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華
摘 要:當前,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語文閱讀,國家教育頒布了《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和內容,它的教學觀念、學習方式以及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非常系統的改革,尤其在“總目標”中提出,發展語言能力同時也要發展思維,真正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我們一定要養成一個實事求是,初步掌握一個科學的思想,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為前提。該文針對語文閱讀,提高學生語言能力找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語文閱讀 語言 課程 標準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b)-0241-02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文章的寫作離不開想象,同樣閱讀也離不開想象,因此閱讀并不是被動地接受主動創造的過程,作品的價值也需要在讀者的創造性的閱讀中能夠實現,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是關于文學作品,一定要借助想象去實現作品的藝術的價值,這樣才能真正身臨其境,如見其人的感受,這樣才能真正去理解作品,使閱讀可以成為一種相對高尚的鍛煉。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青少年心理方面的特點,不斷地擴大空間,使閱讀教學可以成就創新的意識和精神,真正提高創新能力,給學生創造更多的精神上的財富。
1 語文閱讀在我國閱讀中的相關概述
語文課本中的課文,雖然不是名家名篇,但是也不需要精心去篩選,這是學生學習并積累相關語言的范例。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每教學一篇課文,都需要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相關的語段進行熟讀和背誦。我們只有豐富自己的語言進行積累,加深學生對于課文中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學《修鞋姑娘》中的課文,我們可以在讓學生大致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真正引導學生去抓住課文中的描寫修鞋外貌和作者心理活動,然后再進行反復地朗讀。當學生達到了熟讀成誦的相在要求,我們更加需要對課文內的理解和思想感情可以得到進一步深華。如果學生背離了一句話,那么就會對整個課文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這就比在教學中瑣碎的分析和討論的印象更加地深刻。我們只有讓學生在讀、背的過程中,才能自然而然地真正去感悟語言和相關的詞匯。
2 加強課外閱讀積累相關語言
博覽可以給大腦皮層積累更多的語言,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我們需要再次強化大腦皮層的語言方面的信息,這樣才能使大腦中形成一個聯系的整體,因此我們一定要上好閱讀課外指導學生開展相關的課外閱讀,使學生可以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汲取更多的知識。教師過去傳統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并不是一無是處,而新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并不是靈丹妙藥,所以要想把各種教學方法和策略發揮真正的效率,關鍵是教師的應用和把握,只有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充分發揮每一個教師的自身的個性,進行教學方法和策略的優化,這樣才會形成有生命力的教學。
(1)真正激發學生課外閱讀中的興趣
經過閱讀課外書中發現,有一部分學生對于課外閱讀并沒有興趣,因此手中看不進去,我們只想看書的畫面,這樣就導致學生即便是有書也沒用心讀,更談不上一些積累。針對這個現象。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的興趣,真正布置一些課外的資料作業:比如《草船借箭》這個課時,我們在對課文中的人物進行相應的評定之后,我們需要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讀三國,然后慢慢評價三國的人物,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2)指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的習慣
學生讀的東西雖然很多,但是并沒有在記憶中。因此,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那么也不失是一種非常好的辦法。因此學生讀書筆記一般是要立足于讀,然后再落實于記。針對類型而言,我們包括摘錄好相關的詞句,然后編寫相關的提綱,寫讀后感一般是屬于一種創造性的讀記,這樣可以保證閱讀活動中慢慢由被動變成是一種主動的探究。我們可以調動學生思維和想象,然后真正用情感活動進行參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要求學生在進行閱讀的時候,主動地把感受批注在課本書。因此閱讀課外書的時候,我們一般是要寫在積累本上。一本書閱讀完了之后,學生可以寫一篇讀后感,然后堅持長期進行學生的閱讀,使寫作水平能夠得到更大的提高。
(3)細讀升華體會語言意蘊
從語言材料中找到語言的信息,我們只有感悟語言中的意蘊,這樣才能真正理解蘊含在文字當中情感,從而培養學生語言的感召能力,它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任務。我們只有完成這項任務,才能真正借助語言文字的魅力,我們只有走進語言中的深處,才能真正引導通過相關的語言進行理解,然后真情實意地體會語言的情感。
我們只有通過教學,學生也不能真正準確地體會文本中的情感,教師也應該帶他們停下來,真正走進文本,然后慢慢地走進語言,從而體會更加深層次的情感。我們只有有意識地打斷學生閱讀的進程,才能在詩文的關鍵之處,讓學生停下來。
(4)提高課外閱讀的實效性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要想加強語文閱讀,那么就需要真正提高課外閱讀的實效性,使其讀物就需要選擇“趣”、“廣”、“趣”有趣的讀物。要想做到廣,也就是廣泛,我們只有選擇指導學生的閱讀,才能真正實現博覽群書的作用,時下書市大多數是魚目混珠,因此指導學生選擇適合小學生年齡和身心健康的書籍來讀,比如低年級所推薦的《東方小故事》和《安徒生童話》等;中學生則可以讀一些《自古英雄出少年》中的成語和故事等;而高年級可以讀《我愛中華》系列叢書等。一般所選的讀物是教材中所延伸的材料,我們只有學完了《空城計》,才能真正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三國慢慢形成、衰退和對峙的整個過程。我們介紹完曹操和諸葛亮等歷史人物,才能真正激勵學生去閱讀《三國演義》,從而在我國掀起一股強烈的“三國熱”,因此我在唐頌老師的指導之下,則上一堂語文的綜合課程,學生的興致也會很高。
(5)加強指導學生閱讀的相關方法
教師只有指導學生進行掌握瀏覽的相關泛讀,也就是對大部分一些相對淺顯的書,了解大致的內容,盡可能地進行探求性的速度,也就是進行品味性的精神,這樣才能保證對名篇名著進行靜心細讀,把書中的精華變成是自己的營養。我們只有指導學生做好相應的筆記,也就是鼓勵學生隨時摘錄讀物中的好詞、好句和名言,然后整理到筆記本上,采用剪貼法和制卡法把讀報印象比較深的文章剪輯下來,組成相應的剪貼本。為了使學生能夠提高網上閱讀和找資料的能力,教師可以介紹“百度”和“Google”等著名的引擎,真正指導學生輸入相應的關鍵詞,比如在網上瀏覽的時候,如《瑞雪》,學生從網上搜集很多關于“瑞尋兆豐年”之類的諺語,或者學習毛澤東的一些詩句,搜索一些關于古今中外名人勤奮好學的一些故事,真正激勵學生不斷地成長。
3 結語
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素養,那么就需要使課外閱讀和課內閱讀擰成一條繩,這樣才能真正形成一股合力,所以我們在分析講解的基礎上,一定要做“減法”,然后在探究上做一些“加法”,而在素質教育上就需要做“乘法”,同時在應試教育上做“除法”。我們只有相信學生,相信自己,真正提高學生的素養,并不斷地弘揚和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這樣才不會是一道非常難解的題。我們要想真正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那么就需要在學生的面前,真正敞開一條路,讓他們能夠真正從圖書館的書架跟前去,只有這樣才能讓書籍中醒來,成為青少年的摯友。
參考文獻
[1] 李明.讓多彩旋律在校園遍地開花——淺論小學音樂校本課程的開發[J].考試周刊,2010(10).
[2] 王強.淺論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84).
[3] 劉歡.論小學閱讀教學中的品讀[J].廣西教育A(小教版),2012(4).
[4] 蔡慶.淺論小學體育創新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11(z1).
[5] 康慶.論作文教學的標題[D].山東師范大學,2005.endprint