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建立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得出監管模型實現理想均衡狀態的約束條件。在模型均衡分析基礎上提出博弈方應有針對性地調整相關變量,從而提高監管當局對我國影子銀行金融機構的監管效率,實現影子銀行金融機構的風險可控和業務合規,并在鼓勵金融創新的同時維護金融市場平穩運行。
關鍵詞:影子銀行;金融監管;動態博弈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6-0215-02
一、我國影子銀行的界定
影子銀行的全名為影子銀行系統(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又稱平行銀行系統(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執行董事保羅·麥考利(Paul McCulley)于2007年提出。影子銀行是游離于傳統商業銀行體系之外的“類銀行”金融活動,即從儲蓄人或投資者手中獲取資金并最終向借款方融資,其中大多數金融活動不受監管或僅受輕度監管。美聯儲將影子銀行定義為:從事期限、信用和流動性轉換業務,但無法享受中央銀行流動性支持或公眾信用擔保機制的中介機構。
以上定義主要強調影子銀行的“類銀行”性和監管缺失的特點。這也是該類金融主體或活動被冠以“影子”的真正原因。另外,以美國影子銀行為代表的主體主要以投行為主,其依靠強大的金融創新能力規避監管,且采用高杠桿經營策略,并利用復雜的金融衍生品,風險較大。但是,由于我國金融市場與國外、尤其是發達金融市場的發展水平和金融創新能力存在較大差距,且我國影子銀行活動以商業銀行為主導,因此這一定義不能準確地界定我國的影子銀行體系。
在界定中國影子銀行之前,首先必須明確“銀行”的概念。這里的銀行是指從事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業務的傳統商業銀行,并可引申為進行資金的流動性、期限、信用轉換的金融中介。“影子銀行”至少具有兩個重要的特征,首先是“銀行”,其次是“影子”。
影子銀行的“銀行”性質要求影子銀行作為金融中介從事的是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的類銀行業務,即間接融資行為。這一特征直接排出了企業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方式。鑒于目前影子銀行多使用復雜的金融工具和結構設計,以間接融資的形式掩蓋直接融資的實質,因此不能簡單地以是否從事吸收存款、發放貸款這一標準界定我國的影子銀行。影子銀行的“影子”性質是“銀行”性質的有效拓展,強調影子銀行業務與傳統的銀行信貸業務的區別,強調其不受或較少受到監管約束的特性。
綜上,影子銀行是一個中性名詞,與任何金融業務一樣都具有風險性,因而與其他金融業務一樣需要引起監管方和市場的重視。本文認為,我國影子銀行主要包括銀行理財產品、信托貸款(包括銀信合作、政信合作類信托產品)、券商資管、委托貸款、地方融資平臺、民間借貸、地下錢莊等。
二、不完全信息動態監管博弈模型及其均衡分析
我國的影子銀行業務是金融市場發展和金融創新的產物,是傳統融資方式的有力補充,對各類企業的發展及社會資金融通產生的促進作用也同樣不容忽視。因此,針對不同風險程度的影子銀行業務,應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監管措施,在加強監管的同時細化、量化監管指標,而不應因噎廢食,采取全面禁止的做法。另外,過分嚴格的監管也將造成資源的浪費。因此,在合理控制市場風險的基礎上適度放松監管,有利于效率的提升。然而,在實務中,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對稱,監管方無法了解金融機構的真實風險,因此,需要通過建立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探求符合理論設計的監管方式。
(一)模型的基本假設
1.博弈參與者:影子銀行金融機構(I)、監管方(R)。博弈雙方都是理性經濟人,雙方博弈的潛在動力都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虛擬變量“自然”(N)將影子銀行金融機構分為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H)和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L)。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水平相對較差,且抗風險能力較低,業務創新靈活,但存在監管套利行為。而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的業務流程規范,注重風險控制和內部監控。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L)在所有影子銀行金融機構中所占比重為p,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所占比重為1-p,即:
P(L)=p ;P(H)=1-p (0≤x≤1)
3.兩類影子銀行金融機構都有兩種策略:從事影子銀行業務(D)和不從事影子銀行業務(D)。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從事影子銀行業務獲得的收益均為BI1,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從事該項業務的收益為BI2。
鑒于風險與收益往往呈正比,因此0≤BI1≤BI2。
4.監管當局有兩種策略:加強監管(R)、放松監管(R),且
P(R)=r,P(R)=1-r
