的信用評價存在嚴重的缺陷。現階段,不少的商業應該在對客戶的初選時,并沒有嚴格的按照信用考核機制來進行客戶的信用評價以及客戶的篩選導致給銀行帶來巨大的風險。其次,商業銀行在貸款后的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缺陷。比如,上海的某個商業銀行缺乏有效地信用評估體系,直接認定企業集團為口碑良好的企業,并且也沒有根據客戶的信用狀況來制定貸款的最低價格,導致最后有大量的貸款無法回收。
(二)商業銀行的貸款風險控制部門的組織結構以及績效評價不健全
現階段,我國的絕大多數的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部門的組織架構比較簡單,一般都是由簡單的風險控制人員以及主管組成,其中,風控主管管理所有的風險控制的審核工作,權責不夠明晰,沒有必要的權利牽制手段。其次,風險控制部門的工作也僅僅涉及到了簡單的財務和審計的環節,并沒有做到多方面分析銀行的宏觀危機等因素。此外,不少的商業銀行因為過度的追求存款、貸款的數量,將工作的重心很大程度的放在了維持客戶關系上面,并沒有通過有效的市場調查、經濟分析、財務分析、客戶信用分析等多方面準確分析貸款可能面臨的風險。此外,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部門對部門績效評價的體系也不健全,風險控制部門并沒有制定可衡量性的績效標準來考核風險控制人員的工作情況,對于風險控制人員的績效考核結果也沒有及時的反饋處理,沒有有效的獎罰措施,無法提高人員積極性。因此,由于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部門內部組織結構和管理方式的問題,導致我國商業銀行存在信貸風險。
(三)商業銀行的貸款風險的分析能力還存在不足
現階段,我國的商業銀行沿用的依然是傳統的風向控制分析技術,傳統的風向控制管理模式相對來說主觀性過強,在進行風險識別的過程中,無論是度量還是檢測等方面都不夠客觀、科學。并且,我國的商業銀行沒有科學的信貸風險的預警指標,無法規范貸款之后的管理,更沒辦法前瞻性地發現隱含潛在的風險,從而提前預防,無法在發生問題的時候迅速找到解決措施。相比國際上較為先進的風險識別數理統計的模型以及金融工程等的先進的信貸風險控制體系來說,我國商業而銀行現有的風險預警系統明顯十分的落后。我國的風險預警系統的數據質量不足,比如,我國商業銀行目前使用的CMIS信貸信息系統無法準確地提供如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等指標的歷史數據。CMIS信貸信息系統需要5年以上的信貸數據才能夠確定VAP模式參數。由此看來,我國商業銀行的貸款分析的分析能力,以及系統數據的準確率以及利用率都嚴重不足,導致了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
(四)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處理方式不合理
現階段,我國的絕大多數的商業銀行都是根據不良資產的處理量來認定不良資產的總量。一般來說,我國的商業銀行都是采用我國財政出資來進行呆賬的沖銷,或者,由我國政府出面來成立不良資產管理公司來進行不良資產的處理。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某些國有的商業銀行為了某些私利而將銀行的不良資產的情況過分夸大,以謀求國家財政的處理。但是,這種情況很容易導致商業銀行沒有經營的動力,不去主動改善銀行的經營狀況。我國某些國有的商業銀行的信貸部門對各類信貸風險的防范意識和防范能力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這些商業銀行的基層業務部門對貸款風險的不重視將會給商業銀行帶來巨大的危害。此外,銀行在制訂不良資產處理流程的時候,權責劃分的非常的不合理,導致銀行的各個環節無法按照慣例的要求來進行不良資產的處理,在發生問題的過程中,因為流程不明確、權責不清晰,導致了出事互相推諉、逃避風險的情況,最終引發商業銀行的信貸問題。endprint
二、完善我國商業銀行風險預警系統的建議
(一)商業銀行應該從貸款流程每個環節進行風險防范
商業銀行應該從貸款流程的每一個步驟和環境進行有效的風險防范。首先,應該從貸款的源頭進行風險防范,在貸款開始之前,要對客戶的財務狀況、信用情況進行有效的調查,并根據調查到的數據進行有效的分析和分析、評價,建立完善的客戶信用等級,并且根據客戶的信用等級來給出相應的借款方案。然后,在貸款形成的過程中,需要定期不定期地的考核客戶的財務情況和經營情況,定期對企業進行現場考核,避免企業虛報數據,結合客戶所在的行業的風險合理評估貸款風險。在貸款快到期的時候,應及時地對客戶進行善意的提醒;面臨惡意的逃避貸款的行為時,應該及時交予法律部門解決。
(二)完善商業銀行風險控制部門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
由于現階段商業銀行風險控制部門的組織結構存在權責不明等問題,銀行應該完善風險控制部門的組織結構,將風險控制的權責進行合理的分離,在崗位設置的過程中要做到互相協助互相牽制。在風險控制人員的選擇過程中,需要對其道德水平、專業能力、統籌和溝通能力等進行有效的考核,確保銀行的風險控制部門可以在進行財務風險的評估的同時,從宏觀以及微觀的多方面分析銀行的危機因素,分析銀行自身財務狀況和客戶的財務狀況,并以此來預測貸款是否可能出現危機。此外,銀行的風險控制部門還應該制定一項可行的績效考核制度,對貸款相關人員的績效給出客觀可行的數據化的績效指標,將貸款的風險控制、貸款的回收等多方面因素與銀行貸款相關人員的工資獎勵結合起來,及時的反饋績效考核的結果,提高銀行人員的積極性。
(三)商業銀行應建立有效的風險預警系統
傳統的風險控制管理模式相對來說主觀性過強,在進行風險識別的過程中,無論是度量還是檢測等方面都不夠客觀、科學。因此,我國商業應該應建立有效的風險預警系統,該系統應該要有科學的信貸風險的預警指標,可以規范貸款之后的管理,更需要可以做到前瞻性地發現隱含的潛在的風險,并且對銀行信貸風險的提前預防給出提示,以便于在發生問題的時候迅速找到解決措施。商業銀行在完善自身的風險預警系統的過程中,可以選擇性的參考西方國家成功的金融信貸風險預警的模式,結合我國商業銀行的特點,不斷地完善風險預警系統。有效的風險預警系統應該要能夠準確地提供如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等指標的所有數據,并且系統數據要有準確率以及利用率。
(四)完善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理方式
商業銀行應該規范不良資產的認定方式,對貸款到期限未還的逾期貸款、逾期2年以上的呆滯貸款、需要核銷的收不回的呆賬貸款都需要詳細地核實,并且分類登記,標明理由。面對不良資產,商業銀行應該成立催收部門進行催收。對于逾期貸款,商業銀行應該指派貸款負責人進行催收;,對于時間較長、情況不明的呆滯貸款,商業銀行可以成立專門的機構,調集人員進行催收。對于呆賬貸款,銀行已經無法回收的,則需要采用各種辦法進行沖銷。對于主動想辦法歸還拖欠貸款的企業,商業銀行可以給予其所需的新的貸款支持,以鼓勵形成良好的信用風氣。
我國經濟飛速發展,銀行作為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媒介,有效地防范信用風險非常的重要。商業銀行主要以獲取存款、貸款的利差為盈利方式,因此,建立完善有效的風險預警系統是保障我國商業銀行健康運行的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 范家俊.商業銀行風險預警系統的構建及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2013,(10).
[2] 魏寶全,劉慧賢.論商業銀行的貸款風險管理[J].商業經濟,2012,(7).
[責任編輯 仲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