當當局采取加強監管策略時,監管當局所耗費的監管成本為CR1,金融機構為應對監管而耗費的內控成本為CI1。一旦監管當局采取嚴格的監管策略,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的業務將受到影響,其利益損失為CI2。而監管當局則獲得監管有效的正向激勵BR2。當監管當局采取放松監管策略時,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將給市場帶來負面影響,從而給監管當局帶來危機處置成本CR2。且危機處置成本大于放松監管的收益(BR1),即0≤BR1≤CR2。
5.博弈雙方都是有效率的:監管當局的監管是正當的,且影子銀行金融機構不會單純因懼怕監管而停止開展業務。
(二)均衡分析
以上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樹表明博弈雙方不同策略選擇的收益。在未對影子銀行金融機構及其業務進行詳盡調查之前,監管當局無法準確判斷其風險類型,即監管當局對金融機構的所屬類型所具備的信息是不完全的。金融監管當局只能根據影子銀行的行動判斷其所屬類型。在現實中,可能會出現以下兩種均衡。
1.混同均衡endprint
以上博弈模型的混同均衡是指,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和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均選擇開展影子銀行業務,監管當局采取放松監管策略。混同均衡的條件是監管當局采取放松監管策略的收益大于嚴格監管策略。
當觀察到金融機構開展影子銀行業務時,監管方對影子銀行金融機構風險類型的判斷依照以下后驗概率:
P(L|D)=q P(H|D)=1-q
監管當局不同策略的期望收益如下:
E(R)> E(R),求得q>
當監管當局選擇放松監管的策略時,由可知,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將選擇開展影子銀行業務;同理,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也將選擇開展業務。
綜上,當q>
2.準分離均衡
影子銀行監管博弈模型的準分離均衡是指,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采取純策略,即以1的概率選擇開展影子銀行業務;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采取混合策略,即以一定的概率選擇開展影子銀行業務;而監管當局也選擇混合策略,即以一定的概率決定采取加強監管策略或放松監管策略。
金融監管當局對影子銀行風險程度的判斷:
P(D|L)=1,P(D|H)=s
按照貝葉斯法則修正監管當局對影子銀行金融機構風險程度的判斷:
P(L|D)=[
P(H|D)=[
要實現準分離均衡,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首先,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采取純策略——開展影子銀行業務,而高風險影子銀行采取混合策略,需滿足條件:
E(D)=E(D),即(1-r)·BI2+r·(BI2-CI2)=0,求得,r=
同時,監管當局采取也采取混合策略,即E(R)=E()
P(L|D)·BR1+ P(H|D)·(-CR2)= P(L|D)(-CR1)+ P(H|D)·(BR2-CR1),解得
S=
綜上,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采取純策略——開展影子銀行業務,而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以S=
三、模型分析及政策建議
(一)影響博弈行為的因素分析
1.混同均衡
在混同均衡中,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和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均開展影子銀行業務。q越趨近于1,開展影子銀行業務的機構是低風險影子銀行的可能性就越大,監管當局采取放松監管策略就越有效。由混同均衡條件q>可知,其越小,q越趨近于1。因此,當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內控成本較低時,如果監管當局采取放松監管策略,此時,開展影子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中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占比較高,對市場而言無疑有著極大的積極意義。
2.準分離均衡
在準分離均衡中,監管機構采取嚴格監管策略的概率r=,即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開展業務的收益B12越高,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受到的負面影響越大,監管當局采取嚴格監管策略的概率越大。而在此條件下,高風險影子銀行冒險開展業務的激勵也越小。因此,在此情況下,金融監管當局的監管效率較高。
(二)政策建議
根據以上模型分析,要提高監管當局的監管效率,首先應在加強監管的同時加強信息披露,區分高風險機構及其業務。對于風險可控的影子銀行業務,應在量化監管指標的同時鼓勵金融創新,通過完善監管法規來規范該類業務;對于高風險影子銀行業務,應采取嚴厲監管措施,提高該類機構的違法成本,加強投資者教育,壓縮該類業務的開展空間。其次,鼓勵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提高風控效率,在提升風控水平的同時實現規模經濟,降低風控成本,從而提高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的市場占有率,降低整個市場的風險水平,保護投資者利益。
參考文獻:
[1] 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 劉昌臣.信息不對稱情況下金融監管的博弈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2013,(2).
[3] 劉雯.信息不完全、動態博弈與金融衍生品監管[J].上海金融,2009,(3).
[4] 白江.論控制金融系統性風險的法律機制[J].東方法學,2013,(4).
[責任編輯 杜 娟]
以上博弈模型的混同均衡是指,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和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均選擇開展影子銀行業務,監管當局采取放松監管策略。混同均衡的條件是監管當局采取放松監管策略的收益大于嚴格監管策略。
當觀察到金融機構開展影子銀行業務時,監管方對影子銀行金融機構風險類型的判斷依照以下后驗概率:
P(L|D)=q P(H|D)=1-q
監管當局不同策略的期望收益如下:
E(R)> E(R),求得q>
當監管當局選擇放松監管的策略時,由可知,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將選擇開展影子銀行業務;同理,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也將選擇開展業務。
綜上,當q>
2.準分離均衡
影子銀行監管博弈模型的準分離均衡是指,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采取純策略,即以1的概率選擇開展影子銀行業務;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采取混合策略,即以一定的概率選擇開展影子銀行業務;而監管當局也選擇混合策略,即以一定的概率決定采取加強監管策略或放松監管策略。
金融監管當局對影子銀行風險程度的判斷:
P(D|L)=1,P(D|H)=s
按照貝葉斯法則修正監管當局對影子銀行金融機構風險程度的判斷:
P(L|D)=[
P(H|D)=[
要實現準分離均衡,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首先,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采取純策略——開展影子銀行業務,而高風險影子銀行采取混合策略,需滿足條件:
E(D)=E(D),即(1-r)·BI2+r·(BI2-CI2)=0,求得,r=
同時,監管當局采取也采取混合策略,即E(R)=E()
P(L|D)·BR1+ P(H|D)·(-CR2)= P(L|D)(-CR1)+ P(H|D)·(BR2-CR1),解得
S=
綜上,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采取純策略——開展影子銀行業務,而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以S=
三、模型分析及政策建議
(一)影響博弈行為的因素分析
1.混同均衡
在混同均衡中,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和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均開展影子銀行業務。q越趨近于1,開展影子銀行業務的機構是低風險影子銀行的可能性就越大,監管當局采取放松監管策略就越有效。由混同均衡條件q>可知,其越小,q越趨近于1。因此,當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內控成本較低時,如果監管當局采取放松監管策略,此時,開展影子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中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占比較高,對市場而言無疑有著極大的積極意義。
2.準分離均衡
在準分離均衡中,監管機構采取嚴格監管策略的概率r=,即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開展業務的收益B12越高,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受到的負面影響越大,監管當局采取嚴格監管策略的概率越大。而在此條件下,高風險影子銀行冒險開展業務的激勵也越小。因此,在此情況下,金融監管當局的監管效率較高。
(二)政策建議
根據以上模型分析,要提高監管當局的監管效率,首先應在加強監管的同時加強信息披露,區分高風險機構及其業務。對于風險可控的影子銀行業務,應在量化監管指標的同時鼓勵金融創新,通過完善監管法規來規范該類業務;對于高風險影子銀行業務,應采取嚴厲監管措施,提高該類機構的違法成本,加強投資者教育,壓縮該類業務的開展空間。其次,鼓勵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提高風控效率,在提升風控水平的同時實現規模經濟,降低風控成本,從而提高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的市場占有率,降低整個市場的風險水平,保護投資者利益。
參考文獻:
[1] 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 劉昌臣.信息不對稱情況下金融監管的博弈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2013,(2).
[3] 劉雯.信息不完全、動態博弈與金融衍生品監管[J].上海金融,2009,(3).
[4] 白江.論控制金融系統性風險的法律機制[J].東方法學,2013,(4).
[責任編輯 杜 娟]
以上博弈模型的混同均衡是指,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和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均選擇開展影子銀行業務,監管當局采取放松監管策略。混同均衡的條件是監管當局采取放松監管策略的收益大于嚴格監管策略。
當觀察到金融機構開展影子銀行業務時,監管方對影子銀行金融機構風險類型的判斷依照以下后驗概率:
P(L|D)=q P(H|D)=1-q
監管當局不同策略的期望收益如下:
E(R)> E(R),求得q>
當監管當局選擇放松監管的策略時,由可知,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將選擇開展影子銀行業務;同理,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也將選擇開展業務。
綜上,當q>
2.準分離均衡
影子銀行監管博弈模型的準分離均衡是指,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采取純策略,即以1的概率選擇開展影子銀行業務;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采取混合策略,即以一定的概率選擇開展影子銀行業務;而監管當局也選擇混合策略,即以一定的概率決定采取加強監管策略或放松監管策略。
金融監管當局對影子銀行風險程度的判斷:
P(D|L)=1,P(D|H)=s
按照貝葉斯法則修正監管當局對影子銀行金融機構風險程度的判斷:
P(L|D)=[
P(H|D)=[
要實現準分離均衡,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首先,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采取純策略——開展影子銀行業務,而高風險影子銀行采取混合策略,需滿足條件:
E(D)=E(D),即(1-r)·BI2+r·(BI2-CI2)=0,求得,r=
同時,監管當局采取也采取混合策略,即E(R)=E()
P(L|D)·BR1+ P(H|D)·(-CR2)= P(L|D)(-CR1)+ P(H|D)·(BR2-CR1),解得
S=
綜上,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采取純策略——開展影子銀行業務,而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以S=
三、模型分析及政策建議
(一)影響博弈行為的因素分析
1.混同均衡
在混同均衡中,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和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均開展影子銀行業務。q越趨近于1,開展影子銀行業務的機構是低風險影子銀行的可能性就越大,監管當局采取放松監管策略就越有效。由混同均衡條件q>可知,其越小,q越趨近于1。因此,當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內控成本較低時,如果監管當局采取放松監管策略,此時,開展影子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中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占比較高,對市場而言無疑有著極大的積極意義。
2.準分離均衡
在準分離均衡中,監管機構采取嚴格監管策略的概率r=,即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開展業務的收益B12越高,高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受到的負面影響越大,監管當局采取嚴格監管策略的概率越大。而在此條件下,高風險影子銀行冒險開展業務的激勵也越小。因此,在此情況下,金融監管當局的監管效率較高。
(二)政策建議
根據以上模型分析,要提高監管當局的監管效率,首先應在加強監管的同時加強信息披露,區分高風險機構及其業務。對于風險可控的影子銀行業務,應在量化監管指標的同時鼓勵金融創新,通過完善監管法規來規范該類業務;對于高風險影子銀行業務,應采取嚴厲監管措施,提高該類機構的違法成本,加強投資者教育,壓縮該類業務的開展空間。其次,鼓勵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提高風控效率,在提升風控水平的同時實現規模經濟,降低風控成本,從而提高低風險影子銀行金融機構的市場占有率,降低整個市場的風險水平,保護投資者利益。
參考文獻:
[1] 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 劉昌臣.信息不對稱情況下金融監管的博弈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2013,(2).
[3] 劉雯.信息不完全、動態博弈與金融衍生品監管[J].上海金融,2009,(3).
[4] 白江.論控制金融系統性風險的法律機制[J].東方法學,2013,(4).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